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友好学校>>文章内容
赴美参加国际未来领袖论坛有感(一)
发布时间:2012-1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琳

 

2006年常州高级中学与美国弗吉尼里亚州里士满柯律奇特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随着两校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继今年暑期柯律奇特学校邀请两名省中学子参加该校与里士满各大知名企业合办的“暑期经济学课堂”后,2012年9月末至10月初我校英语教师董淑华和高二年级的张琳、梁雪澄、贾逸舟、邵圣南4名学生受邀再次赴该校参加“国际未来领袖论坛”活动。本次论坛围绕全球经济与环境展开,我校师生积极参与,向与会者充分展示了我们省中学子的良好风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此次非比寻常之旅的所思、所得吧:
 
 
 
The US I have seen
                                 ——我看到的美国
                                                      高二12班   张琳
这次美国之行带给我的不仅是学术学识的增长,更多的是看到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学生的特质,来了解不同的文化。在这十天中我们参观了科学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去跨国公司参与设计工作,分成小组一起讨论,让我们用自己的ideas解决代表们提出的自己国家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可谓收获颇多。
先说与会国来自十一个国家,十二个学校的五十多名中学生。初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墨西哥人,他们和我们一起抵达美国机场,在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他们会主动和我们交谈,“你们累吗?飞机做了多久?来自哪个国家?你叫什么名字?”这应该是一天里被问的最多的问题,但就是这几句寒暄话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与之相反来自亚洲国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应该是属于最沉默的,可能是因为语言的障碍(其他国家都是英语为母语的或第二母语国家),他们不怎么主动和人交谈,小组的课题讨论时,组内的哈萨克斯坦成员也比较沉默。而作为这次论坛的主办国——美国,他们的学生全权负责了从接机开始到最后离开的全部行程,在讨论中也是最积极的,尽管他们都和我们年龄相仿,但是他们身上已经散发出来的领袖气息和他们对于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的环境与经济问题的独到见解是我们仍需要学习的。
再说在美国的生活。这次去美国是home stay的形式,这让我对美国高中生的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每天早上我们和host sister一起去学校,他们也是七点半开始上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八九点或是更晚。每天上学也要背着很重的书包穿梭在学校各门学科不同的教室里,虽然他们每天上学只要带上课所需要的3到4本书,但每一本都是中国普通教科书的5倍左右厚。美国高中生的课堂也是和中国课堂完全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任意一种姿势坐着或者站着,可以吃东西,可以用手机,但都是建立在不影响别人和自己能听懂的基础上的,课堂上任何时候如果有问题都可以提,老师会很乐意地回答。美国学生也会有很多作业,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国学生的作业量。Host sister十二年级,她每天下午两点半放学之后运动两小时,然后就带着她十一年级的弟弟回家做作业,直到我回家,吃过晚饭后又继续去做作业,有几次我想刻意观察他们每天是几点上楼睡觉的,但都没能熬到这么晚。到最后一天晚上因为我要收拾行李,所以睡的晚了些,直到凌晨一点才听到门口地板吱吱哑哑的声音,是host sister上楼了,而那时我打开房间门看,她弟弟书房的灯还亮着。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高中生的生活总是很轻松的,但是事实上那只是人们看到的极小一部分,其余的大多数都过着和我们一样甚至更加忙碌的生活。学习都辛苦的,如果不付出努力,哪里会有这么多优秀的美国高中生。
我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论坛,让我能有机会真正了解各个国家的学生,在学术中度过快乐的10天。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会相遇在美国的街头,依然会想起这次难忘的经历,这些值得我铭记一生的人。
 
                                                             贾逸舟、梁雪澄、   张琳、邵圣南

                                 和接待家庭在一起

                                        分组活动

                                 美国课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