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友好学校>>文章内容
我的美国见闻
发布时间:2012-11-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编者按】: 杨依然同学于2011-2012年期间在我校美国的友好学校COLLEGIATE SCHOOL 参加了由我校自行开发与友好学校深度交流的项目,并在20128月份的托福考试中取得了117分的成绩。以下文章为该生在美国交流期间的见闻分享。
 
                         我的美国见闻
 
2010年9月,在高一就读的我通过选拔获得赴美交流的宝贵机会。这一年间学习生活的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成长了许多。细细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触良多。
 
出发
2011年8月11日,我从上海出发,独自踏上了赴美的行程。晚上八点多到达转机点,最后一抹灿烂的阳光笼罩着我和我身边大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身处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好奇。
 
我和我的家人们
转机到达里士满(Richmond, VA)已经接近晚上12点。第一个接待家庭的家长Marella (Mrs. Gregory)来接我。她在Collegiate Lower School(相当于小学,主要是1-4年级)担任学生顾问(student counselor)。大女儿Alden是Senior(12年级,相当于高三)。妹妹Kyra刚刚升入高中,是九年级的Freshman(美国高中是9-12年级)。Alden开朗,Kyra恬静。一家人都十分和善可爱,也不乏幽默。他们十分照顾我的生活,常常带我出去购物、观光、玩耍,也很积极介绍我给他们的朋友们认识。临走之前,我为他们做了一次中餐。想来我的手艺也就算是凑合,他们却津津有味。他们问我是按照什么食谱(recipe)做的,我解释说中国人做菜基本不用看菜谱,他们惊讶地告诉我美国人做菜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严格遵守步骤和用量。这下轮到我惊讶了。由于他们的悉心照顾,落地后的几周时间内,我没有感到丝毫的孤独和无助,十分悠然地度过了这一段过渡期。虽然是因为第二个家庭(The Davenport Family)在度假才借住在Gregory Family,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却让我体会到了难得的温暖。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8月底,我搬入了The Davenport Family在詹姆士河(James River)边的白色城堡里。姐姐Ellen常常能给出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我和妹妹Margaret也能玩到一起。女主人Susan无微不至地将大家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John除了工作外,热爱长跑,常常不畏风雨地每天去。这一家人有着让人羡慕的家庭观念。白天大家都各忙各的,但大家都尽量一起享用晚餐,交流各自的一天。周末他们总要为“家庭集体活动”规划一个时间。这个活动可以是看书、看球、在后院烧烤,也可以是打球、划船、采苹果。按照实际情况,他们每周会在晚餐桌上决定这周的活动内容。想到在国内的时候,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学习、工作压力很大,别说周末活动,有时晚饭、也是草草了事,一周很少能说上几句话。他们这样的“慢节奏”生活着实让我很有启发。
   
    12月,我按计划搬进了The Hanneman Family。 Todd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同时拥有最温暖的笑容。Kim十分聪敏,很有批判性思维,对许多时事有不一般的见解。女儿Sophia读5年级,是一个爱好骑马的小姑娘。她文静却很爱笑,很讨人喜欢。这家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很多事情上精打细算,颇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智慧。这家人的生活也很忙碌,周末不常有时间外出活动。然而我们的生活仍旧十分精彩。我常常陪Kim去Fresh Market采购蔬菜,在烧烤时帮Todd和Kim打下手,和Sophia一起带家里的小狗Misty出门散步。圣诞前后,我们几个人在家里烤饼干,做蛋糕;复活节前夜我们在夜幕下给邻居家的小朋友准备彩蛋。想起这些片段,常常会微笑起来。
   
暑假到了,Hanneman 一家要回到北方度假,我因为CSEI又住进了The Norman family。 Renee是家里唯一的家长,女儿Clemie和我同岁,也一起参加CSEI。Renee很懂得享受生活,平时常常花时间研究菜谱,侍弄花草,每周去Club游泳锻炼。Clemie活泼可爱,也很懂事。CSEI开始之前尚有近一个月时间,Renee为我和Clemie规划了大学游。我们驱车从里士满(Richmond)出发,一路北上,参观了“哈耶普”(Harvard, Yale, Princeton)宾大(UPenn)布朗(Brown),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在波士顿、纽约见识了美国的大都市,繁忙的交通,摩天大厦描出的天际线,以及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因为Renee从小就生活在纽约,所以在那里也能熟门熟路地找到New Yorker钟爱的好地方,如Serendipity, Dylan’s Candy Bar等等。和他们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我们敞开心扉,常常一起谈天说地。
   
在美国生活的这一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这些善良而美好的人们,如同家人一般真诚而毫无保留地对待我。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天,我都充满了快乐和感恩。
 
学业
    我就读的Collegiate School是一所私立中学,课业并不轻松。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才可以毕业,每门功课需要达到93%以上才能得到A,而任何低于D(70%)的成绩都算不及格。每个Honor course(荣誉课程)和AP在都算0.5加分。由于课程并不容易,GPA3.3就能进入Honor Roll(我觉得是光荣榜之类的吧。。。)每年选的课程理论上讲没有限制,但是数量、程度也需要量力而行,太多了难以兼顾,太少了不能满足毕业要求。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11年级修的课程:English 10, US History, AP Calculus AB(AP微积分),AP Physics C (正式考试时候分开考Mechanism力学和Electronics& Magnetism电磁),AP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 AP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
   
英语课主要是阅读和作文训练。一学年下来读的书都是从1920-1970年之间的美国文学作品。每天都有固定的阅读内容,并需要做笔记,准备第二天上课的突击检查。每读完一本书都需要完成一篇Essay。有时候也会进行比较阅读。英语课并不像国内的语文课一样,基本不强调应试,而立足于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的理解甚至热爱。一开始,还不习惯文学作品中英语的表达,故而只能一点点啃下来。语言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急躁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只要慢慢花功夫,长此以往进步还是明显的。从B到A-的蜕变也着实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历史课很锻炼人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刚从Williams College毕业,对历史洋溢着热情与思考。我们常常讨论一些“权威书籍”中的“既成结论”:《独立宣言》到底是一份民主文件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西拓运动的宗教指引和十字军东征有没有相同之处?南北战争真的是由于奴隶制的存废引起的吗?一战、二战中美国真的是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原则参战的吗?很多时候,打破常规成为了一种常规。然而,要有理有据地提出一个新观点并不容易。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基础上还要筛选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除此之外,我们的考核方法也很别具一格。课上常常以辩论、微模拟联合国的方式检测学习的成果,甚至期末复习也采取Jeopardy。考试时需要在完成基础事实作答后完成10个开放式问题的论述。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老师鼓励我们从事物的另一面。具体的观点很少会被判定为间的的“对”和“错”,只要论述方法、思路、事实使用正确,即为正确答案。这种学习方法让我很有兴趣,我也被老师、同学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所深深感染。甚至在后来的SATII也选择了历史。
   
    数学课对我来说相对轻松。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的日子也很欢乐。满头银发的老师一谈起数学,眼睛都会熠熠闪光,说到兴奋时甚至手舞足蹈。微积分知识对于我在国内的学习程度是一个良好的过渡。图形计算机(Graphic Calculator)和学习软件GeoGebra的使用、小组合作等等方法,让数学课堂也可以很有趣。由于物理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一大半时间我基本都是自学。第一学期的时候我基本已经完成了一学年的任务。因为在数学上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课后我通过Peer Tutoring 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物理课很有挑战性,理解上不容易,且全部的计算都需要完整的微积分知识。我作为班里唯一的高二学生以及唯一的没有学过微积分的学生自然要花更多的工夫。物理也是课时最多的一门课。周一周三的中午还有Physics Lunch,其实就是大家端着饭碗问问题、查漏补缺的时候。大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课余时间用来预习复习以及设计、完成实验。这门课的是按全都由学生设计、指导进行、打分。每位同学平均都有几次机会。实验课的几周前就需要阅读相关材料,有时甚至是大学教授的研究论文,预习,实验,分析误差,写出“教案”。实验时需要观察、指导同学们的实验进程。最后需要打分、分析错误原因并像全班讲解。实验的设备很多都很高端,有很多设备是我们学校DIS实验室也没有的。让人激动的是,每个同学基本都有机会常常使用这些仪器。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也切实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提升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被激发出来,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我们的竞争力。一共才8人的AP物理班,分两队参加了以实验为基础的Richmond Physics Olympics, 毫无悬念地包揽了地区冠亚军,将两块优秀指导老师的奖牌挂在了老师胸前。
 
    经济学的学习对我很有启发。不同于国内的政治课,这里的经济学拥有系统而量化的知识结构。秋季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上,我们从资源的有限性开始,学习了供求关系,生产力,机会成本,价格调节,市场结构、博弈理论等等。春季学期的宏观经济学,从更大处着眼,分析国家的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等都要求定量分析和计算,可以说是把之前模糊而不准确的原理大大量化了。这门课很特别。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以虚拟货币计算,每次完成作业都会受到相应的“收入”,质量差或者没有完成作业会被“罚款”。每个月会收到类似“支票”的成绩单,还要“缴税”。我的收入明细上,明确地反映我这个月交了“个人所得税”,“州内所得税”,“医疗保险税”,甚至反映了我对“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的贡献情况。由于采取阶梯式税率,我每次都是“纳税大户”,甚至还被征收过“富人税”。一次博弈理论的课堂游戏上,由于获得了当场“最高个人特别收入”,被强制征收“额外所得税”。专题结束的时候,每个小组需要负责拍摄MV,以经济学理论为歌词,并且一定要唱出来,最后评选最佳视频。
 
    学习的过程中,美国老师的敬业、乐业也让我印象深刻。投入教育事业仅仅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科。不难理解这些人能够放弃原有的高薪,选择教师的职业。经济学老师一家曾为美联储工作,但他们说日复一日“追名逐利”的生活消磨了生活本省的意义。他们一路南下,终于在这个小城的学校找到他们的归宿。历史老师本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演员,曾经在欧洲巡演,为国会议员、总统演唱过。但他却选择执着于自己钟爱的历史学科。他们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成绩的差别而区别对待。课后的时间也很愿意利用课后时间帮助学生。最令我感动是他们对学生真诚的爱。我的一个同学,数学成绩很一般,对学习兴趣远远比不上他对橄榄球的狂热。但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却愿意在自己的假期时间主动开车3小时去为他的比赛加油。老师那天特意穿着学校的吉祥色T恤为他摇旗呐喊。谈到这位学生时,我们老师不乏骄傲地告诉我们,尽管自己在数学方面只能有限地帮助这位同学提高成绩,但他本人十分欣赏这位同学体育方面的奋进精神。从老师的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知识、对他人纯粹的爱。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充实课余时间,也能够丰富自己的经历,锻炼自己的品格。
   
我所在的美国学校有几十个学生组织。有中国学生熟悉的演讲、科学实验、合唱、舞蹈、模拟联合国等,也有模拟金融投资,剧场设计,表演甚至美食小组。我所在的学校还有代表学生最高权威的荣誉法庭、学生法庭,民主选举产生的学生会,负责义工活动的学生社区服务委员会等等。法庭对于我来说有些“神秘组织”的意味。当任何有大违纪或者纠纷出现时,法庭的“法官”和“陪审团”由选举产生的老师、学生担当,负责调解和处理相关事宜。由于我一直“安分守己”,并没有作为“被告”进入过学生法庭。在一些舞会、节日时节还会出现一些临时筹办委员会。我参加的Crew Club,主要负责剧场设计,我在学校舞台剧My Fair Lady的筹备和演出过程中担任了Production Assistant。我们在每天放学之后的2-3小时之内研究舞台、道具设计,并负责所有的舞台剧幕后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切割机、气枪、气泵、胶枪,还发现了自己对于幕后工作的兴趣,并结识了一批有趣的朋友。
 
体育运动队也是课外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我所在的学校以体育精神为一大特色,不仅常常获得LIS Championship,还培养了很多All State Athlete。鼓励学生不断追求自我的突破的风气使得每个学生都需要在体育上完成学分要求。尽管很多中国学生在体能和技巧上并不占优势,不能经常进入Varsity(校队),但还是可以参与一些对体能和竞技性要求较为合理的项目,或者寻找Waiver,将舞蹈等学分转换到体育上来。
 
    社区服务,也就是义工也是值得强调的一个方面。美国学校的社区意识很强,常常会规定学生达到一定的社区服务时间。没有达到的同学被视为缺乏奉献精神,常常会被指派劳动,严重的还可能延迟毕业。学校一般会提供社区服务的项目和平台,此外,城市也有相关的网站,以便人们寻找到合适的义工机会。在这一年内,我主要参与了Stop Hunger(停止饥饿计划,为食物短缺地区包装食品),Raise for the Cure(为乳腺癌病人慈善行走),Richmond Children’s Museum Volunteer(里士满儿童博物馆志愿者),RAMPS(斜坡组装)等等活动。
 
    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我也找到了自己对于这个社区的意义。我时常和低年级被领养的华裔小女孩交流中国文化。课余时间我也去给学校的中文学习班上课,并且参与筹办中国新年活动。当我站在讲台前,我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我个人,而是代表着我的家庭、学校甚至国家。美国学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我常常需要回答千奇百怪的问题,比如“你是怎么学会用筷子的”,“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真正的中餐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西花菜”。甚至会讨论到一些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
 
    暑假活动近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学暑期课程的机会。事实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IT就是很好的项目。这届同学中有几位参加的同学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此外,很多基金会也提供一些暑期项目,涵盖特殊人群服务、语言文化交流、科学实验设计等等方面。Clemie已经连续5年在ALS Camp(救助肌肉萎缩症患者)当志愿者。今年暑假我所参加的CSEI项目便是由基金会赞助成立的,以向青年学生普及经济学知识和实地工作经验为方针的非盈利组织。我和美国当地学生申请、竞争并面试成功后在7月开始了CSEI项目。第一周课堂讨论,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当地工商业界的一些代表,向我们讲授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以及他们个人的创业生涯。随后的四周时间,按照各自的意向,我们被分配到各个合作单位、组织实习。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庞大的上市公司,我在薄膜分支的市场部做发展中市场研究工作。工作完全按照真实情景,第一天上班我因为没有刷ID居然按不亮所在楼层的按钮。工作大楼里还设有咖啡厅和健身中心,工作之余可供休闲。
 
    美国教育对课外生活的重视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成长和人格的培养更加受到重视。很多美国人相信,一个只知学习而拒绝课外活动的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知争一百的思维极易造成自私冷漠的人格缺陷。而健康快乐、独立进取、懂得奉献才是衡量一个人的终极标准。我身边的许多同学成绩并不拔尖,但他们并不为了单纯的成绩而烦恼。努力过了便没有了遗憾,课后的时间他们照样去发展自己的课外兴趣。美国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爱好所在,而不是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强逼孩子去学一些他根本没有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教育理念成功地造就了健康的心态和有益的国民,虽然没有成就一些痛苦的“熟练工”,却是在为培养真正的“大师”打基础。
注:图片1:给外国学生上课

图片2:参加慈善活动

图片3:参加物理竞赛并获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