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美学生高峰对话
顾心怡 高一(7)班
2011年6月30日晚在省常中秋白厅,正在举行一场中美学生的高峰对话。12位美国学生都来自世界顶尖的大学,哈佛,耶鲁,斯坦福……中国学生都对这些学校仰慕已久,因此,原先有些宽敞的秋白厅此时也略显拥挤了。
丁伟明局长首先发表了开场辞,对学生的到来再次表示了欢迎。之后,双方学生展开了对话。
中国学生就中美价值观进行了提问,美国学生的回答是独立还有责任。中国的学生也给出了自己的价值观,那便是追求。有的学生引用了复旦大学学生问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你们带给中国什么,中国给你们带来什么。美国学生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她带给中国的是一个箱子,没有拆封,所以谁也不知道里面最后会带出什么,但是她很开心拥有这样的一次精力。同学们的问题还涉及了职业、兴趣、中美教育差异等。
刚开始大家略显拘谨,但是主持人范天一流利的英语和轻松幽默的话语迅速打开了局面,原先并不热烈的会场,一下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中国学生也提出一些大胆的要求,比如要求华裔学生Willi Zhu用中文回答,但事实上他中文并不是很好,最后他索性中式英语来交流,这使得两方的学生都很兴奋。随后,我们欣赏了中国和美国学生的表演。
时间就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悄然离去了,最后中美学生一起合照,并且互留了联系方式。
黄一涵 高一(13)班
2011年6月30日晚,位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秋白厅内便座无虚席。座位上等待的有来自常州市7所4A级高中的优秀学生代表,以及本校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观众团。6点30分,12名获得美国总统奖的顶尖美国学生在观众们的满怀期待中鱼贯而入,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
首先,主持人范天一和董炎分别用中英文介绍了场上嘉宾领导,参加此次对话的领导有: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副局长梅向东、常州市高级中学校长张耀奇、副校长戚宝华等。
对话开始后,现场的中国学生向美国学生提出了“中美学生使命”等一系列问题,每位美国学生都做了详细而富有见解的回答。问答进行到一半,本校的张晗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优美的古筝演奏——《战台风》。听众们尤其是台上的美国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一曲过后掌声经久不衰。
对话继续进行。本校一位学生提出对话应该是平等的,既然美国学生用他们的母语回答中国学生的问题,那么中国学生也可以汉语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即他干净利落地用中文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教育的一些看法,赢得了场上热烈的掌声。之后,两国学生继续深入交谈着一个个富有深度的话题,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中。
对话活动最后,美国的Joya Ahmad演唱了一曲深情款款的英文歌曲,同学们互相合影留念,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了这次对话活动。
马琳 高一(9)班
此次的中美学生论坛对美国学生或是中国学生都无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对于美国学生来说,可以接触、了解这么一个远在东方对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比较陌生的国度;对中国学生,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与这些如此优秀的美国高中毕业生交流。
这次学生论坛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价值观以及教育的话题。价值观上,独立是美国学生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但除此之外,还有勤奋、服务、家庭等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美国人的特质。中国学生在价值观这个问题上询问了对方关于梦想的看法,正如Joya所说的,她热爱音乐,也热爱科学,但这彼此并不矛盾。所谓梦想,它可以疯狂、可以浪漫,可以是一切你所期望的。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彼此相通的。
教育上,来自美国本土的Anna非常直接的指出了中美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学生需要背很多却不懂自己背的内容,而美国人几乎从不背诵,仅仅是理解,那就够了。
除了论坛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国学生勇于展现自我的欲望和能力也让我受益匪浅:每个人都会积极的争取发言和回答的机会,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这是一个绝佳的拓展视野的机会。作为接待家庭的我们,也会尽我们所能展现常州、中国最好的一面给客人们。
巢珺如 高一(4)班
6月30日晚18点30分,美国总统奖获得者代表一行12人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一话题与常州四星级高中优秀学生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中美学生对话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丁伟明局长,梅向东局长,张耀奇校长,戚宝华校长莅临,。论坛就中美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美国同学认为我们应该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造福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同学说他们希望凭借着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勤勤恳恳的追求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践行人民甚至国家的理想。在张晗同学的古筝演奏后,中美双方学生又就职业的选择和进入大学之后课程的选择进行了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学生坚持认为在选择职业和课程之时,兴趣是尤为关键的一点。对于兴趣爱好极其广泛的他们来说,选择时还会考虑到未来对人民社会国家的的贡献。12名学生耐心地地回答了中国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积极,热情,有主见,有思想,坦白地真诚地说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经过实践,经过探索,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在他们的思想中,他们并不代表着他们个体,而代表着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
杭天天 高三(14)班
今天晚上我们在学校的秋白厅参加了中美学生交流对话活动,主要交流了大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看法,个人价值观以及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的问题。美国学生非常有个性,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他们的发言来看,不同的成长环境是对个人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影响很大的。有一个亚裔女生,她在家里和学校里就会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她认为她完全可以接受这两种方法,并且吸取两种方法中的长处,来完善自己。在他们的眼中,美国人的价值观比中国人多出一个服务。他们从小就会有很多做义工,做志愿者的机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而我们到高中,组织了义工服务队,才开始做志愿者。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应付考试,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们才有了对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的困惑。很多学生都问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体制应该稍作改变,多一些培养兴趣和能力的时间给学生,而且大学应该到至少大二才开始选专业,这样就不会有学生耽误了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