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之间历史的误读浅谈
高一(12)朱预立
今天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欢乐的江南STYLE,也不是运河上的龙船飘荡的惬意,亦不是用青涩的英文对话时的欢喜,而是晚饭前讨论毛泽东而引发的一些思考。
英国学生对中国人的对毛泽东的态度十分感兴趣,当他们得知在北京会参观毛主席的遗体时,对他的好奇更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停的问我他的遗体如何保存,遗体在水晶棺材中看起来是什么样的。。。。。但更多的讨论,是关于为什么中国这么对待一个死去的人。
我了解到,在英国的历史书里,毛泽东是一个严厉的政治家,他晚年的政策引起了饥荒,他们认为,这等同于杀人。
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差异说导致的吧,亦或是在历史的传播中的失误所引起错误。但是,这仅仅是历史,他只代表着过去,永远无法诠释现在和将来。也许英国人觉得中国人如此尊敬他们的“暴君”是一件amazing的事情,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跨国界的朋友,跨国界的交流。他们待人是如此的友好,他们对礼物的挑选是如此的精心,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倍感温暖。历史,无法阻碍当今人们的友情。
我笑着对他们说出了我的答案:我们尊敬他,因为我们相信,他只是受到了别人的蒙骗罢了。
其实我们的书本上的对西方的描写也未必属实,这之中必定有中国对这些历史的观点,这些观点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史实”,被我们广为接受。但即便如此,即便我们会因为历史而对一些国家缺乏好感,会产生一些误会,但当我们真正接触了这些国家的友人后,会被这个国家的人身上特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那些历史便会在谈吐间被遗忘,甚至会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历史。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来给一个国家定性:美国人是奔放的,英国人是含蓄的,韩国人小巧的……这是对历史的误读,是一个”窥一斑而定义全豹”的错误的方法。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历史无法代表个体,更无法代表现在的个体。
想起了动漫里的一句台词:有光明的地方必定有阴影。的确,有交流的过程中就必定会存在误解,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历史误读就愚昧的闭塞自己,大胆的交流,你会发现误读不是无法逾越的山峰,甚至能再升起一轮太阳,照亮阴影。

朱预立(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