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又一个月快结束了。来卡恩圣玛丽女子学校已经两个多月了,这里每天的生活都很精彩、充实。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我想用一下几个新名词加以概括、整理。
名词一:Chapel ——(学校、监狱、医院等中的)附属礼拜堂、小教堂。
来英国之前,我对教堂知之甚少,总觉得其宗教色彩太浓厚,一点都不适合我去参观,更别提去做礼拜了。来了英国之后,我发现不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还是在风景秀丽的乡间小镇,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教堂随处可见。教堂的修建对于当地城市的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因为教堂一旦建成,周围的居民会以此为中心并不断地发展扩大。引用英国桂冠诗人约翰.贝杰曼爵士经典的一句话:“我们的教堂就是我们的历史,它是用木头、玻璃、铁和岩石写成的。”的确,在这些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教堂里蕴含着英国文化的精髓,也从侧面展示了英国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教堂的规模大小可以作为区分城市和小镇的标尺。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地区有 Church(教堂)而没有Cathedral (大教堂),这个地区就会被称为Town(城镇);如果一个地区有Cathedral,那它通常会被称作City(城市),而并非是按照该地区的发展程度或人口数量而定。即便是这个城镇拥有再多的人口或再大的面积,只要没有Cathedral就无法被称为城市。按其规模和功能来分,教堂通常可以分为Chapel (小教堂)、Church (教堂)、Cathedral (大教堂)、Priory(修道院)、Abbey(大修道院)。Church一般是当地居民做礼拜、举行婚礼及葬礼的地方,但现在有的Church已经演变成了社区中心,在里面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生日宴会、儿童游戏中心等,目的之一就是要赚点钱以维持教堂的正常运行。
我所在的卡恩圣玛丽女子学校的Chapel 可以称之为“多功能厅”,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基本都在这儿举行,除了话剧、舞蹈等超大型活动。每天早上8:30各年级在教室完成点名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学校的Chapel Service。在前往Chapel的途中,每个人都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要不然会被视为对上帝的不尊重。在Chapel门口迎接学生的通常是面带微笑的校长、副校长以及学校牧师。门两侧各站着一名9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初一学生)分发Hymn Book给每个人,里面是学校为师生精选的177首宗教歌曲。7年级和8年级的学生轮流负责在Chapel仪式开始前点燃十字架下面的蜡烛,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接着全体起立,开始唱圣歌(每天所选圣歌不一样)。学校师生的音乐素养真的让我佩服和羡慕,置身其中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唱完圣歌后通常有主题发言,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会有发言的机会,主题自拟,形式自定,让人每天都有期待。当然Chapel Service上也少不了学校年轻有为的女校长鼓舞人心的演讲。我听过的主题是有关于慈善事业的、中国国庆节的、保护环境的,悼念烈士的、网络的利弊等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生的大提琴和音乐老师的钢琴合奏,简直是天籁之音,让人震撼。最后,高年级的值日学生会宣读当天的重要日程,比如:哪个年级需要在break排练,哪些同学要代表学校出去打比赛,哪些同学在比赛中为学校争光了,哪个年级有慈善活动等等。这就是圣玛丽学校的Chapel,少了宗教的教条,多了青春的活力,少了空洞的、无意义的说教,多了人文的气息。
名词二:Company Musical Festival(Company音乐节)
学校共有5个Company:Grosstête、Moberly、Osmund、Ed Rich、Poore,这些都是根据英国大主教命名的各种慈善组织。新生入学时就已被分配好自己的Company,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学校把我安排在Poore Company,和我的导师一起。每个Company有自己独特的颜色,每当有集体活动的时候组员都会穿上代表自己Company颜色的衣服。各个Company经常会做一些蛋糕,送到教室办公室来给各位老师品尝,1磅/一块,所得善款全部纳入她们所在的慈善组织。
Company音乐节分三大块:下午2:30至5:10是木管乐器(有萨克斯、竖笛、长笛等乐器表演)、铜管乐器(有小号、Flugal horn等乐器表演)、钢琴独奏、弦乐器(有大提琴、小提琴演奏)、歌唱表演、乐器合奏,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校没有开设这些乐器的课程,如果学生要学习或考级,她们是需要另外付费的,而且是需要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的,这类小课一般是安排在每天下午5:30以后。6:00至7:20是Company Shout彩排。每个Company都会演绎一首Michael Jackson的经典歌曲,以此来纪念这位天王级的歌手。各个Company的总负责人(由高年级学生担任)会定期通知成员彩排,因此在通往食堂的走廊上、餐厅门口经常可以看到此类彩排的信息,一般是安排在早茶或下午茶的时间,因此我觉得英国学生的日程安排也不轻松。7:45至9:30是The Festival Finale(音乐节终曲),包括各个Company的合唱以及她们的Company Shouts。合唱是该校的传统节目,那水平绝对不亚于专业歌手。Company Shouts更让我震撼,因为她们的Shouts分贝太高,所以我不得不在我耳朵里塞了棉花。尽管这样,我还是被她们火一样的热情、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青春活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所感染。最终我们Poore获得了Company Shouts一等奖,我也觉得好开心!
名词三:Enrichment Week
圣玛丽学校每年有4周是Enrichment Week,简单点说就是给学生“加餐”,丰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探索精神。因此,各教研组就忙乎了,早早地就要组内讨论、写计划了,想法越独特新颖越好。10月份的Enrichment Week活动有:创造性写作(特邀一作家来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参观欧洲保存最完好的罗马遗址——汉普郡Porchester城堡、桑巴workshop、艺术日(学习缝纫、刺绣等)、探索为何要以及如何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爬山研究地形地貌、去温切斯特皇家剧院欣赏《三个火枪手》、中世纪武器物理学探秘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不像平时上课那样深入去挖掘文学、物理学知识、地理知识,更不可能通过一天的创造性写作就能领悟多少写作技巧,但是这些活动给了学生灵感、新的想法,给她们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或许,下一个简·奥斯丁就是她们中的一个。
名词四:Drama(戏剧)
圣玛丽学校的强项之一是他们的戏剧教学,注意这里用词是“教学”,不是偶尔为之的表演。每年圣诞节之前,学校在伦敦皇家戏剧学院都会有大型演出。学校拥有一幢独立的、专业的剧院,里面化妆间、道具间、工作室应有尽有,既是学生上课的地方,也是大型表演的场所。我第一次进学校剧院的时候就深深地被挂在墙上的剧照吸引了,无论是《太阳之战》(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还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The Tempest)都被学生演绎地淋漓尽致。无论神情、动作、服装、还是舞台背景,没有什么词比“专业”能更好地来形容了。这两部剧对于一般成年人尚有一定难度,对于10几岁的孩子来说吃透剧中人物并表演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可想而知,老师、学生在这“风光”的表演背后花了多少心血。上个月,我有幸亲临现场观看了高年级学生的大型音乐剧Grease,讲述的是发生在Rydell高中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是要在短短7周排一出两小时的音乐剧,这的确需要演员高超的演技及扎实的歌唱、舞蹈功底。特别是其中5个反串男孩子的女生,一举一动都透露出男孩子的潇洒、豪放和帅气,连我都对他们着迷了。台下阵阵的掌声就是对她们表演的最好的支持和肯定。诚然,她们今天在舞台上所取得的成绩和个人天赋分不开,但是我想更重要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生的辛勤付出。我曾听过一堂低年级学生的戏剧课,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道具的情况下,根据《蝇王》节选文字稿(Lord of the Flies——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一群被困在荒岛上的儿童在完全没有成人的引导下如何建立起一个脆弱的文明体系,但最终由于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导致这个文明体系无可避免地被野蛮与暴力所代替的故事)6人合作表演穿过丛林的情形。其中一人扮演旅行者穿越丛林,其他人要制造出各种声音和障碍,让观众感觉到有有一个真实的丛林存在。女孩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激发,有人摩擦裤子,制造出或大或小的雨声;有人吹气,制造出或强或弱的风声;有人模拟狼的叫声……让人不寒而栗,仿佛真正置身于丛林一样。她们面对面搭建起“茂密的丛林”,试图不让旅行者穿越,旅行者也是卧在地上“艰难地”往前挪动。穿越丛林后,旅行者又碰到了烦人的“猴子”,一直在她的脚边跳来跳去。她踉跄地往前跑,差点被一棵“倒下来的树”压死。她跑啊跑啊,又累又渴,再也撑不住了,昏倒在 “一块大石头”上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享受这样的课,学生可以尽情发挥她们的想象,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西。我想,这才叫真正的“体验式教学”吧。
短短一篇文章无法涵盖我在圣玛丽学校的所见所闻所想,往往想写一个活动的时候,另一个活动又开始了,我都来不及记录,来不及思考。这些仅仅是一小部分活动记录,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示吧。
马春蕾
200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