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逻辑思维训练之一
学习类比论证
王丽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意识到议论文写作中逻辑推理(讲理)的重要性,知晓三种逻辑推理(论证)方法。
2.在研读六篇例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类比论证,知道什么是类比论证以及类比论证的效果。
3.学习建构类比进行推理论证的方法,尝试评价和修改自己作文中的类比说理。
4.举例说明类比论证的可靠性问题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难点:
以上目标中的2和3。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提到议论文要“学会讲理”
2.2014年6月17日《扬子晚报》刊登了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语文阅卷点负责人骆冬青教授对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点评文章,其中他提到 “面对青春、不朽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写议论文,但质量不高。议论文需要(比记叙文)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在论述过程中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推理。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3.逻辑推理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三种推理用于议论文论证说理就形成了三种论证方法。演绎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
.4.暑假前的学期结束考试中,程代军老师命制的试卷上对类比说理能力进行了测试。同学们的写作情况不是很理想。我们给大家印发了类比论证类的6篇例文,看看它们是如何成功使用类比推理进行论证的。
二、认识类比论证
(一)什么是类比论证
1.老师带领同学详细分析六篇例文中的类比论证。
2.在对六篇例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亮出类比论证的概念。
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用于推出结论就是类比推理,用于论证观点就叫类比论证(按:类比论证需借助类比推理来进行,有时类比推理、类比论证个概念所指是一回事)。这些已知的相似点和将推出或来论证的相同点都可以称为类比点。 ( 见金岳霖《形式逻辑》 )
(二)类比推理的效果
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 ! ”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 ? '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 ? ”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 ? ”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 ‘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译文: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说话的时候擅长打比方,大王让他说话不用比方,他就不能说话了."梁王说"好".第二天见惠子,对惠子说"我希望先生你说话的时候直接说,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就应该改变说法回答他:‘弹的形状像把弓,并且把竹子作为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是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真正弄懂它。现在您却叫我不打比方,这就行不通了。”梁王说:“你讲得好。”
这则故事中的“譬” , 即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或类比, 以说明人们陌生的事物和难懂的道理。M ·尼尔· 布朗、 斯图尔特· M ·基利的《走出思维的误区》里说:“若是一段论辩, 其要达到的结论涉及到某事物令人陌生的特点,则可以诉诸另一众所周知的事物的与其相似的性质,这就叫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思维形式。它能引导人们在对两种对象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产生联想,举一反三, 并推出新的知识。同时, 类比论证可以借助人们熟悉的事物, 通过讲述故事、塑造形象,娓娓动听、通俗易懂地表达一些深奥的哲理,或者亲切自然、婉转含蓄地给予君王尊长某种劝谏忠告。
二、学用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的建构)
类比论证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抽象的事理,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避免一些抽象、枯燥、冗杂的议论,它具体、形象、生动、有趣。那如何运用类比论证呢?
1.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
2.注意揭示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附上一个典型例子
三、评价和修改作文中的类比说理。
一般在考场议论文写作中,类比论证方法使用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为了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关系,类比的建构者常常会根据认知对象的部分属性,寻找和评估多个可供类比的对象,最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方案。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开放性大,难度不小。
我们类比说理能力测试的那道作文题“中医与求学”,从专项测试的操作性出发,提供了一些材料,作出了一些限制,类比论证的运用的难度适当降低了。这道作文题指明了认知对象(求学)和类比对象(中医),给出了类比对象(中医)的特点,要把握准所给材料中呈现的中医的特点,要把这些中医的特点和求学的特点构建起对应关系,并且在行文中揭示清楚这种相似性,做到合情合理,为人们所认可接受。
下面看同学作文中的两个片段,它们在类比论证的使用上都有问题,你能否找出来并尝试修改。
附作文题目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的结晶。在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不少篇章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黄帝内经》
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情,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是聪明人的养身办法。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 孙思邈
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浅尝辄止);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明】李中梓
见痰不是简单地去治痰,见到流血不是简单地止血,见汗不是简单地散汗,发烧不是简单地去降温。
请以“中医与求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片段一:中医保留下来的古籍是能够根治疾病的,也就流传出一句俗话叫“中医治本”。那么,既然中医是深入根源治疗人们疾病的,那求学呢?答案当然是求学应该深入根源而非浮于表面。求学若浮于表面,便会不明是非;求学若浮于表面,那样就会囫囵吞枣,不懂装懂;求学若浮于表面,便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
片段二:孙思邈说过,学医着“必须博极医源”,我想说,读书者必须博极知识的根源。知识,不是从哪里听来的,也不是从哪里看来的,来学校听老师上课,真正学到知识,要通过自身思考,倘若自己无法有所思,可听他人见解,却不得全盘吸收,还必须让知识过滤到自己脑中,“转录翻译”成属于自己的“氨基酸”,同样,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医学上,虽每一科都不尽相同,却有相通之处,求学也如此,举一反三才是一个聪明的学者,只有彻悟了知识的根源,学会应用,知识才会成为你处事的“好帮手”。
四、类比的误用及注意事项
1.举例说明类比法也可能存在误用
唯心主义哲学家常常应用类比法来证明他们的荒谬理论。
例如:基督教神学中就应用类比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 宇宙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和请的整体, 正如钟表足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整体一样, 而钟表有一个创造者, 所以, 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上帝。
这就是类比法的误用。”
2.学生思索错误的根源, 讨论后针对性地提出类比论证使用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类比论证与演绎论证不同,它是或然性推理,它的结论不是必然的,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有一些注意事项
(1)所类比的应属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列举的属性越接近本质, 结论就越可靠。
(2)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出或论证的那个属性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 那么, 类比的可靠性就越大。
(3)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相同属性的数量。数量越多, 可靠性相对也越大。
五、结语
关于类比论证法的学习,我们今天只是开了一个头,主要是感受和认识类比论证,要真正学会成功地运用类比推理进行论证,路还很长,当然还有一些“诗外工夫”,如知识面、触类旁通的联想能力、思想认识的深度等等。我们且学且练且提高吧。
提前告知学习类比论证法下面的训练题,请大家提前思考。
如何看待方言和普通话的矛盾?如何推测它们的将来?请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类比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让有效的逻辑推理推动作文教学
——记语文组期初探索性课堂及研讨
8月28日上午,语文组期初探索性课堂如期举行,本次探索性课堂由欧阳林及王丽芬两位老师执教,他们针对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新高三的作文实际情况,共同选择了《类比推理在写作中的运用》这一题目,同题异构,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作文教学课。
欧阳林老师首先从中美军机事件入手,展现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而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对《邹忌讽秦王纳谏》等三篇文章中的类比推理进行概括。同时,通过具体的成功与不成功的类比推理实例的比较,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有什么好处”、“有效的类比推理具有什么特征”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对类比推理这一逻辑问题有了初步的认知。王丽芬老师则针对本班学情,采用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出《看镜有感》等三篇文章中的类比推理。随后,王老师亦旁征博引,通过一些学术成果的展示,使学生对有关类比推理的一些学术型概念有所了解。课上王老师亦还原无类比推理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前后对比直观地感受到类比推理的效果。
评课环节中,欧阳林和王丽芬两位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一些设想。而后,组内各位老师进行评课。张衍标老师针对现有作文教学中一些形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认为学生的实际思考大于概念的介绍,作文教学应该寻找有效的途径来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潘胜鹏老师就“论证”和“推理”两个逻辑概念的区别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李莉老师则针对这两节课提出自己对师生观、写作观及课堂效率问题的一些思考,她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有效性,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学习的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所得。程代军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要针对既定的教学结果,而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情,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盲区,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实现真正的“升级”。组内其他青年教师亦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程代军向组内宣布郭家海老师荣获特级教师的喜讯,并就本学期有关语文组工作的学校安排和组内安排进行了布置。(孙玉婷)
期初探索性课堂研讨纪要 参加人员:全体语文组教师 时间:2014年8月28日 主持:程代军 一、开课教师陈述: 欧阳林: 开课原因:上学期期末最后一次考试要求用类比论证方法写作文,而写作结果惨不忍睹,好文章几乎没有,学生对这种类型的文章不太熟悉。类比论证的运用可以给文章增加不少亮色。而且类比推理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写文章上,应用很广泛。 在准备过程中,我和王丽芬查找了很多资料,上课用的材料一是经典范文,一是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出来的段落。 我的课的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到底什么是类比推理。在语文教学中还有比喻论证。两者很容易混淆。所以我用“推理”而不用“论证”,以免造成概念的纠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类比推理的好处、定义,这节课的重点主要是要解决到底什么是类比推理。所以课程开始,我先用了一个比喻的例子,想为后面做一个铺垫。我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找出文章的类比点,而王丽芬的方法则比我的要清楚一点。这是为下一步什么是有效的类比推理做铺垫,这是教学的重点。我要学生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的比较,自己去发现有效的类比是什么。我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自己思考。比如,比喻和类比的区别是什么,课后有学生进一步问我这个问题。又比如,为什么这个论证是有效的,而另一种论证就是不合理的。这都是我希望学生进一步追问的,也是我下一节课要重点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找到类比的规律性,然后运用到作文的写作和修改中去。 王丽芬: 我和欧阳老师确定在作文上进行教学。从类比轮证开始。一开始我对类比论证也是比较模糊的,在备课中也有困惑,就是如何将比较学术化的知识转化成课堂教学。但课上下来以后,我感觉还是比较踏实的。我将课堂定位在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类比论证。我要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观点,如何运用类比论证。如果学生懂得一些逻辑方法,那么他们的议论文作文也会有相应的进步。这是为的写作打开了一条路,我也有兴趣在这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我觉得要在思维上给学生有效的训练的话,类比推理可能还不是最好的开头,演绎和归纳可能更适合。但是可以先从类比推理入手,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展开其他的推理方式。 二、其他教师评述: 孙玉婷: 欧阳老师一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王老师的课则是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有关类比推理的知识。我觉得,如果在课堂分析的材料中,把学生的作文更多地展现出来更好。 李文谦: 欧阳老师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何给学生分组,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能够充分发挥讨论的效果。王老师在前二十分钟对类比的知识的强调和反复做得很好。PPT如果换成板书是不是比较好?把学生的观点及时地反映到黑板上进行分析。 黄洋洋: 欧阳老师和王老师基于学生的不同学情开展的。文科班思维比较活跃,小组讨论要比教师引导更适合学生。王老师班是理科班,要讨论的话是有难度的。所以各自的形式选得很好。欧阳老师的PPT上,把什么类比成什么的本体和喻体好像有点问题。(欧阳)“先例”就是已有的,已存在的,后例是需要推理、论证的。 王老师的课很清晰,抓住相似点,给出什么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的效果。(王)我考虑要让学生感受,用比较法。 张衍标: 关于知识性的东西不是越辩越明,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自己的辨识,内化或强化成自己的东西。欧阳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找去思考。如何把学术性的知识转化成课堂的教学?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比如“在许多学生看来,聪明就意味着会批判”的作文题目,越是不确定性的题目,学生写出来的效果越好。仅仅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形式化的方法的话,只能适应班级的后进生,而班上中等和前列的学生则不能满足,思维会受到束缚。 如何找到有效途径让学生多记一点人名、作品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可能性不是一味地赞同和否定,要有同情的理解。有形式的空架子效果不足。 李妍: 欧阳老师和王老师的导入都别出心裁。欧阳老师用时政新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欧阳老师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能够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王老师的课则是分析深入、细致。在帮助学生分析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帮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钱云凯: 欧阳老师的课中,我也在纠结比喻和类比的概念。可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些区分。感觉课有点学术化。 王老师课中用表格形式把观点梳理得比较清楚。能够引经据典,更加权威。我想能不能在课上多一些学生自己联系的时间。比如反驳。 潘胜朋: 概念的问题:类比推理和类比论证。推理和论证如何区分。这两点的区别在于:材料是为了引出观点,还是为了论证观点。比如“鲁侯爱鸟”文章其实是推理而不是论证,鲁迅的《看镜有感》才是论证。所以如果我们的课是要强调类比论证的话,则我们选用的材料要事先做一个区分和取舍。(欧阳)论证其实是不可能抛开推理的,论证是需要一个推理的过程的。 李莉: 我对比喻和类比也有点混乱。我的感受是:师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不能跟学生讨论比喻和类比的概念区别呢?我认为,教学相长,我们应该首先对教学内容做尽可能的把握,进而和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理清概念、方法、技巧,最后的意义都在于指导写作。如果“理清”对写作的意义并不大,那么我就不需要“理清”了。 课堂效率问题。一节课要让学生有收获,如果学生觉得还是和原来一样,那么对他们就是没有意义的。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的问题,都是收获。 程代军: 到底我们在课堂上要教什么?内容好像还不是很确定。一堂课要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产生收获。我个人认为课堂的过程胜于结果,过程比课堂的结果更有意义。《语文课程知识论》提出语文课中的三种知识,一是人的知识,二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三是思维的知识。要让这三个方面结合到一个点上,这样才是比较好的课堂。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让学生找类比的相似点并不难,其实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缺陷。课堂不是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去设计,而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设计。要做一个心中有人、目中有人的语文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的盲区。 类比推理在写作中的运用 ——期初探索性课堂研究课 (省课题研究课) 欧阳林 2014.8.2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案例,讨论、明确什么是类比推理及其作用。 2、通过分析正反案例,探寻、发现判断有效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小组合作、质疑、探究为主,教师引导、解疑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 19日上午9时许,美国海军一架P-3反潜机和一架P-8巡逻机飞抵海南岛以东220公里附近空域侦察,中国一架歼-11飞机起飞进行例行性识别查证。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国战机机身以90度倾角的姿势从美国巡逻机的鼻尖处穿过,以此展示机身下方携带的武器。之后,它在美国海军飞机侧翼伴飞,两架飞机的机翼最近时只有20英尺(约6米)。美国《外交政策》说,解放军的歼—11像风驰电掣的法拉利赛车一样在庞大笨重的美国校车边上绕圈。五角大楼及美国安全高官称中方做法“非常危险”,是“令人深感担忧的挑衅”。 问:如何看待美国《外交政策》对这一事件的评价? 先例(或可比较的事件) 正被考虑的问题 风驰电掣的法拉利赛车在庞大笨重的美国校车边上绕圈 就像 中国战机机身以90度倾角的姿势从美国巡逻机的鼻尖处穿过,然后在美国海军飞机侧翼伴飞,最近时只有20英尺(约6米)。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是“挑衅”。 通过类比 中国战机做法“非常危险”,是“挑衅”。 结论 中国应该停止这种做法。 二、阅读类比推理类文章,分析其类比推理过程 例文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问:此文把什么类比为什么? 先例 正被考虑的问题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就像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受蒙蔽 通过类比 王之蔽甚 例文2: 非攻(节选) 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指责攻伐掠夺的不义战争 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他的不义又超过进人家果园偷桃李。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更突出,罪过就更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他的不仁义又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严重。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的不仁就更突出,罪过就更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的不仁就更突出,罪过就更重。面对此,天下君子都知道指责他,说他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我们)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问:此文把什么类比为什么? 例文3: 言多不辩 韩非子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著名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讲求辞令,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轻视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 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 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若是真的)这样做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多,却不注重言辞的修饰。” 问:此文把什么类比为什么?
先例1 先例2 正被考虑的问题 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楚人卖其珠,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就像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就像 人主览其文而忘其用。 而未可谓善嫁女 未可谓善鬻珠 通过类比 结论 以文害用,言多不辩。
例文4:
不可“爱杀”人才
——《鲁侯养鸟》读后
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但这鸟却不领鲁侯的情,三天后便死了。可见,鲁侯虽然用心良苦,但由于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结果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才问题上:人才也是须有合适的环境才能生存,不可“爱杀”人才。
鲁迅先生当年在谈及如何看待文艺新人时就说过,不能用“捧杀”和“捧杀的办法”。
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也说明,爱才要爱在“点子”上,因为我们的爱才,才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使鱼能跃,鸟能飞,所似要量才录用,用当其才。否则,本是人才,用得不当,不仅会变成庸才,于个人无益,甚至还会有害于社会。
现在,“好心”的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就是属于“鲁侯养鸟”一类的愚蠢行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成绩优异的学生是父母、学校的“卫星”“太阳”“金片”。于是,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入微,爱得一塌糊涂。而在学校里,又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如此下来,这些学生究竟会怎样呢?有个典型的例子:有个20几岁的大学生,在被派赴国外留学前夕自杀了,原因是母亲不能与之同行,自己又不会叠被、洗衣、烧饭,困顿至极,而走向绝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学校名为“爱”,实为害,也是在“爱杀”人才。
总而言之,人才的成长是与一定环境有关的。虽则我们要爱才,但如对人才仅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爱不到根本,破坏了人才的生存环境,那就会“爱杀”人才。我们不仅不做鲁候,而且还应积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以伯乐的慧眼去发现他们,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问:此文把什么类比为什么?
先例 |
|
正被考虑的问题 |
鲁侯将栖息在郊外的一种海鸟亲自迎进祖庙,给它敬酒,奏乐,吃美食。 |
就像 |
在家里,父母对之体贴入微,爱得一塌糊涂。在学校里,往往能得到“国宝——大熊猫”级的特殊照料。 |
破坏了海鸟的生长环境,适得其反。 |
通过类比 |
结果爱“杀”人才。 |
|
结论 |
应该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例文5:
看镜有感
鲁迅
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注】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
问:此文把什么类比为什么?
思考:
看完了以上文章,你觉得什么是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有什么好处?请写下来。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论证、说明的手段之一。在议论、说明或反驳时, 为了解释某种事实或原理, 往往找出一种与之相似的, 已经得到解释(容易被大家理解)的事实或原理, 然后通过类比使某种事实或原理得到解释。
类比推理的根据在于两类(个)事物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与所推出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决定了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类比推理的好处:
康德: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 类比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在用类比推理进行论证时,用人们普遍接受或熟悉的事物去作类比,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说理更形象生动,达到“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效果。
三、以下例文有何问题,请诊断。
例1:
学习如春起之苗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代有个读书人,千里迢迢寻访名师,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找到了陶渊明。于是,他向陶渊明请教学习的诀窍。陶渊明指着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说:“你仔细看看它们是怎么长高的吧!”那读书人看了半天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于是陶渊明就告诉他说:“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要学到知识,就应这样。”
是啊,这道理说得多好啊!要想取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勤奋地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平时争分夺秒,勤奋地学习,何愁学不到知识,成绩提不高呢?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期末的历史考试。
由于我对历史不重视,平时听课马马虎虎,回家很少复习,因此,一听说要期终考试,脑子就像炸了锅,着急起来,于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天的时间来复习,临时抱一次佛脚,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成绩很差。通过这次历史考试,我深深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了“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道理。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没有一个学者、专家的知识是在一个星期或者一天中突然取得的。如果有人想成为知识的暴发户,那是最愚蠢的人。今后我一定做到天天学习,注意平时积累知识,使自己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
问题分析:
春苗生长虽然看不到明显的进步,但是它由小到大、时刻生长,类比说明学习是由少到多,因而要重视平时积累和持之以恒。而本文却用春苗之生长来说明学习要勤奋的观点,这就犯了“类比不当”的毛病。
病因分析:
类比不当的原因是作者对二者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没有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例2
所谓修心,又是讲究一个根本。错题成千上万,却总有人在一次又一次地犯着以前相同的错误。求学应当要舍弃这种状态。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学习也是如此。犯了一次错,我们应当问问自己为什么会犯,然后从根本上着手去解决。订正的红色不会成为我们已经改过的证明,求学必定不是这么肤浅的。要深入,要探寻,从看得见的问题中发掘看不见的东西来。就像中医讲究的“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除此之外,那些在求学路上半途而废的人,则多半是将心修歪了。他们溺于外界的诱惑中无法自拔。身子垮了,补药也补不回,便只能找烈性些的药草先将命勾回来,再接着养。若救不了,那么他们必是与求学无缘了。
问题分析:
1、段首与段尾讲“修心”,中间讲治本,观点与材料不一致。
2、“西医”治标不准确,此文要比较的是中医与求学,讲西医想类比什么?
3、只有观点,缺少分析论证。中医怎么治本?语段没有展开分析。“学习也是如此”,“此”指什么?就是治本,怎样治本?治本有什么好处?前面没有展开分析,则下面缺少对应的内容,没有推理的过程。因而此语段无论证。
病因分析:
中医治病的原理没有充分展开,只有结论,没有分析论证。
例3
孙思邈说愚者读书三年便说天下无药可医,治病三年就说天下无方可用,这样的人太轻易放弃,若是自己真的爱医,心怀救人医病的梦想,遇到难以医治的病为何不潜心研究、攻克难关?若能真正地专注学医,又怎么会道听途说,说医道已了?
一门学问,甚至是处理每一件事都需要三样东西,决心、勇气与努力。有决心的人会坚持,我要医好天下所有的病,达到我的目标;有勇气的人,不惧怕不可治的病,他们会有今天我无法治好的一个,但我不让下一个同样病症的在我手中死去的信念,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绝境;有付出的人,会读遍天下所有医书来寻求治病之法,会用无数倍的努力来换取成功。
现实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男孩,不过六七岁,在车上和他妈妈说:“我以后要到国外去,中国太差劲了。”这个不过刚刚接触世界的孩子,就早早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而她的母亲回答:“如果你没有付出过,就没有资格这么说。”男孩眼中的中国满身是病,而他都没有尝试过,没有学习过,没有研究过这些社会现象的病根,又怎么早早地得出我们的国家无药可医的结论?
社会上有许多负面新闻,但是否有人能做到精勤不倦,雄心壮志地去打破这样沉重的束缚?现在的人大多数学习是为了分数。揭露社会问题为了考试作文,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我读书要为了改变现状,即使改变不了全社会,我可以改变周围的一群人。我们从一个无知的少年到开始接受社会的洗礼,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我们需要决心、勇气和努力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我们强大到可以直面困难。
问题:
1、归因错误。作者认为愚者是“轻易放弃”,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原因是“不爱医”、“没有心怀救人医病”的梦想。“愚者读书三年便说天下无药可医,治病三年就说天下无方可用”其原因是愚者浅尝辄止,不深入学习研究。这是认知问题。而作者将其归结为价值取向问题。
2、类比点错误。作者在第一段将原因归结为价值取向问题,第二段却讲做学问取决于“决心、勇气与努力”,这是态度问题。两者不具可比性。类比应该讲要“爱这门学问”,“心怀救世之理想”。
第三段是在呼应第一段的“放弃”,但故事中的男孩是“没有学习过”,与学中医的“愚者”学习三年不一致。
第四段讲“打破这样沉重的束缚”与求学也不是一回事。
病因分析:
学中医的方式方法未能充分展开,以致结论错误,类比点错误。
作文题: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的结晶。在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不少篇章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风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请以“中医与求学”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小结:
有效的类比推理应具有以下特征:
1、对可类比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评述,准确分析其内涵。
2、准确对应可类比事件的因果分析,对要论述的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相对应地分析、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