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端论坛”学习总结
语文组 孙玉婷
在北京大学为期4天的“语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端论坛”结束了,这几天的学习,共经历了7场讲座以及一场工作坊的交流,4天的学习收获很多,在专业知识、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也有很多启发,现将这次论坛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现象
温儒敏教授专门就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时间长了,会进入职业的倦怠期,也就是职业生涯的高原期,会失去职业发展的目标感,不关心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缺乏变革创新的兴趣。教育环境中的很多异化现象也让教师失去对教育的热情,陷于职业良知与现实压力的矛盾中,很多教学的想法“可爱而不可行。”面对很难改变的外部环境,我们就需要把“职业”变成“志业”,在一般从事谋生的职业之上加上精神的要素,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温教授提出的几点克服职业倦怠的建议值得借鉴:
1、懂得必要的平衡。语文教育工作是人文性和精神性的化育工作,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要学会平衡,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让学生学得死。
2、消除互联网时代的普遍焦虑。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量,要尽量选择良性的信息渠道,适当减少信息量,自己要有定力,才能让学生处于不那么烦躁的小气候中。
3、有自己的一块园地。教师要营造自己的小环境,教语文要有心境,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块小小“自留地”,多让自己做一做精神体操,不要做年年如此、天天如此的教书匠,而是要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要培养一些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敏感。
4、把读书当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具备博雅的气质,就需要有自己比较自由的阅读,要给自己开书单,教师多读,才能带动学生“连滚带爬”地读。
二、如何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冯善亮教研员就教师发展和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由《命若琴弦》《论自由》《天边外》《跨越障碍》《务虚笔记》这五个文学作品,谈起自己的人生,在书本中寻找过程与目标、个体与群体、梦想与现实等的关系。书本既是人生,书本中能偶寻求到精神补给。同时他还从教师的结构素养、职业理想、教育观念等方面介绍了优秀教师的特质,其中他提到的教师的效能感,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一定要有自信。在谈到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问题时,冯教研员提出的成为优秀教师的几道关口让人很受启发。他认为成为优秀教师,要经历“学科关”(也就是要在阅读、写作、口语、书写等方面有教学特长,建立教学自信)、“教材关”、“学生关”(把握学情、影响学生)以及“教研关”。教师要针对这些关卡,分析自己的不足,从而制定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在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时,还要切实分析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个性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这次讲座中,专家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推荐了很多专业书籍,这对语文教师寻求途径,提升专业素养十分有益。
三、如何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
语言文字学教授蒋绍愚就文言文的阅读与教学对在场教师进行了专业指导。他认为教师应该广泛阅读文史书籍,立足教材,但不限于教材,要不断开拓视野。首先,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是教好文言文的关键,他以《岳阳楼记》、《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深入挖掘相关资料,由各种资料支撑起来,经他重新解读的《岳阳楼记》别有一番意味,也显得更加深厚。同时,蒋教授也指导我们如何正确解读作文文句,他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批古汉语常用词、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法、学会查工具书,打好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因此,解读文言文,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文化内涵,还要学会追本溯源,到一些原典中寻找文本为何如此解读的依据。
钱理群教授就如何解读鲁迅作品也作了一场专题报告,鲁迅作品是中国白话文的典范,钱教授的一句“静悄悄的教育存在变革以读书开始”让人颇受启发。报告中钱教授主要解读鲁迅的杂文创作,他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超越性,能够概括出社会典型,作品开口极小,但很有深度,也能从历史文化、人性等视角去挖掘问题。鲁迅与很多人都经历过所谓的“骂战”,面对这个,我们要关注鲁迅作品中的普遍意义,不要仅关注鲁迅文章中的个体。他还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维,鲁迅杂文往深处看,仔细看,看出隐蔽的问题,看到别人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同时还“正面文章反面看”,思维方式虽特殊,但极有深度。最后他举例分析了鲁迅杂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和语言艺术。鲁迅的作品,学生历来不爱读,常以晦涩示人,因此,在教授他的作品时,要尽量让学生到现实当下的生活中寻找鲁迅作品中的原型,从而看到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不要仅仅关注那些难懂的文字。
4、如何进行科研与论文写作
张蕾编辑和温儒敏教授就教师如何进行科研对在场教师给予指导。他们将教师的科研工作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同时纠正现在一些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他们指出教师研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不要随意套用创新来作为教师研究的评价标准,要有平常心。做研究时,要多些定量研究,文风要朴素,不要套用名词术语,不要程式化,从而以偏概全。
5、语文高考改革趋势分析
温儒敏教授介绍了语文高考改革趋势,他指出语文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基于统一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考试招生制度。高考改革的趋势是:分类高考、多元评价、多元录取。他指出,高考语文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现有的高考题目较为文学化,未来将涉及社会、经济、时政等各个领域;命题将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命题将有意识考察学生的读书情况,包括经典阅读、阅读面、阅读品味等;高考作文应该向理性靠拢,多一些理性思维;加强综合的考察,如语言得体的判断、阅读速度等方面;文言文命题改革,断句、翻译会增加,但文言文的量不会增加。
同时,本次论坛中,分地区工作坊的交流,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剖自己专业成长中的问题,找到自己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的方向。在未来的一年时间中,工作坊小组将积极互动,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相关课题进行交流探讨,地区之间的教师形成合力,实现地域性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小群体,这样一个共同体的建立,对我们亦是十分有益,交流互助中,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最终实现自身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