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参加第十六届新语文圆桌论坛的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3-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黄洋洋、李文谦、钱云凯、孙玉婷

参加第十六届新语文圆桌论坛的学习心得

黄洋洋

这次是我第二次参加新语文圆桌论坛,距离第一次去已经一年了,但是这次听课和上次完全不一样。一年前去圆桌论坛,可能是因为临时充数,慌忙而上的,完全没有“课感”,再加上那个时候工作只有3个月,语文教学工作还是属于懵懂之中,完全没有自我的意识,很多时候看课和评课都是看热闹,很惭愧,但是上次去还是有一点点收获的,至少记住了几个语文学科泰斗级人物的姓名。可是时隔一年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唐诗之路”,由于我很早就得知自己会去,去之前对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点点研究,并且本学期需要教一本《唐诗宋词选读》,可想而知,我参加听课的心情完全是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当然有一些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学个一二招,回来怎么教我的学生。

总共听了五节课,因为我主要关注的是唐诗宋词这一块,所以我主要就前两节课谈一谈我的看法。 

诗歌鉴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较难的部分,因为诗歌鉴赏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审美价值的总和,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鉴赏诗歌。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得分率较低的一块。

关于诗歌教学课和这节课的观摩心得,引发我思考了“诗歌阅读的精确性”这个问题,会很多人都会说,语文阅读体验是没有标准答案,不可能像数学和英语一样,得到“非AB”的答案,“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点我认同,所以我要给我所谈到的“精确性”下一个定义: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尊重文本本身,通过文本细读,借助严密的分析和阅读者合理的联想想象,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确定见解的阅读。这里有这样三点需要说明:一、尊重文本本身,过多的个人想象会破坏文本本身自身的光彩,而且会破坏阅读的精确性;二、细读文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是停留在总体的印象上,而是对于文本本身的细部的分析和感悟;三、确定的见解,而非事实而非,模糊性过大的鉴赏体会。

这次活动中,一位来自安徽的老师,上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另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师上了陆游的《鹧鸪天》。

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谈,上《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老师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一个梦?”有一个同学回答道:“霸气。”老师接下去问:“哪里霸气?”学生支支吾吾地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显得霸气,而且老师读得霸气。”接下来老师就丢开这个解读,继续问别的同学的感悟了,后来有学生陆陆续续地答出了“浪漫”、“潇洒”、“孤独”等。我对这个片段进行了一些思考,显然在这样的诗歌阅读的体验中,用网络流行的词语“霸气”来谈李白的梦境显得过于粗俗了,执教的老师并没有马上否认学生的答案。

我个人观点,如果这样的理解答案是发生初中,那么老师出于对学生发言积极性和保护学生兴趣的角度考虑,可以不去否认他,但是高中的诗歌教学就该以学生已有的、对诗歌的敏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借助文本细部的分析,精确把握诗人的内在情绪,形成自己谨慎而又准确的见解。所以对于“霸气”这一类和文本相去太远的鉴赏词汇,我们应该给学生给予指导和改正的,并且告诉学生诗歌鉴赏的方向是朝着精确性方向走的。

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学校里面听的一节“哈佛辩论课”,外教在告诉学生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必须要遵循这样两个部分,一个是“claim”,另一个是“warrant”,这两样缺一不可。“Claim”的意思是“声称、断言”,而“warrant”是“担保、证明”的意思。在后来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生对于阅读理解只有“断言”而无“证明”,这些断言很多都是“妄言”,看上去似乎和文本有那么一丝联系,但是和作者的表达还是相去甚远,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了作者的本意。如果我们老师在高中阶段只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的问题,而不制止,这样的教学只会培养学生哗众取宠,不经大脑思考的阅读习惯,并且将这些模糊不准确的经验带入考试中去。

当然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理解,但是我们需要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拉到鉴赏精确性的这条主线上来,这怎么做到,我没有办法回答。以上就是我对这次会议的一些思考,其实还有一些,但是我要睡觉了,以后想起来再写一写。

  

封闭?开放!

李文谦

参加新语文圆桌论坛的教师总是能够得到不少启发,这次到浙江绍兴鲁迅中学观摩与聆听以“唐诗之路——地域文化研究”为主题的五堂课,我自然也是获益良多。主要有三点:

关键内容必须把握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做出解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鲁迅的《好的故事》虽是不同体裁的作品,但它们其实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文章中都有梦境的具体呈现。对学生来说,如何解读梦的含义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梦境与情感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是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教学目标的不同会导致教学内容、方式的不同,因此《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内容的取舍上必须果断、精巧,授课的单老师没有过多徘徊于对梦境文本的深入挖掘,而重在以朗读的方式引带梦境及其带给我们的启发。相对地,教授《好的故事》的彭老师是把重点放在对梦境的解读上的,但在课堂上他是把更多目光关注于社会背景而非文本内容之上,这样会让观点不够有说服力。

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馈,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热情,形成多元开放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解读梦境的过程中,两位老师让学生言之成理地概括归纳,分别以“李白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鲁迅的梦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展开,有着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做出了多元的解读,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能够做到即时、准确而具体,这样开放的态度与行为是我们所有语文人应当贯彻在教学教育过程始终的。但在《好的故事》的教学过程的后半部分,彭老师引入背景,将鲁迅的情感倾向解读为“反抗绝望”并列举诸多事件作为例证,似乎将之前的开放多元推向了封闭单一的道路。

作者在某一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并不等同于作者一生的情感,一时一地的情感不能代表复杂的人的一生。前文提到的《好的故事》,鲁迅在其中传达出一种理想美好而又不易留存(这从碎散、浮动的频繁出现可以见出)的情感取向,但彭老师援引1907年、1922年、1923年、1925年的事件来佐证鲁迅在文中传达的“在绝望中呼唤希望”“反抗绝望”的情感显得比较无力(这一点黄玉峰老师后来在他的专题报告中也提到)。而宋老师执教的《豁然堂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给出徐渭的生平经历,意在说明这个人不是一个豁然的人,而在文章中却看出一个豁然的人,她指出本文中的徐渭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其实,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时候总会表现出与主体性格不同的个性与情感,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把作者的一生贴到某部作品中去。

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总归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哈姆雷特,这告诉我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能离开文本的内容,这体现了文本解读中的封闭性,但是这并不表示在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的多元开放性就无法实现。或许某些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确实束缚了人的个性、限制了人的思维,但是语文的自由开放、多元个性不正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吗?

开放的真语文、大语文呼唤开放多元的教学意识与行为。

   

听课心得

钱云凯

我这次去浙江绍兴,参加了第十六届沪浙苏皖新语文圆桌论坛,一共听了五节课,现总结自己的感想如下:

1、同样是四十分钟的时间,有的老师选择讲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老师选择讲一首陆游的《鹧鸪天》,由此引发了我有关课堂容量的一点思考。对于一首主题明确的词作,我觉得没有必要讲整整一节课,完全可以引入陆游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加深了对陆游的认识。

2、《野渡》这篇课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颇具启发:①教师泛读时有意地少读了几句话,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作者为什么会把这几句话写进去?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②老师是用一种商量的口气在和学生交流、探讨,常常提出带有选择的问题,“为什么写这样一个冷漠的人,而不是热情的人”?“老人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从而让学生在两种选项之间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使思考得以深入。

3、对于鲁迅《野草》中的文章,教师的讲解有时显得很苍白,很无力,有时只得套用一些旧有的、所谓主流的观点,如此解读课文,不禁让人很担忧。与其这样误读,还不如不讲,不要再把鲁迅的作品讲得“面目全非”了!

  

绍兴听课心得

孙玉婷

此次新语文圆桌论坛在绍兴鲁迅中学举办,会议主题是“唐诗之路——地域文化研究”,会议主要安排了是五节与主题相关的观摩课,对我这样一个教学新手而言,课堂观摩以及随后的评课和专家报告,都让我受益颇深。

1、文本解读切不可脱离文本,用“贴标签”的方式,以一些背景知识或者他人的解读给作品强加内涵。鲁迅中学彭老师《好的故事》一课,以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反抗绝望”为内核,对文本进行了解读。鲁迅的文章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后现代色彩,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样的,彭老师的这种预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这类文章,不一定要有标准答案,应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求读者的意义,说出自己的感受,多问一问学生“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地方进行解读”。同时,彭老师还引用鲁迅在1907年至1925年的几个大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证明自己“反抗绝望”的观点。宋老师的《豁然堂记》也在最后引入作者徐渭的生平,证明其在苦难中的“精神豁然”,具体的作品有其具体的创作语境,作家一时一地的感受直接影响了文本的内涵,用一生的经历阐释一个文本,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2、课堂要开放,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单老师《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核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并用“周公解梦”的方式让学生解李白之梦,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对李白的梦进行了多元化开放式的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王兆强老师《野渡》一课,从文本出发,通过“老人是年轻时做起,还是一位老去的英雄”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这类开放性的题目,虽然学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却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3、文言文教学还是要以理解文意为基础,诗词的教学要把握好课堂的容量。宋老师《豁然堂记》因课时限制,选择了几句比较重要的句子进行了翻译,因字词问题,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梳理不容忽视。《鹧鸪天》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诗词的教学要把握好课堂容量,有些诗词,篇幅较小,且学生一点就知,那就无必要进行太多得挖掘,只要学生理解即可。

4、重视课堂朗读。五节观摩课,教师都很重视课堂的朗诵,通过朗诵让学生感知文本,特别是单老师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组织朗诵,且自己进行示范朗诵,以情绪感染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