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侧记
11月3日,天朗气清,清风徐来,江苏省扬州中学济济一堂,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第五届教师专业成长论坛活动在这里举行。我校语文组李燕和孙玉婷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议日程共计两天,3日上午是高校专家的报告:“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和“追求理想的课堂”。3日下午和4日上午是来自各省市的十名优秀语文教师参与的优质课竞赛,内容涵盖当代散文、文言小说、诗歌、现代小说、语录体、杂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全国知名教师邓彤、严华银、杨桦、王鹏伟等老师主持课堂点评,其间还举行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论坛以及“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论坛活动。整个活动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可谓中语教学的一顿精神大餐。
我校教师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所有环节并且积极参与发言,和与会老师分享我们探索后习得的智慧,并与兄弟学校老师探讨问题,交流心得。
附:李燕老师撰写的学习心得
一、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专业的吴晓东教授就“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教学”话题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如下:
1、教师首先是文学观念的更新:比如现代小说的复杂是与日渐复杂的现代世界是一致的,正如昆德拉所言“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出了二十世纪的人类的生存困境。现代小说是虚构和想象的建构,虚构表现的是更高的真实,一种堪称本质的真实。20世纪的小说观是“生活是无序、混乱甚至是荒诞的,是没有中心思想的”,所以用19世纪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的“反映论”来解读文本是不合适的。在帮助学生解读现代小说时,要让学生对生活有问题、有困扰,教师在教学中去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力度”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许更为合适.
2、文学阅读与教学中的思想性的问题:与法国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我国的许多高考作文题是没有思想性的,高考作文命题中的议论文文体的有意规避,背后是学生思想力的缺失,以至于大学生的论文亦是思想性和逻辑性堪忧,而中外哲理大家的大部分作品是有思想的,“五四一代”就是思考的一代,问题的一代,以致处“乱麻”的境界。而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比如北约的自主招生,其实更多地是希望选拔出有思考力、有逻辑的学生,基于此,中学语文教学上应设置一些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比如在思想、语言、形式上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一定的挑战,从而能够起到思想的开蒙的效果,能够让其情感不再冷漠、引领学生的人格更健全。
3、情感性与文学的教学:以《背影》为例,教学中应教学生的情感能力,中学生的情感能力需要培养,不是天生的。
4、现代小说的深度模式:现代小说的阅读障碍主要在于追求哲理的象征性、寓言性。现代小说的深度表现在:以《项链》为例分析了人性的深度、以王安忆的《洗澡》为例分析了心理的深度、以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为例分析了存在论的深度、辩证法的深度和“异化”、“物化”理论。
二、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教授就“追求理想的课堂”话题中有益的智慧如下:
1、以巴尔蒙特的诗歌说明要追求教育理想。
2、要注重观摩借鉴:①教学技术的规范性;②从模仿始但不能以模仿终;③领悟方法、形式背后的丰富意蕴;④从借鉴走向创新。
3、于漪讲“三次备课成名师”:第一次备课:不需要任何参考书和相关文献,形成“自我经验”;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课后再次备课。
4、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重点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的问题。课堂要强调生成性的预设,要提供学生思维的机会、引导其自由思想、从“思维的多向性、思维的连续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三个维度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5、课堂要走向有规则的自由。
6、关于读书写作:梁启超讲“好东西是聪明人用笨办法认真做出来的。”个人的感悟,语文老师的表达应该是独特、深刻和有真知灼见的。
7、优化生态:①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立场;②与同事的关系:明亮;③与组织的关系:同向、一致。
8、自我要注重凝练提升:从实践模式的角度来讲,中外教育基于长期实践,体现了一些共性的教育基本规律:如“挑战性的学习欲望;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教学的针对性”等。
9、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歌德所言“对学科本质有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三、我的观课感受:
1、教学目标无所谓正确、错误只有恰当、明确。
2、诗歌教学更多应以鉴赏为主,知识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读诗,而不是用术语来让老师扬才露己,从学生现场的练习反馈环节看出学生其实没懂这些知识,是老师生拉硬拽学生出的结果。如果换成学生放任地朗读,让学生先有点感悟、然后老师引导再点破、让学生再读,让学生酣畅地表达,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时间更多,也许学习效果更好。古典诗歌的教学问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问题,而不是情景关系的术语,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写了何景、讲了何情。
3、语录体“以今说古”的方式是否合适?评课专家说可以,这点我不能理解,我感觉脱离语录体的情境,文本教学应该想方设法来让学生走入情境,帮助其理解,我感觉这样做反而越来越远。学生的现场表演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还原孔子当时的情境,从而更能理解孔子当时丰富、复杂的心理,如能进一步追问学生以下问题:“孔子你当初听到接舆谈话,为什么想要和他说话呢?”“楚狂为什么要对孔子弹这首歌”呢?“为什么看到孔子来了又跑了呢?”也许就更能将这个环节做足、做透。
4、预习的环节要和后续的环节相关联。
5、一些用来解释文本的名家评语,虽然典雅,但是由于对学生又构成新的阅读障碍,所以就流于附庸风雅之嫌,反而拖乱教学节奏,不如将主要力气用于文本的揣摩。
6、关于作文的审题教学,讲立意的背后是思维,而思维一定要讲到思维的特质才能讲得透。否则就是在学生会的地方老师滔滔不绝;在学生不会的地方老师无所作为。
7、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而不应该成为语文课的课堂目标,一堂课还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很多课由于应试的枷锁,变得不像语文课,少语言的揣摩,多了些术语、知识。知识的教学更多还是应该以感受文本本身为前提。
8、关于老师的讲授和课堂的生成,如果一个问题,老师精当的语言能够讲透并且学生能理解到位,那当讲则讲。
9、所有的教学设计从课堂效果而言,应该都是建立在学生有没有理解的基础上的。很多提出来高思维质量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挑战欲望,那还是无效的问题,在激发的过程中,怎样的策略、方法是恰当的,我还不知道,我只看到授课老师就引而不导,把学生生拉硬拽出到他所要的结果,专家评课讲:所有引导,还是要紧紧扣住文本,“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要潜入到文章中,“迟迟不出来”,鞭辟入里地嚼透。
10、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要嚼透文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后,能抓住一个核心的问题,然后以一当十地来设计,整个教学设计不需要有多大的问题,有两到三个有一定的思维质量的问题就可以了。
11、关于问题教学课,抓住了学生的问题,是基于学生的真实的阅读体验和学习起点。授课老师分层整理了几个核心问题,变成全班学生的问题,然后组织教学,引导过程中,对学生问题反应特别机敏,能够及时的评价和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运用生生评价等手段,课堂真正地成了多方位的对话,氛围轻松类似茶花会,从学生的回答中也看出了学生现场的发展是给人无限惊喜的。这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如何的组织设计,如何的引导,感到不满足的就是对个别学生的回答老师还没有能够做到及时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先讲学生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然后和“我要的结果”之间如何巧妙的引导。但是似乎该老师个别问题置之不理,但是对于学生问的问题是基于了真实的评价和反馈,不至于学生回答什么问题就像其他老师的回应都是“你们回答的好,你们回答的非常好,我相信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也会回答的非常好。”这样的评价虽然能够鼓励学生,但是总觉得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发展,而课堂上应该能够看到学生有发展,有所得。
12、要重视朗读,语文老师的朗读基本功要扎实。语文老师的讲功要好,语言要准确、简洁、有留白。
13、到底是学生多点活动还是老师多讲点?关键看哪个对学生理解文本有比较大的帮助,哪个花的时间少,效果好,就用哪个。
14、长文短教,看似整合地很好,其实形式上整合,内容上并未整合,整合应当吻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15、部分老师提的问题往往提的是伪问题,或者是学生没办法回答的问题,很失败。
16、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可以用听写的手段来检测学生的积累。
17、老师对文本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并把它作为解读文本的关键问题,以此达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看似设计的问题很巧、也能体现教师的治学功底和风范,能够提出一个非常有思维质量、挑战学生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本身层次较浅,离老师的阅读体验相去甚远,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好、思维品质不高,就容易流于学生只是跟了老师走,学生思维动不起来,而整堂课也容易流于老师学术成果的阐释课,而这种阐释反过来也钳制了学生的理解。如何既保留教师的优势,又激活学生,我也不知道。这也是我备课常见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