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硕果丰
教科研工作是教研组工作的水平线。组内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016年教研组成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基本功比赛等评比中共有6人次获奖,其中俞斌老师的论文《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教学设计》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6.02,《动态生成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在省“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2016.5。俞斌老师获得常州市青年教师通用技术基本功大市一等奖2016.11,周弘恺老师在常州市区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市区一等奖2016.5,薛莺老师获常州市天宁区优秀盟员的光荣称号2016.2。
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由我组老师主持的课题有2项,虞力人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基于Android应用软硬件辅助教与学实践的研究》、曹文老师主持的市级《基于网络平台的程序设计教学生态转型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建设显特色
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发掘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切实贯彻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及各类有效的音像和电子教材,努力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在自我实践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项目推进见成效
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得到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成长。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人员的一种特质,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开发以提高技术教师技术素养为抓手,来促进全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1、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2、利用网络平台,架设Mooc空间,开设网络课程。
3、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讲座
4、项目组活动常态化
信息奥赛领风骚
2016年我组继续开展信息学程序设计竞赛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五月,北京,参加2016年全国中学生程序设计精英赛获得1金1银2铜,参加第十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竞赛中国赛区竞赛获得2金2银5铜,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七月,绵阳,9位同学代表江苏省参加第33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2金5银2铜,依旧保持在同类学校的领先地位,其中,两位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延续了连续九年输送国家集训队选手的神话,沈睿、高杰等2名同学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蔡昊源、周润龙获清华大学降60分录取协议,陆晗获得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ACM班降一本线录取协议,唐天一、王宇晗获得中国人民大学降60分录取协议。
十一月,南京,参加第22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继续在江苏省领跑,第15次蝉联校团体第一名,34人获得全国一等奖,45人获得省一等奖。
十一月和十二月,宁波和上海,有两批各三位同学以团体的形式参加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CCPC)和ACM-ICPC China-Final大赛,分别夺得了为数不多的银牌和金牌,将上百支大学生代表队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