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特色鲜明
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发掘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特点,切实贯彻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资源,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及各类有效的音像和电子教材,努力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在自我实践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积极有效地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共同进步。
全组教师共同协作,克服困难,辅导高二年级参加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项目实施稳步推进
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得到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成长。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人员的一种特质,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课程开发以提高技术教师技术素养为抓手,来促进全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1、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制定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无线网络覆盖项目建议书
具体组织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字化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建议书
互动数字校园系统整合与应用平台建设助力数学E学习的开展
学校服务器虚拟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为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2、利用网络平台,架设Mooc空间,开设网络课程。
3、定期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讲座
4、项目组活动常态化
教育科研方兴未艾
教科研工作是教研组工作的水平线。组内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015年教研组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共有8人次,其中俞斌老师的论文《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评价》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5.01,《用生成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发表于《考试周刊》2015年12月第97期,在省"创新杯"优秀教学论文评比《关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等奖,周弘恺老师的校庆公开课《利用photoshop设计海报》在2014年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部级优课。
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由我组老师主持的课题有2项,虞力人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基于Android应用软硬件辅助教与学实践的研究》、曹文老师主持的市级《基于网络平台的程序设计教学生态转型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信息学奥赛成绩斐然
2015年我组继续开展信息学程序设计竞赛辅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五月,北京,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程序设计精英赛获得2金2银2铜,参加第九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竞赛中国赛区竞赛获得3金6银2铜,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七月,杭州,9位同学代表江苏省参加第32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3金4银2铜,在江苏省内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其中,两位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张志俊、孙云帆、赵亮等3名同学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陶东来、沈睿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降一本线录取资格,吴克文获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降一本线录取资格,周子寒、金之涵获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ACM班降一本线录取资格,刘睿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降一本线录取资格。
十一月,南京,参加第21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继续在江苏省领跑,第14次蝉联校团体第一名,19人获得全国一等奖,38人获得省一等奖。
十一月和十二月,上海,有两批各三位同学以团体的形式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和东亚洲大陆子赛区EC-Final大赛,都夺得了为数不多的金牌,将上百支大学生代表队甩在了身后。
常规工作制度措施落实
加强常规管理,落实服务措施,建立服务台账,每人各有分工负责,团结合作,分工不分家。
努力为学校宣传工作提供优良服务,加强学校网站建设,丰富学校网站内容(拍摄照片百余次,各种活动录像20余小时),展示省中风貌,使之成为各界了解省中的重要窗口。
实现学校服务器的虚拟化,使用和管理更加便捷,可靠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