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是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一年考试。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值普遍提高,18份试卷中有12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都在20分以上,除湖南卷外,海南宁夏卷、辽宁、安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高达25分。认真研究2009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不仅对2010年高考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对下面逐年铺开的新课程阅读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性。
现状:文学类文本更显“文学性”
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传承了往年的诸多优点,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公允考查”的命题特点。同时,新课程“味”如同盈盈香风,伴着一片欢快的鸟语迎面而来。这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1.材料选取上,突出“温暖”主题,注重精神提升,以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主导,间以平和的小说,积极发挥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
新课希望通过阅读教学及其考查,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纵观2009年文学类阅读题材的选取,有大好河山的歌颂(全国卷一雷抒雁《彩色的荒漠》),有文化人物的追评(北京卷和谷《司马祠》、广东卷张炜《耕作的诗人》、江西卷张炜《木车的激情》),有民众精神的肯定(湖南卷沈从文《云南看云》、福建卷丰子恺《阿庆》),有生活细节的感悟(湖北卷杨振声《书房的窗子》、天津卷楚岩《老屋》、重庆卷池莉《瓷器的意味》),还有独辟蹊径的思索(全国卷二任林举《岳桦》、上海卷林斤澜《春声和春深》、江苏卷张笑天《上善若水》、山东卷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
体裁选取上,2009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引人注目的是小说阅读的试验。小说除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提炼生活外,还有着培养学生虚构想像的审美诉求。换言之,小说对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点从各种版本的课文选文上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文学作品阅读小说的考查一直是慎重的。为什么呢?主要因为小说的主题含蓄和艺术手法的多样,不像散文主题的单纯,语言考查点比较丰富。第一份试题始于2004分省命题的辽宁卷([黎]纪伯伦《认识自我》)。此后隔了两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2007海南宁夏新课程卷开始尝试从传统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选材(《林冲见差拨》),同年的湖北卷考查了杨闻宇的《日月行色》。2008年开始有了四份小说试题,分别是海南宁夏卷[美]欧•亨利《二十年以后》、广东卷[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河的第三条岸》、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乌米》和江苏卷汪曾祺《侯银匠》。2009年小说阅读考查开始“扩大化”,由上一年的四份变成了五份:海南宁夏卷铁凝《孕妇和牛》、辽宁卷贾平凹《遗璞》、安徽卷宗璞《董师傅游湖》、浙江卷[英]大卫•洛契佛特《魔盒》和四川卷[英]凯•杰罗姆《想像》。
无论是题材的选取还是体裁的选择,所选材料,或是紧扣时代变化发展的脉搏,或是适时对过去生活进行恰当的检点;或是放眼天下,关注民生,或是着眼当前,发现细节;或是感恩造化,或是翻新思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着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查,发挥了正确的引领作用。
2.考点安排上,越来越凸显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新课程考纲分解为“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和“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们可以看下表:
2009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
卷别
|
第一题
|
第二题
|
第三题
|
第四题
|
选文标题
|
|||||
全1
|
筛选信息
|
理解句子含义
|
鉴赏重要句子
|
表达技巧(结尾)
|
彩色的荒漠
|
|||||
全2
|
插叙作用
|
理解句子含义
|
筛选信息
|
表达技巧(结尾)
|
岳桦
|
|||||
天津
|
情感态度
|
审美语言结构
|
主题,艺术
|
(选)归纳、鉴赏
|
老屋
|
|||||
重庆
|
句子含义
|
筛选整合
|
技巧(思路)
|
评价观点
|
瓷器的意味
|
|||||
江苏
|
开头作用
|
筛选整合
|
艺术手法
|
探究标题
|
上善若水
|
|||||
湖北
|
线索结构
|
赏析语言
|
筛选整合
|
选材作用
|
书房的窗子
|
|||||
辽宁
|
(选择)
|
细节意象
|
人物群像分析
|
探究情节
|
遗璞
|
|||||
山东
|
开头作用
|
句子含意
|
标题含意
|
重要句子启发
|
记住回家的路
|
|||||
江西
|
词语含意
|
开头作用
|
概括主题
|
(选)归纳、鉴赏
|
木车的激情
|
|||||
安徽
|
概括情节
|
分析人物形象
|
细节、景物描写
|
重要句子意蕴
|
董师傅游湖
|
|||||
四川
|
词语作用
|
概括情节
|
细节描写
|
技巧(结尾)
|
想像
|
|||||
海南
|
(选择)
|
鉴赏人物形象
|
题材选择作用
|
探究(情节设置)
|
孕妇和牛
|
|||||
北京
|
(选择)
|
赏析重要句子
|
筛选整合
|
结尾内涵
|
司马祠
|
|||||
福建
|
(选择)
|
筛选整合
|
探究作者观点
|
阿庆
|
||||||
广东
|
词语含义
|
筛选整合
|
探究创作意图
|
耕作的诗人
|
||||||
浙江
|
开头描写
|
重要词语作用
|
情境表达(主题)
|
标题
|
形象
|
魔盒
|
||||
湖南
|
词语含义
|
观点态度
|
意图、手法
|
意象
|
(选择)
|
云南看云
|
||||
上海
|
修辞
|
句子
|
(选择)
|
描写
|
感情
|
评析写作意图
|
春声和春深
|
由这份考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以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个考点正积极向新课标考纲的“探究”转化,大纲版考纲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试卷中考查的总数量都在减少,尤其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的考查呈与鉴赏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综合考查的趋势。“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新课标考纲的“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和“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考点的数量在增加,具体到对标题含义、作用的鉴赏,对开头部分、结尾部分好处、用意的鉴赏和探究。尤其是探究题的考查,新课标试卷往往明确提出“探究”的要求,部分大纲版试卷也在进行着过渡。考查突出文学性这一特点,从近三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中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卷别
|
第一题
|
第二题
|
第三题
|
第四题
|
选文标题
|
07全1
|
筛选、形象
|
句子含义
|
表达技巧
|
表达技巧(选材构思)
|
总想为你唱支歌
|
07全2
|
观点态度
|
词语含义
|
观点态度
|
表达技巧(对比)
|
海南杂忆
|
08全1
|
筛选信息
|
理解句子含义
|
赏析重要词语
|
表达技巧(引用)
|
阳关古道苍凉美
|
08全2
|
分析思想感情
|
理解句子含义
|
表达技巧·选材
|
词语·形象作用
|
马缨花
|
09全1
|
筛选信息
|
理解句子含义
|
鉴赏重要句子
|
表达技巧(结尾)
|
彩色的荒漠
|
09全2
|
插叙作用
|
理解句子含义
|
筛选信息
|
表达技巧(结尾)
|
岳桦
|
07海南
|
(选择)
|
技巧(开头)
|
鉴赏形象
|
探究(人物性格)
|
林冲见差拨
|
08海南
|
(选择)
|
细节描写作用
|
鉴赏形象
|
探究(人物性格)
|
二十年以后
|
09海南
|
(选择)
|
鉴赏人物形象
|
题材选择作用
|
探究(情节设置)
|
孕妇和牛
|
近三年考试中心命制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
3.题型设计和参考答案提供上,各地基本保持既有特色,同时注重探索试验。总体趋向主观题,试题设计更加具体、灵活,富有人文性。
200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西、海南卷有综合性的选择题,其他绝大多数地区文学类文本阅读都在2005年告别了选择题的考查,2009年福建、辽宁两地又恢复了综合性的选择题的考查。试题设计上,2009年试题显得更加具体灵活,更富人文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试题设计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1)问题明晰,准确考查能力。典型的如湖北卷第17题:“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命题人提供的答案也同样具体明晰:“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上海卷第10题也是这样:“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问题设计明确而丰富。命题人选择表达方式里“描写”这个艺术点,明确告诉考生答题角度和方向,要求其作具体赏析并深入体会这种技巧的妙处。这样的考查让考生能准确找准方向,可以有效检测考生的鉴赏分析能力。而不像有些省份的试题,命题人心中装作一个答案,然后只是泛泛地要求回答“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什么的,最后诸多考生找不到方向,致使得分率很低。
(2)视野开阔,引导整体阅读。试题是对考生阅读理解、鉴赏探究能力的检测,也是对高三复习提升的师生的一种暗示,甚至直接影响到从高一开始的各次考试,乃是日常教学。对这方面的忽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弊端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日常教学、考试中,我们常见诸多粗劣甚至荒谬的试题,直接破坏了语文教学,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关注、研究优秀高考试题有重要价值。新课标倡导整体感知,2009全国卷一第14题可资研究:“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这道题点面结合,视野开阔,有利于引导考生整体阅读。试题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概括这一段描写对象的特点,此为着眼于“点”;一是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写作用意),此为着眼于“面”。
(3)寓意深远,饱含人文情怀。新课标和新考纲都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2009江苏卷第14题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目标:“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这个问题完全符合考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对考生的思想认识是一个很好的考查,因为其中设置了三级理解台阶:由“都江堰”到“修建都江堰的人”再到“做人”。命题人的意图从参考答案也能看得出来:(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3)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答案设计上,也有三个特点:
(1)逻辑严密,树立答题示范。没有认真命制过试题的人关注的一般就是试卷题目,此前的选材此后的答案都缺少切实的思考。甚至有不少命题人也对这两项工作缺少研究,使得我们常常感到一些试卷答案莫名其妙。其实,提供一份严密的答案是基本的命题思想,但是事实上年年都有一些很糟糕的答案。答案除检测作用外,还起着辅导引领作用。我们知道,高考前一定量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训练材料的规范性、准确性便显得相当重要。有些教师教学效果不佳,有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对题目的精选,这里的精选包括对答案的理解、推敲。2009江苏卷第13题答案堪为示范:“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命题人提供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1)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2)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3)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份答案按照“先总后分”、“有问必答”的思路,先总的指出文章的表达特色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然后分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其中的特色。这种答题思路值得揣摩。
(2)尊重读者,强调阅读感受。当前,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忽视读者的现象较为普遍。在阅读鉴赏中,考生多数不会考虑到一位成熟的作家写作的“读者意识”。2009全国卷一在这个方面作出了引导。体现在第14题的考查:“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命题人提供的答案是:“(1)戈壁滩特点:①环境恶劣;②色彩单调。(2)写作用意:①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②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命题人对作者“写作用意”的揣摩,除了主题上、结构上的作用外,还增加了对读者作用的分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让人欣喜的是,江苏卷第11题提供的答案也明确地列入了“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导读者同步思考”这么一个点。
(3)尊重文本,允许多元解读。新课标倡导“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些,在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浙江、辽宁等试题中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例如海南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命题人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提供了参考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不足:试题命制仍需规范
命题是一门科学。尽管中国的考试制度出现很早,可是中国的考试试题命制、答案提供和试卷批阅一直都是东方式的思维,重形象,重感觉,灵活性大;再加上少数地区“仓促之间”招来一批“乌合之众”命题(某命题组长语),更显得严谨性不足。然而,录取却又是另一番要求,常常出现一分之差天壤之别的情况。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在现行选拔录取要求下,加强主观性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前几年相比,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试题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
1.题型缺少梯度
题型的“梯度”是阅读心理的需要,也是综合能力检测的需要。但是,部分试卷却缺少梯度,不仅缺少对考生考试心理的尊重,也不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能力。我们可以对照下面三份试卷:
【A】
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B】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C】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A】卷是全国卷一卷,【B】卷是江苏卷,【C】卷是湖北卷。【B】卷是一份比较典型的“整卷”,几乎题题着眼于全文。【C】卷是一份比较典型的“散”题,题题问题明晰,考点准确,但是,缺少整体把握能力的考查。四题中的第一题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只偏重在谋篇布局技巧的“线索”方面。只有【A】卷能兼顾先后、点面,具有很好的梯度和层次。
2.问题表述含糊
一旦换位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如果我们是考生,面对那些问题都不清晰的试题该是何等的痛苦。2009天津考生便禁受这样的考验。试看他们的第20题:“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一看这便是两个问题:其一要我们理解“文章主旨”,其二是要我们指出“表现手法”。可是,这里有个很大的疑问,“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针对“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还是针对全文?针对全文是不是太模糊了些,谁知道命题人肚子里的答案呢?几乎一答就错。好吧,我们不是考生,且看看命题人的答案:“(1)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2)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3)表现手法:对比。”原来,还有一个“采分点”,就是“句意理解”。
3.问题密集杂乱
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考生答题心理。一般而言,一道试题问题不宜超过两个,且其间应该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目前高考试题中仍然出现问题密集、思维跨度太大的试题,典型的如天津卷第19题:“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相应地,它的答案也必然是草草潦潦:“(1)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2)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3)引起下文。”
4.分值配置太高
分值分配属于试卷整体设计安排的事情,按理说与横向的试题研究关系不大。但是,试题以及答案所能具有的“含金量”应该在一个比较恰当的范围内,否则便显得荒谬,尤其是进行比较的时候。当然,在高考复习中也起着混淆的作用。试看下面两道试题及其答案:
【A】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B】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阿庆旁听留声机,听几遍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表明他的音乐悟性高于其他听众。②夏天晚上,阿庆在河沿为众人演奏,大显身手,很受欢迎,体现他的演奏技艺高。③用一青年学胡琴与阿庆拉胡琴比,突出阿庆心灵手巧,独具音乐天赋。(如有其它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A】是重庆卷第15题,【B】是福建卷第13题。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重庆卷的荒谬来。
完美的追求永无止境,尤其对主观题的考查。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新高考选修考查的考验,新考纲以探究为主的考点的落实,我们会看到越来越成熟的试题。这些试题,不仅能较好地发挥高考选拔区分作用,也不仅能有效指导基础年级的学习、高三年级的复习,更能在人才素养培养方面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策:放开思维的触角悉心“体验”
200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试卷为2010年留下了很多的“伏笔”,如果结合各地此前的考查,这种规律则更明显,这需要我们放开思维的触角从不同的方面悉心体验感悟。
1.体验选材“三昧”:重要作家、温情题材、抒情议论散文。
为什么要“体验选材”?体验高考考题的选材是为了平时复习中擦亮自己的眼睛,摒弃一些不着边际的试题,从题海中走出一条路来。
其一,关注重要作家。例如2009全国卷一选文的作家是雷抒雁,他原为著名诗人,近年来多写散文,其散文便多有诗意、诗味。2007年江苏卷就选了他的《麦天》;再如张炜,原为小说家,其思考深刻,见解读到,对生活感悟敏锐,写议论性散文,更能细腻、淋漓地展示他的优势。2009年广东卷选了他的《耕作的诗人》,江西卷选了他的《木车的激情》,可谓巧合。其实,2008山东卷就选了他的《歌德之勺》。像这样备受关注的作家还有汪曾祺、宗璞、史铁生、周国平、丰子恺等(他们的作品在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已经入选过两次)。另外,像一些特殊的作家也值得注意。如铁凝,2009当选作协主席;林斤澜,2009年去世,他们的作品分别入选2009海南卷和上海卷。除了上面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外,其他重要作家如冰心、孙犁、王蒙、迟子建、贾平凹、陆文夫、毕淑敏、叶延滨、赵丽宏、冯骥才、梁衡、韩少功等散文、小说也值得重点关注。
其二,关注温情题材。一般而言,对生活敏锐思考的散文最值得关注。选材上,各地试卷基本形成比较稳定的方向,关注这一点尤为重要。以全国卷一为例:2007年选的是《总想为你唱支歌》,2008年选的是《阳关古道苍凉美》,2009年选的是《彩色的荒漠》,它的选材重点很明显: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者。
其三,关注抒情议论散文。毋庸置疑,散文的阅读考查仍是体裁选择上的重点。但是,散文有写人,有叙事,有写景,有抒情,有议论,更多的还是议论、抒情。小说的考查与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地区积极地进行了小说考查的尝试。如何判断本地区下一年考查小说的可能性?一要看全国趋势,二要看试题命制的质量,三要看阅卷的效果。对于一般教师和学生来说,关注前一年试题质量相当重要,不能盲目跟风,尤其在高考最后一两个月冲刺阶段作出错误性比较大的判断,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影响考场心态。以江苏为例,2008年考查了小说,于是许多教师一哄而上,收集大量劣质的小说阅读试题给学生做,甚至在考前三四天还信誓旦旦地说要重视小说的阅读考查。结果2009考了一篇抒情散文。能在考前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作出判断吗?有可能。江苏卷一直追求两个词:“大气”和“美”,无论文学作品阅读还是作文。散文的考查应该是江苏的主导方向,在小说中符合这样标准的少,比较好命题的更少。2008年汪曾祺的《侯银匠》试题难度大,得分率很低,几乎暗示着2009年对传统散文的恢复。
2.体验考题“三重”:重结构、重描写、重句子。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09年试题可以看出,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文章组织和结构主要指标题的含意,开头部分的作用(第一小节、第二小节,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结尾的作用(最后一段,或者其中的一两句话、某个重要词语),过渡句,情节、波澜的设置等。这些也是我们2010年高考复习的重点。
艺术手法中的描写,在散文中往往表现为景物,小说中则多表现为人物、场景、细节等。如2009海南卷文学作品阅读第二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这就要建立在对孕妇描写分析的基础上。
主要词句主要指那些文章主旨句或者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句子,理解其含意,筛选其包含的信息、赏析其蕴藏的意蕴是常见考查点。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从词语出发,体会文意。
3.体验答题“三性”:方向性、规范性、准确性。
阅读理解水平高的学生做考题不一定得高分,这几乎和写作水平高的学生高考作文不一定得高分一样,因为高考的考查和阅卷有着它的特殊要求。在阅读理解上,这要求就是“三性”:方向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方向性主要指审题,这一点通用于所有学科所有试题。但是,这常常成为高考拉分的重点。要审好题、把握好答题方向,可以在读题时问问自己:它要考我什么?如2009全国卷第17题“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题的方向应该为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手法在具体文段中对主题作用的把握。
规范性主要指具体答题的规范,这个规范主要是“有问必答,依次作答;先总后分,分点清晰”。这从一些做得好的参考答案上也看得出来。如2009上海卷第10题的答案:“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准确性主要是答题的最后追求,理解力争到位,不多写不着边的答案。为了增加“准确性”,可以注意“多点短句,紧扣主题”的原则。
(此文发表于2009年第9期《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