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数字校园>>省常中图书馆>>好书推荐>>教育理论
《家教忠告:素质教育在家庭》
发布时间:2011/3/3 8: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慧灵


    者:(美)黄全愈
出版时间:2010 8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书分类:社会文化>教育学/G40
馆藏地点:二楼学生阅览室(D库)
 
【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年获美国维拉诺瓦(Viliarl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在中、美、英等国以及港台地区出版了20多部中英文论著、译著和词典,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 在迈阿密大学荣获“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先生长期奔波于中、美两国教育界,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图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曾被评为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黄全愈教育文集》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并且深刻地剖析发达国家的教育。其素质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次文集出版,系作者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首次集中推出。新著《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对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本书简介】
怎样当父母?大多数人是在当上父母后才思考这个问题,也有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所有正在当父母或即将当父母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得不读的书。因为,它将教会你如何当个合格的父母。 在本书中,作者既是一个严谨的教育学家,又是一个坦诚的父亲。他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思想。分解成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能做些什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理想的沟通?什么样的家长才算是好家长?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温暖的家庭……
对于出国留学等具体问题,作者详细介绍了第一手的国外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家长和学生应该怎样做好留学准备提出各种忠告。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访谈形式,把许多大块的论述。切换成一个个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常见的、颇感困惑的教育问题,由作者一一解答。读起来就像在与作者直接对话,显得格外的亲切、自然、流畅。 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官位显赫的爸爸,也不是日进斗金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 不管学什么,总得有用,得对工作和人生有好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差距很大。在中国的教育中,尽管口口声声强调“专业对口”,实际上学的很多东西没什么用处,与社会严重脱节,有些根本就是过时甚至是错误的知识……
 
【本书目录】
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
对孩子教育,家长是宽松一些好还是严格一些好?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最致命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承担什么样的职能?
理想的家长应该是什么样子?
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留学?
中国基础教育+国外高等教育=最佳教育组合?
多大年纪出国对孩子成长来说是最佳的年龄?
 出国前孩子要做些什么样的准备?
 哪些国家比较适合中国的孩子留学?
什么才是素质教育 ?
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吗?
 为什么说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为什么说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本书文摘】
2001年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还未与考生的姓名对上号,就被铺天盖地地炒得沸沸扬扬。某著名大学甚至在尚未知道考生“何许人也”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似乎是求贤若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为“考试文化”的“今八股”推波助澜。 我的心里有一丝悲凉。这与古代的科举考试追求唯文至上的形式,崇尚“八股”美的风气,又有什么两样?再加上这是一篇文言文,就更有了八股气。 我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写得不好,我是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学风追求的东西感到不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这个“一举成名”,靠的是一篇作文。
《赤兔之死》算不算一篇好文章? 这要看产生该文的具体隋形。 如果这是一次全国的征文大奖赛,作文题相同,但全国的应征者(包括学者、作家)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而且获奖者将获得一次改变人生的绝好机会,那么,《赤兔之死》恐怕只能算一般的文章。如果金榜题名的仍是《赤兔之死》,中国也真该哀叹了。 如果这是一次给全国考生的开卷“高考”,作文题相同,但考生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赤兔之死》恐怕只能算一篇比较好的作文。 因此,《赤兔之死》的“一举成名”,得益于考试的环境——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氛围。我不知道作者在考试前是否写过类似的作文。但“赤兔”的“死”却激活了一种学风。这个考生的“一举成名”使得芸芸考生都去琢磨怎样在堂上做八股,而且文言文可能还会成为一种时尚。 这就是“考试文化”的恶果。 我不是说一篇文章,我是说我们追求的风气及其后果。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排他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与之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 “分数是实力的体现”这句话不全对,应该是“分数是实力的体现之一”。因为许多实力不是仅仅通过分数来体现的。应试教育的主要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 这是我要谈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您所说的高考状元的家庭环境,很发人深省。 对许多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学富五车的父亲,也不是才高八斗的母亲;不是日进斗金的父亲,也不是腰缠万贯的母亲;不是出入官场的父亲,也不是女强人似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宽厚的父母、宽松的家庭氛围。 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过反省的,也为此付出过代价。P004-005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罗汉路8号    联系电话:0519-88107119    E-mail:scz88107119@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