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进常中>>杰出校友>>学校老档案>>文章内容
栉风沐雨 百年辉煌
发布时间:2020-01-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菁菁校园,峨峨教舍,莘莘学子,悠悠百年。

创办于1907年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枕着古运河的涛声帆影,沐着时代前行的风泽雨露,坚守理想,跨越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迎来了今日充满希望的新一轮绚丽朝阳。正所谓:筚路蓝缕,创煌煌业绩;沧海横流,耀熠熠星辉。
时代洪流中应运而生的省常中,无论对于千载读书地常州,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常州自古是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素来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而在古今之间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桥梁作用的正是省常中。与此同时,省常中又为泱泱华夏输送了代代英才,他们以经邦济世、传承国学为己任,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春去秋来,岁月如歌。在省常中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共同来聆听一支雄浑激越、振奋人心的交响乐吧。
上篇疾风劲草时代先锋
1907年11月15日,常州教育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距常州府武进县学百米之地,玉梅桥畔,古运河边,一群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和一所孕育着希望的新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联袂出场。首任校长屠元博,时年28岁,风华正茂。他博学多才,目光远大。作为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他胸怀革命理想,为振兴中华,为开拓常州的现代教育事业,为办好常州府中学堂,他主持创制规模、编订管理细则、延聘教师、编排课程、考选学生,一应事务,殚精竭虑,一系列开创之举,使常州府中学堂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中学堂。
省常中在创办之初就肩负起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
屠元博目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思忖振兴教育,救亡图存。他以社会现实为教材,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人的进步思想,一些教师受其影响,和他一起积极参与常武地区辛亥革命活动。屠元博办学严谨,校规整肃。他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学生意见。他延聘名师担纲执教,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使学校声名远播。
继任校长童伯章制订的校训“存诚、能贱”影响了一代代学生的心志。“存诚”,意在为人真诚;“能贱”意在做事踏实。多年以后,22届校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为母校80周年校庆题词时,依然写下“存诚、能贱”四个大字,可见校训之深入人心。在动荡的时局中,师生们爱国热情不减,革命志向不灭,坚持办学,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五卅”风暴等,用热血和铁骨迎接新时代的曙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省常中师生积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的一些学生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秘密进步团体。其中有一批学生奔赴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实践着“求学报国”的志向。学生恽逸安驾机抗击日寇,为国捐驱,临战登机前写下一封家书:“此次战争,是我们民族生死之所系,历史绝续之所关,吾人唯有激发忠勇,共同奋斗,与倭拼战到底,直到我们获得最后胜利为止!我们每个人都预备着我们的飞机与敌人同归于尽!”
常州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使省常中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常州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在省常中校园冉冉升起。在党的领导下,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著名教育家、校长史绍熙带领师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强调学用结合,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卓越成绩。史绍熙教育思想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被陆定一副总理誉为“中教专家”。
中篇名师仰止才俊辈出
杏坛芬芳,学林风雅。在省常中的百亩校园里,留下了大批学养深厚、品性高洁的前辈名师的身影,以及脍炙人口的佳话,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传之久远。省常中不仅是一所中等教育学校,更是一道底蕴醇厚的人文胜景。
国学大师吕思勉,有“史学巨子”之称。1907年至1909年任历史、地理教员。他讲课时习惯在讲台边来往踱步,口中鸿议新论,娓娓不断。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尤为爱护。一次地理考试,共四道题,每题25分。学生钱穆偏爱第三题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于是先答该题,下笔不能休,时间已到,不得不交卷。吕思勉不仅批了75分,还在考卷后写了长达数页的批语,以示褒奖。
清末举人、国文教员童斐,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国文造诣甚深,尤精通音乐,任学校游艺部昆曲班导师。他平时庄严持重,讲课善诙谐,多滑稽,又兼动作。讲到《史记》“荆轲刺秦王”一课时,童斐挟一地图上台,逐页翻过,最后赫然果见一刀,取过掷之,直插课堂对面墙上。此情此景,学生们终生难忘。
世纪初开,风气闭塞。省常中延师可谓“新奇”。外国语、外国史地、数理化等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科书,许多教师均在西方留过学。还曾引进外籍教师,日本友人村上易直教博物课,伊势田雄教器械操及柔术。就连临时代数学课的老师徐点撰先生,也是曾著书立说、风格特具、颇负盛名的数学家。体操课教师刘伯能是同盟会成员,他在操场上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为立正!”遇烈日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著名校友钱穆深有体会地说:“此乃人生立身大训也。”
经历了抗战烽火洗礼后,省常中艰难复校,并组成了一个名师荟萃的优秀群体:张式之著有《高中化学》一书;金品有《金品几何》等多部专著;杨孟把英汉模范辞典倒背如流,学生问字,他只说第几页。讲地理课背向黑板,教鞭往后一指,必恰到好处地指正黑板上地图有关位置,令人惊叹不已。史绍熙讲物理精辟透彻,逻辑推理强。学生章公亮说:“我一生爱好物理,直到当选为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是与史绍熙老师在省常中讲授《特夫物理学》的陶冶分不开的。”吴锦庭将高中三册英文从头背到完。他讲课轻松流畅,边讲边表演,使同学们上课的兴趣提到极高。国文教师吴樵长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古文功底深厚,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造诣,曾被借调到《汉语大辞典》编写组,创办过常州第一张报纸——《公言报》。
改革开放以来,省常中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思想好、业务精、事业心强的名教师,包括大批特级教师和省、市中等教育学科带头人。几十位老师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大批老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为续写学校的光荣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名师言传身教,常州府中学堂英才辈出,俊采星驰。
“常州三杰”中的瞿秋白、张太雷,是母校永远的骄傲。瞿秋白,1910年入学,读书勤奋,博览群书,文史哲尤其爱好,对作诗填词亦有兴趣,曾积下二三百首诗作,一度曾学昆曲、习音律、善吹洞箫。
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前夜,瞿秋白十分关心国事,课后经常阅读报刊、新书,探求新知。在学校附近的红梅阁,他与同学一起畅谈古今,议论国事。张太雷,1911年7月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他胸怀大志,取字“长铗”,以战国时代的冯谖自况。他学习成绩优秀,喜爱数学、英文,英文成绩尤其突出。和秋白一样,张太雷在校期间也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经常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报刊物,探求真理。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人都兴奋不已,一起带头剪掉辫子,并上街进行革命宣传。青年时代在省常中的学习经历,为他俩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钱穆之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之父钱挚,也是“常中骄子”。当屠元博得知成绩优异的钱挚家中贫寒,欲早谋职业,立即安排钱挚当学校理化室助理员,说:“你不必花许多精力,即可在经济上有所接济。”钱挚毕业前夕,屠元博介绍他在常州城内一高级小学任教。钱挚知道后,婉言辞谢,说他不愿远离母亲在外任职,准备回乡创建小学,以承先父致力乡里宗族之遗志。屠元博听后赞许有加。屠元博校长对钱挚的关怀和栽培,可见一斑。
100年来,省常中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国学大师钱穆深研国史,揭示中国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规律;文学大师刘半农革新旧语旧学,树立白话诗歌新风;音乐大师刘天华创造性地发展民族音乐,存留绝响,百年回荡;语言大师吕叔湘倾心汉语语法建设,构建起语文教育的宏伟大厦;史学大师吕思勉采用新法整理国故,为后人对通史和专史的学习研究留下宝贵财富;“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提出“汉语拼音三原则”,奠定中国文字改革之基石,让汉字在信息化时代屹立世界文字之林……
20多位两院院士和国际院士从这里走出,省部级领导、解放军高级将领,教授、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胡平,原福建省省长、商业部部长;章公亮,原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储传亨,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特别是48届,仅三个班,竟出了四位院士:王之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薛鸣球,著名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叔莲,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除了精英人才,省常中更为各条战线培养了无数基础型人才,他们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阶层,虽名不见经传,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下篇铸造精神传承文化
是什么支撑着省常中历经百年永葆青春?什么是省常中的真精神?百年积淀,省常中给社会提供最大的精神财富又是什么?百年华诞之际,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人们更深地思考着这些问题。
省常中的诞生可谓是维新变法之产物,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令先知先觉的国人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教育兴国成为一代人执着的梦想。常州府中学堂承载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桃李芬芳,更是要挑起民族的脊梁,尽洗耻辱,成就中华伟业。
站在这样的角度,人们不难理解作为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首任校长屠元博利用县署急欲推行新式教育,请他兼任全县劝学所视学这个特殊身份,经常以指导教育为名,到各乡视学考察,物色有理想、强烈要求变革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到常州府中学堂教书共事。从省常中诞生之日起,爱国精神与民主思想就被牢固地嵌入教育史册,报效祖国、强我中华之心,历尽淘洗而愈发坚定。
这百年如一的情怀,是省常中永葆青春的源泉。否则,常州解放,常州市第一面五星红旗何以在这里高高升起?在百年时光中任意穿梭,人们无时无刻不被这份情怀所浸染。
与创办之初遥相呼应,学校迈进新世纪,面对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激荡的现状,韩涛校长提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自”教育主张,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确立道德教育在育人成才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突出以责任心为核心的做事之德、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为民之德;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学校探索了建构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今日省中,更以德育为先为校风之精髓。省常中将学校德育内容提炼成三个关键词:爱心,责任,正义。即具有善良而不失正直、刚毅而不失爱心的大写的人。在谈到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关系时,现任校长王定新比喻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好比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而爱心、责任、正义则是串起珍珠的金线。”高中三年,省常中的学生是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度过的。第一学期的军训、第二学期的80公里拉练、高三的“超越之旅”素质拓展训练、“劳动节、国庆节一日体验”“、寒假二日体验”“、暑期一周体验”等等,丰富多彩的德育经典案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活动课程,系统而有序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百年回眸,“严”,是省常中的立校之根。首任校长屠元博先生提出整肃校训,奠定了严谨办学和严明管理的文化根基。
“诚”,是省常中的立人之本。第二任校长童伯章结合时代需要,提出“存诚、能贱”校训,丰富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旨向。
“创”,是省常中的“兴校”之策。它是在“严”和“诚”的前提下,根据时代要求提出的更高要求。解放后第一任校长史绍熙提出“严谨、活泼、创造”的校风,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学校文化,也提升了师生的人生追求。
“严”至“创”,是文化的一脉相承,更是文化的开拓与创新。当年常州府中学堂办学,就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关爱。
童伯章任校长期间,十分强调实验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能力。如博物实习课的“甘蔗之检验”,要求学生先以甘蔗一茎插入红色液中,俟其液汁上升切薄片,根据观察结果,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982年1月,史绍熙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亟待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该理论提出以后,引起全国教育界普遍关注。史绍熙随后指出,在中学阶段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除了“自我松绑”,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束缚外,还必须对现行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赋予新世纪的省常中光彩夺目。今日省常中之创新,立足的是为中国跻身世界强林提供智力支撑,学校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校不仅在历年高考中获得佳绩,而且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中责无旁贷担任引领,积极探索和尝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进行了走班制和学分管理的实践,重新设计了学生素质报告单,推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强化了德育导师制功能。在实践中省常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被编入教育部基教司、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有关课程专家在全国各地讲学时已将其作为范例加以引用。
为了拓宽国际视野,学校还主动接轨国外教育,寻求国际化发展道路。目前已经与加拿大合办“中加实验班”,与美国柯律奇特学校、英国堡景中学等多所国际知名中学签定了合作协议,并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多所大学和中学定期互相访问,共同探讨教育前沿问题。前不久,学校又成功举办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开幕式,有效提升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质量。
在历史长河中,省常中沟通古今,继往开来。当代常州以优质基础教育闻名全国,省常中正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从创设之日起,省常中就深得龙城各界关注与厚爱,在教育兴国的朴素思想中一路走来,而今的省常中办学,沐浴着的是科教兴市的战略光辉。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让省常中置身于更大的坐标体系与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成长与发展,为国家与民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市委市政府坚持重教传统,更高瞻远瞩,投资数亿元对校园进行整体改造,保留了民国的建筑风格,做到合理规划、功能齐全,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奠定了牢固根基。集科技、人文、生态于一身的新省中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符号,又新增了很多文化元素,既传承了百年老校的精神底蕴,又拓展了现代学校的人文内涵。竣工之际,市委市政府立碑以志,彰显名校丰功,勉励再创伟业,殷殷期望尽在字里行间。
为了让这所名校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市委市政府又广邀省中毕业校友精英,故地重访,座谈变迁,献言献策……世界仿佛凝聚到了省中,省中随之又走向世界。
省中百年,是传统与文化的积淀与回味,更是又一轮开拓与创新的里程碑。
 
转自《常州日报》2007年12月15日A1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