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1月13日,编者受63届校友年级联络员的邀请,参加了该届11月22日将举行入学50周年庆典活动的各班联络员预备会议。会上编者向大家介绍了《校友通讯》出刊情况,请校友们给予支持:赐稿或提供报道线索。会后六班马晓渊校友给编者提起1961年学校有很多同学参军,后来参加了援越抗美战斗,有不少动人故事和生动的事迹。不久,他又给编者送来了一本《铸就辉煌——原空军高射炮第二师军战史略》和2001年高炮二师部分常州战友聚会的录像光盘,并写了一张纸条,说:“省常中63届几十名同学在空军高炮二师当兵,经过战争洗礼,展现了省常中学生在战场上的光辉形象。他们的杰出代表是原高炮二师政委、省常中63届六班团支部书记姜玉祥,高炮二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史绍熙校长的二儿子、省常中六班班长史君健等。”这是一件新鲜事,编者参加了校史的编写工作,还未听到学校在1961年有很多学生参军之事,对此很感兴趣。11月22日,在63届校友入学50周年庆典结束后,编者在周美旭老师陪同下,结识了姜玉祥校友,抄录了电话和住址,讲好过几天就去拜访他。在后来对姜的采访中,又知道了史君健校友是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军的报话尖子,编者又拜访了史君健校友。下面是采访姜玉祥校友的材料。
11月底,应约,热诚、直爽的姜玉祥校友来到省常中一号楼二楼编辑室,热情地给编者介绍1961年部份省常中校友投笔从戎的感人故事。
姜玉祥老家在武进嘉泽,从小家境贫苦,祖父打过长工。他上学后,一心想好好读书。1957年他在厚余中学入团,任团支部书记。1960年考取省常中,当时省常中的毕业生可以留苏,俄语老师是张湘湘,他想学好学俄语,争取留苏。因中苏“论战”,就想学好数理化,考清华大学。他在省常中受到优良传统的熏陶和史校长的教诲,初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将来一定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报效祖国 在战场上经受锻炼和考验
1961年,正遇国家经济困难,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中央决定全国征兵,根据当时情况,这次征兵只征城市中的青年工人和在校高中生。当年8月,63届学生刚进行高一下学期的考试,准备放署假,学校接到了征兵令,省常中大批热血青年立即掀起了报名参军的热潮。姜玉祥是63届六班的团支部书记,史绍熙校长的二儿子史君健是班长,都积极报了名,同时积极去做同学家长的工作。最后,他们六班有七名同学应征入伍。第一、二批公布批准入伍名单中,没有姜玉祥,他还到史校长家里去“闹”,表示坚决要求参军的强烈意愿。第三批才批准了他的参军要求。当年,常州共应征了3000名新兵,其中有1500名分配到驻上海空军高炮二师。省常中这次有200多名学生应征入伍。
姜玉祥到部队后,还叫家里寄去高中课本,抽空自学,打算复员后再考大学,被连指导员发现后,受到批评。当时全军已广泛开展学雷锋、“学毛著”,写心得体会。姜玉祥只好放弃自学的念头,全身心学“毛著”、练技术。在常州兵中,省常中出去的学生是新兵中的佼佼者,是连队里的小知识分子。工人出身的战士一般比他们大二三岁,文化偏低。省常中出去的兵员表现出色,学习刻苦、聪明能干、能说会道,大都担当了连队的兼职文化教员,给战士上文化课,为连队写新闻报道,给连首长写年终总结等,成为连队的骨干,不少人一二年内入了党,当了正副班长。1964年开始提干,姜玉祥当了无线排长。
高炮二师是在辽沈、平津战役之后,从第四野战军抽调出来组建而成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四野”参谋长刘亚楼调任空军司令员。高炮二师打过很多硬仗、恶仗。在抗美援朝的“水丰发电站”保卫战中,击落了美军飞机36架,击伤84架,涌现了好些英雄连队。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天津担负防空任务。几十年中,在国土防空、作战训练、唐山抗震救灾、天津引滦工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炮二师积极响应军委号召,掀起了大练兵热潮,苦练杀敌本领,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军事技术“大比武”活动,涌现了大批优秀教练员和技术尖子。省常中去的学生兵都是技术尖子,不少人成为一级或二级技术能手,成为军事训练中的骨干力量。如史君健就是个典型例子,他是报话员出身,当班长、排长技术过硬,全军闻名,除在各军区空军作过技术表演,还到过南京、北京、沈阳等八大军区作过技术表演,受到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元帅的接见。后来担任了高炮二师作战科科长。
在上海执行防空任务时,根据美蒋飞机多次窜犯大陆的活动规律,高炮二师于1964年8月至1966年10月,从上海赴苏北淮阴大丰一带执行机动伏击作战任务。白天主要是打国民党的F-101高空侦察机,晚上打P-2V低空侦察机,干部战士做到“宁跑千次空,不漏一次情”,部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后来回到上海进行100炮的改装训练。
1964年8月4日,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对越南北方实施狂轰烂炸。1965年5月,美国突破北纬20度线,将战争扩大到整个越南北方,企图切断向北方的运输补给线,进而全面占领越南。应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发出“高炮部队入越轮战”的指示。1966年,高炮二师接到出国作战的命令,开赴广西宁明待命,10月奉命开赴越南的克夫地区布防。克夫是越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众多铁路公路在此交汇,在这里从中国的宽轨改变为窄轨,是个南北方规模较大的铁路运输转运站。中国的各种援助物资在这里装运到越南的窄轨车箱里,在这里还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克夫机场。因此这里是美国空军的重要轰炸目标。高炮二师为保卫克夫机场和转运站,同美国空军进行长达10个月几百次的殊死战斗,仗打得非常激烈残酷,大仗、硬仗、恶仗都打过。记得6月4日一次对空作战,兄弟连队在战斗中伤亡六七十人。
高炮二师五十年代的装备是三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苏式八五炮和三七炮,1965年“八五”炮改装为“100炮”(可以打到一万米高度)。而美军当时装备使用的却是六十年代最新科研成果——F-105、F-4型战斗机,还配有B-52型战略轰炸机。美机空对地的“百石鸟”导弹,是利用雷达自身发射的电波引导,从空中发射攻击炮瞄雷达的空对地导弹。而对铁路、桥梁等重大设施使用的是五百磅或一千磅的重磅炸弹,一个重磅炸弹爆炸直径有二三十米的大坑。对高炮阵地的手段也很残忍。美机发射的“气浪弹”、“燃烧弹”,就是利用炸弹触地爆炸瞬间的高温和特别强烈的冲击波,来杀伤、摧毁阵地上的武器装备和有生力量,近距离受到冲击的火炮炮筒会被扭曲,人员会烧伤而亡,身上衣服亦被吹得七零八落。对部队的有生力量,敌人常常采用“子母弹”杀伤干部战士。所谓“子母弹”,就是敌机在一定高度投掷下来一只类似
小舟型的箱体,它会自动打开,其中360颗菠萝大小的炸弹从空中撒向地面,每颗菠萝弹触到地面或人体时,又会炸出360颗小钢珠,体积虽小,密度很高,对地面人员杀伤力很大。
战斗中,干部战士英勇杀敌,斗志昂扬,经受了严峻考验。当时国内是“文革”时期,“上炮打敌机,下炮大批判”,干部战士做到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连队一旦进入战斗状态,干部战士只要听到指导员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就知道要开炮打仗了;当听到附近机枪连的机枪声,就知道敌机要攻击阵地了。晚上打仗时,三七炮和机枪发射,象一条条火龙似的,非常壮观。战斗结束后,越南姑娘们就送树枝、绿叶到阵地上,为连队火炮兵器搞伪装掩护,完了还给战士们唱唱歌,
就算是文娱活动了。晚上,大家经常集合在山坡上,上政治课,讲形势、讲敌情,坚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斗志。
在越南战场上,白天的环境相当恶劣,整天呆在掩体或猫儿洞里。天气炎热,白天气温通常在摄氏42度,正午气温高达五六十度,山上更像蒸笼一样,所有兵器都烫手。干部战士都汗流浃背,一次战斗下来,胶鞋里都能倒出水来。很多干部战士阴囊都生湿诊、溃烂。晚上蚊虫很多,又缺水。阵地都在山头上,水要从山下去挑上去,“一水三用”:洗脸、擦身、洗脚,这时水已变成了泥水了。
姜玉祥所在的六连(他任连副指导员)共参加了90多次战斗。1967年6月4日晚一次战斗,连队警报响起,进入一等(人员、兵器进入备战状态),雷达、指挥仪、火炮联动,从连长下达“开火”到“停火”命令,8门火炮仅打出去了3发炮弹,就击落了一架美国低空侦察机A-6A。连队荣获集体二等功,雷达仪器排获一等功。10个月的战场生活和近百次的对空作战,很多常州兵立了功,也有立大功的,如原天宁区副区长张宛度、原市纺织学校副书记刘兆坤立了一等功。常州兵中一位副连长颜玉祥,战斗中英勇牺牲,妹妹颜九妹,继承哥哥的遗志,被空军特准入伍。
省常中1961年入伍的校友在抗美援越战场上经受了锻炼,很多人回到国内,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如陈金法担任了空政歌舞团政委,苏金芳担任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办公室主任,杨竞胜担任了常州市保密局局长,载宝法担任了市物资局人武部长,王国伟担任了客车厂宣传处处长,王维新担任了市武钢厂党办主任、组织科长。
高炮二师在越南战斗10个月,壮了国威,扬了军威,为“五个伟大”争了光。全师共打了125仗,击落美机165架,击伤137架,共302架,毙俘美军飞行员42名。但自己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500多人。这些牺牲的战友被分别安葬在越南河北省的五个烈士陵园。
1967年7月20日,中央军委召开“7·20”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入越作战指挥官,充分肯定了入越作战部队在援越抗美中的辉煌战绩。
1967年10月,高炮二师奉命回国,返回上海执行原防务。1969年5月应当时形势需要,八大军区领导调整,高炮二师奉命由上海换防天津,担负保卫北京东大门防空作战任务,直至1985年止。
与史校长一家人的情谊
姜玉祥1968年结婚后,每次回家探亲,总是先到常州省常中对面的承德里史校长家里看望老校长,在校长家里吃了早饭,再到表场乘轮船回嘉泽。即使是史校长在“文革”中被批斗、停职时,他仍然去看望史校长。1987年转业后,大年初一总是要去向史校长拜年。记得在1978年,史校长已复出,姜玉祥去看史校长时,史校长对姜说“我要回省常中工作了,向上级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正名,将校名“常州市第十二中学”仍改为“江苏省常州中学”;二是将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调回学校;三是要在全省招生。当时有些老教师还带着错划的“右派”帽子。对此,别人都为老校长有点担心,可老校长却说:“我就是一百多斤,怕什么!”这就足以说明老校长“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不变,信仰坚定。
史君健在部队时,史校长总是勉励他不要挂念家里,安心部队工作。后因胃出血开过刀,身体不适,转业回常州,在常州塑料集团公司先任办公室主任,后担任副总经理、经济师。他平日里很孝顺父母,母亲身体不好时,他认真服侍。他母亲是位教师,在学校担任过教导主任,兄弟四个的名字都是他母亲提的:史君衡、史君健、史君迈、史君维。史君健母亲病重住院时对君健说:“等姜玉祥转业回来,一定要用茅台酒招待。”1987年姜玉祥转业回常州时,她已去世,史校长、史君健兄弟几个和几位小辈一起请他吃饭,真的用茅台酒招待的。这说明,史校长一家人待人非常真诚。
部队驻防天津时,姜玉祥与史校长的弟弟——天津大学校长史绍熙还有一段交情。1981年11月到1983年5月,姜玉祥担任高炮二师六团团政委,1983年5月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任命为高炮二师师政治委员。为了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能尽快适应经济工作,在史绍熙校长的支持下,姜玉祥去天津大学找史校长同胞弟弟史绍熙校长,与之商谈,请天津大学为空军炮二师办一个企业管理班,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部队提供资金和场地,由天津大学派教授为军队干部上课,并录像。后因部队精简整编而停止了。
回顾过去,姜玉祥深深感到省常中的优良传统和史校长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教育宗旨,是无价之宝,对学生影响深远,铭刻在心。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用得上。姜玉祥转业到常州市,先后担任过市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党组书记、市纪委副书记、市广电局党委书记等职务。他职务虽几经变动,但“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和思想境界丝毫不变。姜玉祥在常州监察局局长岗位上,工作出色,受到中央监察部、江苏省监察厅领导的肯定。尉健行部长、徐清副部长曾亲临常州考察。1991年常州市监察局被评为全国监察系统先进单位,姜玉祥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出席了在北京的表彰大会,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他为省常中、为常州市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