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进常中>>杰出校友>>校友之窗>>文章内容
[原创]青春留影——从本班的一本小刊物说起
发布时间:2010-03-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理员

 

常说:“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到暮岁定思乡”。时光流逝,思绪常常似梦非梦地回到青春少年时代。从学校到社会,四十余载,几经迁徙,在省常中求学时留下的物品已大都散失。最近仔细清理,找到了一张摄于1959年6月23日的全班毕业照;两张分别与金嘉乐和尤烈的双人合影照;一封符老师写于1959年12月30日,代表蒋桢教导主任和他回复我当时从北京大学向两位师长寄赠贺年片的亲笔信,信中充满了师长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信的背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每位同学毕业后的去处。几十年后的今天,它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反映省常中深厚师生情谊的珍贵文物
此外,我还找到一本1959年1月12日编印出版的小刊物,是施焕九主编的《工农旬刊》,黄糙纸油印,32开本。封底写着印数55本,大概是人手一册。首页是史校长的题词:勤学苦练,为争取更大的跃进而奋斗。封面的红色套印图象和封底的诗画配,出自于李茂烈和承耀东之手笔。30余页内页的钢板刻写,也颇见功底。从编写到出版,是许多同学辛勤劳作的结果。上面刊登的文章,反映了在那个火红年代里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洋溢着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若要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它们,难免会感到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映射出青少年特有的天真和烂漫。但文中讴歌的响应时代召唤,投入社会,努力学习和辛勤劳动,确是当时同学们思想和行动的真实表达。文章所记叙的对理想的追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相互帮助,也件件是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读后感到回肠荡气,必定会引起我们对母校的眷恋和对中学生生活的深情回忆。刊物虽小,但可称是我们心路历程中难觅的真实记录,更是我们青春脚步的一段美好留影。
其中也有我写的一篇长度为三页的记叙文,题目是“最美丽的一天”。该文说的是班上一行十二人,利用冬日的周末到城郊天宁钢铁联合厂和竹林人民公社参观访问和劳动的经历。还特别写到当时“吃饭不要钱”,以及我们受到一位保育员兼食堂炊事员的老妈妈亲切招待的故事,还坦陈了事后受教育和欢畅愉快的心情。文章的结尾写道:“离开竹林的时候,也正是难分难舍的时候。学生,农民握了手,又道别。田野里,人们正忙着种菜。枯黄的土地上嫩绿色的菜苗正在向前飞速伸展。谁说冬天萧条?人民要用烂漫的笔在枯黄的冬景中抹上浓绿的春色”。这和当时人们想快一点奔向理想之国的美好希望相吻合。

那时的省常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动活泼且充满朝气,不像现在的学生被繁重课业所拖累。我于1956年秋从无锡来到常州上高中,住在亲戚家里。但一日三餐在学校用膳,称为全膳生,每月交伙食费8元。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不善言语。中午休息无去处,差不多天天在阅览室度过,于是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当时阅览室展出的书刊杂志不是很多,所以阅读时并无选择性,从人民文学知识就是力量……直到大众电影大众医学,几乎每本从头到尾都读一遍。再进一步就从图书馆借出名著来阅读。记得负责借书的是顾老师,他捧着书本交给我时总是带着满脸慈祥的微笑,此情此景,至今想起仍如在眼前。也真是开卷有益,天长日久便有了悟性,我喜欢在课余之暇学着写点短文,还试着向报纸和杂志投稿。在我的作文本里,曾有过不少张菊英和羊牧之老师的圈点和热情鼓励,可惜这些本子已经找不到了。两位先生今已作古,没有了再次当面谢讨的机会,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依然栩栩如生,愿他们在天国安详。虽然后来我没有选择走上文学的道路,但这段经历使我终生难忘和受益。特别对我日后科学论文的写作和上台授课,更是受益匪浅。

作者:59届校友庄叔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