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正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建设时期,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人才需要,贯彻了德智体全面教育方针。母校那时面向全省招生,57届同学大多来自武进、宜兴、溧阳、无锡、江阴、泰州、靖江、丹阳等地,农村的子弟比较多,寄宿生80%以上。
德育是教育如何做人。学校经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好男儿志在四方”,参加祖国建设。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记得经常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批判个人主义。教育我们要“又红又专”,红就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专就是学习好,有为祖国建设的本领。当时,毛主席向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毕业前,无论升学或就业(参加工作),都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毕业前夕,我看到当时苏联科学院康士坦丁诺夫院士关于“生产力配置”的书,当时我国正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我就想将来我也能去参加编制我国五年计划工作,高考志愿填报了南大经济地理专业。
省常中是一所学习风气十分浓厚的学校。同学大部分寄住学校,操场南面是学生宿舍,部分住西狮子巷宿舍,一般平时住校学生都不允许出校门,每天早上6时起床,去操场锻炼半小时,然后上早自修一小时,用膳在很大的大草棚餐厅,八人一桌,可供近千人用餐。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学习很有规律,无论自修还是上正课,晚上两节晚自修,大家都很自觉,自修课时教室里都鸦雀无声,不用老师来检查,因为大多来自农村的贫苦学生,知道辍学的痛苦,知道要发奋学习,将来参加祖国建设,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成长与老师的高水平教学是分不开的,老师的谆谆教导,教学的熟练,至今使我记忆犹新,仍在脑际,许多老师如数学马次强老师,物理许学钧老师,生物毕竟昌老师等都是全市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语文羊牧之老师,曾是瞿秋白的秘书,又是一位诗人。记得马次强老师教三角函数,他讲课时,不带讲课笔记,却讲得条理清楚,也从不拖泥带水,下课铃一响,总是正好讲完。母校老师的教课,使我们爱学、好学,得益不浅,省常中历年高考升学率之高,也同他们高水平教学分不开的。据说1955年、1956年全国高考统考总分第一就是省常中学生,1957年高考时,我届90%以上同学考取大学本科(当年市一中高考录取率据说20%左右,芳辉女中(今田家炳中学)录取率约5%左右),省常中为高校输送许许多多优秀学生,到社会工作后,都担任了业务骨干,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在同学中建立文学、新闻、历史、汽车、机械、化学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请老师作专题讲座,到工厂去参观,拓宽同学们的视野。
母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十分注重体育运动。那时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首先是到操场上跑步半小时左右,然后再洗脸、上早自修。下午第4节自由活动,大操场上满满都是同学在跑步、打球各种体育活动,那时体育锻炼有标准,要求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二级标准,达到标准后,颁发劳动与卫国(简称劳卫制)奖章。由于母校重视体育锻炼,那时,历届市体育运动会得团体冠军和名次前几名的总是省常中代表团和运动员居多。1956年常州市国庆节长跑越野赛,参加有几百人,从健身路体育场出发,经怀德路、西瀛里、南大街、延陵路,直到牌楼弄经博爱路返回,我校获第一、八名两个奖励名次。同学身体好,为学习好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57届校友贺家栋
注:作者现为常州市规划设计院(甲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顾问副总规划师,著作有《我的回忆——从穷孩子到高级城市规划师》和《规划思考——城市规划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