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进常中>>杰出校友>>校友之窗>>文章内容
李伯松校友(少将)事迹
发布时间:2018-08-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理员

                                                          李伯松校友(少将)事迹

李伯松(194110--2009516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张家岸村,1960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中学。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专业,同年9月入伍,1971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等职。

李伯松是我国著名爆炸震动及工程隔震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分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理事、河南省振动工程会副理事长、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专业技术三级研究员(文职少将)。20074月经组织批准光荣退休。
   
李伯松政治立场坚定,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他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军队,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
   
李伯松治学严谨,学风正派,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是我国、我军防护工程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多次参加核效应试验,长期从事防护工程爆炸震动、测试分析及工程隔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是防护工程领城的学术带头人。

他长期从事爆炸震动及隔震研究,学术造诣精深。他为了收集我国核爆炸震动数,和所在的试验小组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震后回收是取得核震研究数据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危险性大,李伯松总是第一个冲进震场,最后一个撤离,因为他深知第一时间的准确数据来之不易。经过艰苦的工作,李伯松和他所在的项目组,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其中某项实验,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国内该领城的空白。
   
在研究人员承受核爆震动的容许值这一项目中,为了取得动对人体影响的第一手资料,他冒着生命危险,充当效应物,躺到实验装置上进行震动实验,取得了十分珍贵的试验数据。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终于攻克了这一科学禁区,又一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这一项目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
年,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他率领项目组的同志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隔震、抗震需要的特点,经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会同国防科技大学进行了关键部位的理论论证和无数次试验,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模拟爆炸震动实验装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他在核爆炸震动防护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的突出地位。
   
李伯松结合自已的科研成果,带领项目组研制成功了某型号隔震器材。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在看了他的隔震材研究报告和试验后认为,小小的隔震器村,解决了我国地下工程内部抗震的大难题,使我国的工程隔震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李伯松首次提出了隔震设计反应谱的频率特征值法,建立了确定爆炸震动等效加速度、等效作用时间的方法,统一了爆炸震动作用效果的度量;他给出了人员及设备承受爆炸震动的容许值;他给出了空中核爆炸、触地核爆炸工程震动规律及隔震设计计算方
法,获得了钻地核爆炸自由场地震动规律;他主持研制了FGGYGG钢丝绳震器,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防、人防工程的爆炸震动防护;他主编了《国防工程隔震设计规范》、《人民防空工程隔震设计规范》及《国防工程内人员承受爆炸震动容许值标准》等技术标准。他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李伯松在四十多年的科研历程中取得了多项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国家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培养研究生10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19924月荣立三等功一次,同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有突出成绩的计量工作者;199912月评为“总参优秀科技干部”,荣立二等功一次;20009月被评为“全军防护工程先进科技工作者”;20011月获总参谋部“人梯奖”,20017月获“总参谋部优秀共产党员”。
   
李伯松立身做人品德高尚,他顾全大局,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他视工作为生命,对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菩千,认真负责,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他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20064用底,李伯松同志自觉身体不适,在洛阳150医院检查发现胃癌中晚期,5月在上海肿瘤医院进行手术,胃切除五分之四,随后进行了化疗,在化疗期间他还坚持协助指导本科室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在完成化疗计划后本应好好休养,他却于20074月又回到了他长期工作的岗位,前往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下工地指导工程施工。直到20075月复时又发现癌细胞肝转移,虽经多方治疗,病情仍不断恶化,于20095161505分病逝。

(本文根据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李伯松同志治丧办公室编撰“李伯松同志生平”,由钱士鹤修改而成)

20187月底,61届余伯明校友与编者联系,反映60届李伯松校友是少将级人物,在《百年名校 人才摇篮》和《校友通讯》刊物中没有见到刊登他的事迹材料,要我收集他的材料。余提供了李伯松的胞弟李伯明的电话,经联系,编者上门采访了李伯明同志。后又通过李伯明提供的线索,上门拜访了李伯松校友的爱人毕云庚女士和二女儿李红宇,亲属们提供了较详细的材料和照片资料。在此对余伯明校友和李伯松校友的亲属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