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走进常中>>杰出校友>>校友之窗>>文章内容
我校校友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
发布时间:2011-04-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管理员

                                     品 位 办 学 
                                                                      ——访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
                                                                                                      林以勤


割舍不断家乡情

  几乎每一年,许敖敖都会回到常州。这里,是他父母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是带给他无数美好回忆的地方,是他与昔日省中同学执手相聚、友情永在的地方。

  “我的父亲从学徒做小生意起步,母亲是家庭妇女。我上面本有3个哥哥,可是由于战乱均夭折了。待到我出生时,脐带是由母亲咬断的,老人说这样方可保孩子顺利成长,乳名便叫敖敖。”许敖敖追忆着。

  5岁入小学,尽管识字上千,但写起自己的大名许冠涛仍颇为费力,主要是繁体涛字让小男孩有点犯难。老师便建议先用小名代替,结果一替便是终身。

  “我是1951年进省中的,史绍熙当校长。那个年代学生没什么压力,学校里很讲究全面发展,课外活动非常多,真的是快乐学习。每天下午就上两节课,然后就是自修,或者你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我先报了物理,后来又对气象感兴趣。当时省常中从来没有什么体育特长生,但每年的全市学生运动会上省中都是名列前茅。”

  许敖敖所在的(3)班一直是全校有名。班里同学还曾自编小品剧《皇帝的新衣》,服装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得了个全校一等奖。后来又给推到全市去演出,没想到又拿了个一等奖回来。当然,许敖敖是积极参与者,他当的是导演。

  “我记得读初一时,教材是从俄罗斯引进的,苏联的教材非常扎实,当时有一批老师才华横溢,令我们终身受益。比如说,教数学的姚文华老师,非常讲究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每堂课最后10分钟,会把下节课的内容拎出来,鼓励同学预习充分,待到下一节课时,再花大半时间进行讲解上节课提示的10分钟内容,然后继续留10分钟让大家有意识去预习。这样循环往复,这种教学方式令中学教育跟大学教育的衔接变得自然起来。”

  显然,许敖敖对中学时代的求学充满感情。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经历,他对如今实行的高中文理分科素来都投反对票。“中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教育就不应分文理,我们那时就不分科,到高考前最后三个月才文理区别对待。”

  从专业走向从政

  1957年,许敖敖进入南大,当时,反右已经开始,政治对专业的影响日渐加重。许敖敖对那些“左”的政治运动素不关心。“天文系一共只招了11名学生,其中7人是由高考升入的,另4人是留苏预备生转入,学制5年,前4年的好些课跟物理系一块儿上。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食物严重缺乏,长期营养不良,我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只好休学一段时间。母亲的关爱令我病情奇迹般地转轻并痊愈。对拉下的统计物理、量子力学课程,我靠着自学不但没拉下,而且统计物理还超过物理系的同学拿了第一。”

  1962年,许敖敖作为天文系最优秀的学生留校任教。郭影秋校长很有远见,他在1959年就提出要‘坐下来,钻进去’,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天文系的“革命”氛围在全校不算浓烈,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以及当时尚未成名而后来成为了大学者的冯端教授、曲钦岳教授、龚昌德教授(三位都是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讲课和治学态度和方法给许敖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他后来做学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如此,文革的冲击无人能挡,一切科研都被终止。对于一名一心想当科学家的青年学子而言,赶上这样的年代不能不说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那时我26岁,没结婚,住集体宿舍,没家的坏处是不能偷着看书。整整荒废了10年。”

  直到拨乱反正,许敖敖才与千千万万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重获科学的春天。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敖敖开始频繁进出国门,在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活动中,接触到了世界上最新的学术观点、教育理念和科研动向。他出版了两本专著《实测天体物理学》、《宇宙电动力学导论》。发表了近100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因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当年天文学领域中的最高奖)、中科院及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学术职称从讲师、副教授迅速上升到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底许敖敖被推上南京大学教务长的岗位,当时南大不设教学副校长,由教务长统管全校的教学工作,至1997年不再设教务长,他便改任教学副校长,直到2002年近10年之久。

  当时许敖敖做选择也有矛盾,做行政就意味着将告别喜欢的天文专业,放弃当院士的目标。好在南大的教学工作取得硕果累累: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最早把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最先全面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基础学科人才基地的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南大本科生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不仅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在国际、国内多项大学生竞赛中频频摘取桂冠。南京大学在1999年全国高校本科教学优秀学校评估中成绩优异,许敖敖个人2002年获得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办学的舞台更广

  “澳门回归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科技大学是2000年3月27日建立,所以它可以说是和特区同时起步,同时成长。澳门在澳葡政府期间,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1981年才开始有高等学校,而真正到澳门人自己办大学我们是第一所。大学按美国私立大学的基金会模式运作,投资完全是捐赠,不回报。10年来,澳科大已和北美、欧洲、内地、港台等地百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并与70多所院校签订了协议。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界管理挑战赛、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一系列大赛中取得佳绩。”

  许校长介绍说,澳门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多元文化的交叉优势是澳科大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富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条件,大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践能力强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多元文化下的兼容并蓄,更加突出因材施教,更加重视全面培养,更加强调教书育人。

  “教育举措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除作为文化工具的英语、数学和语文外,数十门通识科目大致分成现代科技、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和养生保健等四个板块,特别设立全部学生都必修的两门科目”中国文化通论“和”西方文化通论,“四年内学生必须修满10分通识科目方能毕业。”

  在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中,“科技大师”讲座是一大亮点。自2006年开讲以来,每周一位院士或世界顶级科学家,来校为本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现代科技前沿问题及最新成果。学生先后与一百多位大师如杨振宁、袁隆平、钟南山等零距离接触,领略其精神风貌,感悟其人格魅力。而且讲座是开放的,公务员、市民都可以来聆听。实践证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对澳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澳门的科技品位、文化品位、教育品位不断的提升。首先把本科教学稳定了,其次打造学术方面的亮点,暂时选了两个,一个是中医药,因为中国的南方,广东、广西、澳门、香港对中医药有特别的情感,所以我们也是港澳地区第一所设立中医药学院的大学,想把澳门建成一个中医药推向世界的平台,把中医药的研究和分析作为大学的重点。同时澳科大是最早介入嫦娥一号卫星载荷设计、制造的港澳台地区的大学,我们还想在行星科学,就是在月亮、地球的探测方面打造有世界影响的科研中心。”

  在澳门科技大学建校十周年校庆活动中,学校首次向孙家栋、袁隆平、陈可冀、杨福家、钟南山、欧阳自远、余秋雨、吴家玮等15位杰出人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们的加盟是对澳门科技大学办学的充分肯定,相信我们一定能再铸特色,再上新台阶。”许敖敖充满自信地说。

  本报记者  林以勤

  

  人物简介

  许敖敖:1940年2月出生,天文学家,高等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天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0年后作南京大学教授、天文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曾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并兼任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创造学会副会长。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获第四届国家教育成果一等奖。2003年任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