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1941年4月生于常州,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1961年赵亚夫毕业于宜兴农林学院农学专业,被分配到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工作。
赵亚夫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稻麦栽培、果树、蔬菜、农业经济等专业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先后到武进、宜兴、丹阳、句容等地农村蹲点达14年,并八次赴日本考察研修农业。先后完成主要科研项目有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技术新途径等15项,其中有国省部级10项,出版《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桃树栽培技术图说》等专著。他创建了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实验园,创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创建第一个江苏省(白沙)有机农业试验基地。
1996年,组织上就决定提升赵亚夫担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赵亚夫却找到组织部领导说:“新岗位尽管是组织上的提拔重用,但不合适我。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2002年,已到退休年龄的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亚夫,因为是专家和名人,面临多种热门选择,可以到大专院校做导师,也可以到科研院所当学科带头人,还可以到各种学会、协会当“会长”、“主席”等等,但他却向市委领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去镇江最穷的茅山老区一个村子,帮助农民富起来。
赵亚夫和农科所的工作人员主动来到了镇江最穷的村子:戴庄村。几乎是抱着“运筹帷幄”的豪情,为戴庄做好了发展规划——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具体地说就是推广种植有机“越光稻”和有机桃。短短7年时间,这个“疯狂”的老头从推广有机稻、有机桃开始,把戴庄农民带上了致富新途。他为戴庄设计的发展路线,被称作“戴庄模式”,不仅引发国内外农业经济专家的关注,还把戴庄村的经验推广到了整个镇江茅山地区,惠及100多万农民。
2008年10月,他组建了句容市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成为全省范围内第一家区域性的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他指导省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赵亚夫为镇江地区及江苏省丘陵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赵亚夫20多年坚持不懈,带领百万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被当地农民称为“活菩萨”。有农民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20多年来,赵亚夫把近百位农民培养成技术能人、致富能手。其中包括“葡萄大王”方继生、“水蜜桃大王”杨修林两位全国劳模和10位省市级劳模。他平均每年上课超百堂,听课农民达30多万人次。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户有上千家,编写的实用农业科技读物超过百万字。几十年来,赵亚夫带领农科所把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丘陵山区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了25亿多元的收益!
他通过对中国“三农”现状的理性思考,找到了一条适应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他把爱写在了大地上。
2008年1月20日在江苏省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赵亚夫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在省政府“关于授予赵亚夫同志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中说:“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同志,46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把论文和成果写在大地上,在广大农民中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的赞誉。他积极投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培育农村致富能手和技术能人,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新路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推动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农业科技战线学习的楷模。省政府决定,授予赵亚夫同志“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予以表彰奖励。
赵亚夫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农民科技信息网吧向村民介绍农业科技 |
《香港商报》评论说:“北有袁隆平,南有赵亚夫,一个抓高产,一个抓高效。”20多年来,赵亚夫引领着农民,踏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赵亚夫是一位常年工作在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专家,德高望重,业绩卓著,成果斐然,荣誉等身。
赵亚夫是一位在镇江市家喻户晓、在全省也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物,他对镇江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贡献以数十亿计,茅山老区农民致富项目全都与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赵亚夫是一位地市级领导干部,可每年走在田头的时间平均超过250天以上,他所结交的农民朋友遍及镇江各个乡镇;
赵亚夫是一位被外国人当作“合作桥梁”的挚友,得到外国同行的充分尊重和信赖,许多项目只要他出面,往往能够得到无私和无偿的帮助;
赵亚夫是一个年满69岁、已经退休的老人,但他从来没有在家闲过一天,依然成年累月和他的农民朋友在一起,依然在为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而殚精竭虑。
赵亚夫并非出身名校,也没有傲人的学历,却凭着一份理想与信念,始终走在农业科技的前沿,他把学术科研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以自身的真才实学赢得了所有人的承认和尊重;
赵亚夫不善言辞,却敏于行动;他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专家,但他的双脚和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田埂,茅山老区每一个农业项目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而他提出的每一个建议,无一不以农民致富为目标;
赵亚夫(右)在王巧娣的“姐妹桃园”里 |
四十多年来,赵亚夫恪守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的承诺,奔忙于田间地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级媒体上对他的事迹均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虽然广受赞誉,但赵亚夫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决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我要用自己掌握的农技知识,致力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以走上致富之路。”
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从7月开始至2009年6月,赵亚夫已去四川绵竹对口支援灾区8次。他们在绵竹市因地制宜,建立了高效农业示范园,帮助当地的农民养猪,种植草莓、李树、葡萄。赵亚夫介绍,他们共租用了当地300亩土地。“我们派来了7个劳模。方继生是全国劳模,他的‘老方葡萄’可是响当当的品牌。另外,还有3个省劳模,3个市劳模。”赵亚夫说,“别看示范园面积不大,它能带动周边5万亩,可以增加12亿元的收入。另外,镇江市戴庄村的“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也在绵竹开始试点,从2008年12月考察、2009年3月规划,到4月下旬开建,首个“土著菌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点的3幢共840平方米的猪舍,仅用4个月便投入使用,现已形成年生产生猪1000头的规模。包括赵亚夫在内的15人的援建团队,从镇江带去的农业引智技术迅速地在灾区生根开花,农业能手不辞辛劳、手把手毫无保留传授技术的精神,得到了棉竹当地农民兄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业销,实现农民富”四句话已经在当地口口相传。
赵亚夫获得了诸多荣誉:1987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9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1992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被评为“江苏省道德模范”、“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等荣誉称号。2008年1月20日在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赵亚夫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赵亚夫曾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2009年元旦之夜,农民致富的铺路人赵亚夫,在镇江市首届“大爱镇江”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大会上,荣获镇江市首届“大爱之星”称号。
(作者 钱士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