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统群工作>>团建阵地>>旗正飘飘>>文章内容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四周升旗仪式
发布时间:2019-09-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校团委

 

承办:高三(3)班团支部

时间:2019923

参与人员:主持人:汤钧哲

                     发言人:贺    周芷涵  刘天逸

                        旗:金    王雨彤  叶林轩

 

团支部介绍:

高三(3)班,静沐天宁寺佛光者也。察经纬交错山川昵语,观晨昏相递,气候不齐;感于人文者,光风霁月,谦和细腻。文笔朝晖,精诚意气,两杰精神,深谙于心。拓展营中,团结一体,同舟共济;绿茵场上,秣兵厉马,永不言弃。短暂课间,调整休息,“植物大战教辅资料”跃然黑板;万稳数学,连上三节,瞌睡败北三角函数,笔尖愈勤。春秋代序高考季,夙夜交替号角起,时光荏苒,韶华易逝,士不可以不弘毅,三班亦当自强不息,用心致学,创得奇迹!

 

国旗下讲话:

创天云之际,兴民族之魂

 

看着错落有致的建筑设计,驻足停歇,感叹其之精妙;

望着傍晚罗汉路上的灯光,仰头欣赏,思索其之妙用;

面对冲向食堂的学生大军,慢下脚步,考虑其之缘由。

这些看似不一样的行为,确是对方法的思考,对事物的探究,对创新的追求。平乏无味的生活有了创新,才更显精彩,更能洞察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面临参差不齐的信息,欲保持清醒,寻求创新,唯有学习一途而已。

学习需要创新。传统的学习只是一种维持性的学习,学生可从中获取的仅有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规则等,不过学之以应付考试。然而这样的学习大都只能满足一时之需,不能为个人成长助力,这无异于把一天当成一生来过。

反之,把一生当一天来过,则时刻都有精彩,精彩源于变化。创新学习便能提供这样的一种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去生活,去质疑,去探索。如若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非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他又怎样能够应对灵活的测试,甚至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呢?

试问,书本里那些知识就一定是最准确的理解吗?比如说高中某本历史教材中讲到的诗句“哀民生之多艰”反映了屈原对于人民生活的无限关切。事实上,“民”在这里指“人”,屈大诗人在这儿也不过想表达一下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罢了。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人无完人,人亦非皆圣人,持续的付出与思考,是你区分自己与其他人的重要手段,学习也因此富有生机。

我们再将眼界放大,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靠的是什么?邓小平说过:“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敢于创新。”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对世界和事物作线性和静态的认识,而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美国著名创新战略研究专家戴布拉·艾米顿在其《知识经济和创新战略》一书中就明确地指出:“融合共生是当今的趋势。”就好比我们做政治题,刚开始的观点非正即错,非此即彼,而后渐渐地,似乎没有哪个观点是完全的错误,亦没有哪个观点是完全的正确,于是我们称其为“片面的”。相较于一刀切,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眼界与知识面也不断扩大,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也随之成熟,于是我们才能去创新。中国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的创新也需要以史为鉴。

在这个世界,人们或起或坐,或哭或笑,不断地努力攀登,也一次又一次地跌落。是与众人同醉,恪守固化思想,还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如今,5G时代正飞速向我们走来,感受着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我们,怎会不知创新在其中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的浪潮正席卷全球,而目前中国的创新能力却并未领先于世界。中国的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不必再因为几次小小的失败看轻自己,不必再因为屡屡的碰壁而自甘平庸。每个生命都是最伟大的奇迹,众生平等也并非一个空头口号。学习不是生搬硬套,磨砺自我开拓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懂得质疑探究、突破局囿的人才是中国转型所需要的人才,也是我校希望培养的,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杰出公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