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2013级高三(8)班团支部
时间:2015年11月9日
参与人员:高奕吉,刘杨,徐炜,周啸林
旗手护旗手介绍
旗手:贾超龙
他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嘴角洋溢的微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作为数学课代表,他总能耐心又细致地为同学讲解题目。忍着伤痛在跳高赛场上勇夺第二的是他,捧着报刊奔走于教学楼之间的是他,他用瘦削的肩膀承担起班级里的点点滴滴。他是贾超龙——脚踏实地,永不止步。
护旗手:肖雨
一手漂亮娟秀的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从话剧节舞台到杰出学生竞选,从秋白杯作文一等奖到年纪光荣榜前二十,从团支书工作的尽心尽力到生活中每一声热情的问好,,她在简单纯粹之中追逐自己的小小心愿。勤勉如她,坚定如她,阳光如她,温暖如她。纵然长路漫漫,但她一直在前行。
护旗手:黄舒文
也许你不曾见过这样的女孩:静若处子,抬眼便能望见她提笔细思之紧;动若脱兔,低头又能听其活跃清亮之声。你能在辩论赛场上欣赏她独到的见解,也能在写作阅读中品味她智慧的精华。她爱美食,也爱山水,她爱读书,也爱生活。品其为人,有如细饮清酒,温润中自有芳华。
国旗下讲话
为情感之独立,请拒绝刻奇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为情感之独立,请拒绝刻奇”。
刻奇,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可能很陌生,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出现并且多少需要我们每个人引起关注。
刻奇,刻意的刻,奇怪的奇,最初由米兰昆德拉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加以讨论。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的刻奇是一群人的难以抗拒的自我感动,且我们多少给这份自我感动人为地加上了崇高的意义,于是不允许别人不被感动,它是一种情感和价值的绑架。这就是刻奇。如果说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做矫情,那么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就叫做“刻奇”。
别以为刻奇离我们很远:刻奇就是无数人重复回味王家卫电影的台词,就是反复用各种形式演绎郭敬明笔下的一些文字;刻奇就是自我沉醉、自我迷恋,是 45 度角仰望星空,泪流满面。刻奇就是如果你不喜欢某某明星你就不懂梦想、不懂青春、不懂他们有多努力。刻奇给你一个廉价的参与感,让你从平凡的世俗生活中找到所谓的意义和情怀。
刻奇本身并不可怕,昆德拉甚至认为刻奇无需避免也无法避免,而关键的是摆脱专横的刻奇对个人情感自由的钳制。梁文道说刻奇“无非是一种情绪的专制。”这种情绪的专制在当代则主要体现为社会舆论对个人情感的强制力。
八月份天津发生爆炸事故,那几天但凡有名人在社交媒体发布娱乐性质的内容,下面总是骂声一片,被集体的情感裹挟而丧失了理性的人都以“不爱国”、“没人性”攻击他们。又比如再之前的冰桶挑战,但凡指责这一活动作秀成分的人都被冠以“没有同情心”“冷漠”这样的高帽子。如此种种,事件真实的意义和价值被抽离,活动被赋予崇高的意义,参与者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这些刻奇的人,最开始是被大众的一致情绪给卷得晕头转向。而后,他们便迅速萌生出了诡异而宏大的、处于集体中的一股自豪感,跟随着这股浩浩荡荡的洪流前进,并且极力想表现出融入集体的决心和个人品质的美好。他们感动并不是感动那个被他们顶礼膜拜的东西,而是感动于“被感动”的自己,感动于自己的美好品质,感动于被群体力量放大了千百倍的情绪中。天哪,我如此感动,我怎么可以这么善良了!你看我的品质,多么美好!因此他们更加愿意攻击一切尚且保有理性情感的人,以别人的不感动凸显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义凛然。
人们总想赋予生命一个崇高而神圣的意义,总想给自己一个热泪盈眶的理由,总想通过某些行为让自己看起来具有美好的品质——很多时候不仅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更是想欺骗自己。
人们总担心自己不够崇高但又不想牺牲太多,于是寻找成本极低的崇高:在微博上呐喊“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一夜我们都是某地人”,在社交网站点蜡烛,强迫别人捐款等等。
人们总想站在人群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知道这是什么说明你老了”“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某部动画片么?”又比如接连几部青春主题电影,群众被所谓情怀裹挟而人云亦云。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自我欺骗,本质上是安抚我们脆弱的灵魂的需要,是想掩饰自己内心的苍白。
渐渐地在人们眼中哭不是为了悲痛,是因为应该悲痛;笑不是为了幸福,是为了应该感到幸福,情感都有了绑架,社会自然充满虚伪。
省中学子所应提倡的是理性精神,理性精神不仅是思维的理性,更有情感的理性。而绝不能成为被崇高绑架了的没有独立情感的行尸走肉。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动,不是情感的表演,不能让情感成为展示自己崇高的工具。
想要远离刻奇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试图逃离的时候,总会被冠以“冷漠”“无情”“没人性”等污名,要承受的是所有人对你的不认可和来自道德制高点的肆意辱骂。
所以,克服刻奇,首先要做到的是勇敢地接受这份情感的孤独。当其他人共同陷入麻木的感动、流泪、愤怒、快乐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不与他人同悲同喜。时刻保持不被纳入群体意志的警觉,更要有足够的魄力以自己生命的孤独对抗群体的堕落。或许就该像奥巴马一样面对冰桶挑战时毅然选择直接捐款而不顾千万人的冷眼相对。
克服刻奇,也要求我们有时候能放下看似正确和天经地义的东西,放下所谓的意义和高尚。把包裹本质的崇高与浮华层层剥去,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事件,也给自己一个真实而自觉的情感。当你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的时候,不妨走下高地,想一想你的情感是否还是那样纯真,你对别人的要求是否还合情合理。
克服刻奇,要的是理性的思考,看起来高尚的东西也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看清事件本身是否真有意义。多问问自己:我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我的情感真的是这样吗?我真的有那么伤心、难过或者激动、不能自抑吗?不要急于接受他人现成的结论而要有自己思辨的过程。不让这种情绪再一次膨胀继而阻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偏离自己的本心。
克服刻奇,并不是靠嘲笑他人“刻奇”来实现,最重要的是靠捍卫自身的情感,如同捍卫自己的城堡。
我们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