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团委>>团建阵地>>文章内容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第十八周升旗
发布时间:2014-12-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越雯

 

承办:2014级高一(1)班团支部

时间:20141229

参与人员:陈嘉琪、杨祉萱、侯宇宸、卜君陶

 

旗手护旗手介绍

旗手 朱芝润:look strong是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拥有与常人相比更加宽厚肩膀的他,也扛起了更多的责任。作为班长,他奔走于各种活动的台前幕后;作为化学课代表,他穿行在办公室和实验室之间;作为省中人,他将包容与爱心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其相处,如沐春风,雨以润之,日以烜之,润泽他人,手留余香。的确,他很strong

护旗手 张一可:她是一个文静的女孩,人如其名,清新可人,钢琴书法相伴着成长,造就了优雅的气质;她是一个敬业的女孩,作为班级的团支书,每一次通知,每一次活动,总能兢兢业业,只是为了班级的荣耀;她是一个文艺的女孩,诗歌节中甜美的朗诵让人难忘,也在自己的青春扉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她坚信:我一定可以!

护旗手 薛逸安:他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因而责无旁贷地制定班规,组织班内大小事务。他不拘小节,似一把火,总能燃烧起学习的激情,是上课的大胆质疑,是课间讨论的火花碰撞,是如风一般穿梭于老师同学间的存在,班级因他而多一份激情与活力。倔强的他不乏一颗柔软的心,向往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

 

国旗下讲话稿:

传统节日应向外来节日学习些什么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理解节日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的环境下,各种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纷繁各异,鱼龙混杂。众所周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或轻或重的节日已经成为了近几年来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其中不乏对外来节日的批判之声。那么,是否外来节日就真的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而现在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真的凌驾于这些外来节日之上呢?

在英国,某房产商应小孩要求扩大烟囱迎接圣诞老人,只因小孩担心烟囱太窄、圣诞老人爬不进来。在美国,某邻居因向小孩说了句“圣诞老人是人假扮的”即遭小孩家长起诉。

通常认为,西方的儿童从9岁开始才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真实性。想想在中国过春节的孩子们,对于春节的印象基本只停留于吃喝玩乐与收来自长辈的压岁钱。甚至,春节里的走亲访友成了一些孩子最尴尬的时刻,因为他们不得不回答大人们有关学业的盘问,而落入成人之间无形的比较之中。在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大抵如此罢。

至此,我们的真正的传统节日究竟在何处?沈从文笔下的端午日是那样的古朴和乐,而现在呢?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传统节日充斥着物利,而传统节日本该有的精神内涵却似乎逐渐湮没于现代人们所谓的交往礼节与人际关系之中。

再以春节与圣诞节为例,从社会功能上讲,虽然圣诞与春节都是农闲时节的节日,都是凝聚亲友,承载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祝福的节日。圣诞节更受年轻世代青睐的原因是背后宣扬的现代情感和价值观因素。关于爱的教义取得了地球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遗憾的是,如今圣诞基本维持了神圣性,而春节越来越社会化甚至流俗,所以难怪人们一直在抱怨年味寡淡。

固然圣诞和春节都有商业化的一面,只是圣诞在世界的时兴,不能单纯归为商业的炒作。商业的归商业,基督的归基督,西方人对于圣诞的那份敬畏、那份童心、那份简单的快乐还是借助神话、故事、书籍、音乐、表演以及电影演绎保存了下来,圣诞的内容和内涵不断地沿着人们内心的需求被创新,并为其他人所效仿。

西方人把节日过得纯粹而富人情味。在西方,过节不是为了大吃大喝,不是为了购物狂欢,也不是为了回家探亲,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节日首先是个文化,人们通过纪念日来强化族群概念和文化属性。所以,西方人很重视节日的习俗和特性,该吃什么、喝什么、干什么都很讲究,他们很难想象感恩节没有火鸡,圣诞节不送礼物,圣马丁节不吃烧鹅。另一方面,西方人不会对节日寄予过多物质要求,节日不过反映了他们一贯的生活态度,全民浮躁的国家很难享受闲散,也就很难享受节日。

我们过圣诞节,大部分人却过得很奇怪,很失真,或者可以说是买椟还珠。圣诞节期间送礼物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这往往也会引发诸多无奈。应该送给谁?应该送什么?而我们却不妨试想,除了遵循礼尚往来的交往礼节之外,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赠送这些礼物?是真正为了庆祝圣诞节吗?是真正为了体会西方宗教文化吗?虽然我们并不能直截了当否定这样的现象,但在极大的程度上,我们互相赠送礼物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便是失去了圣诞节最本真的意义与价值,当然,对于我们的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也是如此。

人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节日,跟教育大有关系,西方的教育程度不能说普遍较高,但是他们教育得法,它并不是说教你识多少字,算多少数,而是教给你生活态度、人生观以及做人的底线。也许,这也是国人所欠缺的一种观念,我们常常迫切的希望融入现代国际社会,而忽略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忽略了我们自己的个性,忽略了自己的本土文明。自然而然,我们缺少对于这一方面的了解。这也导致了现在的部分人们,不会过节,不屑过节。这些原本应该唤起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证明美德与文化存在的节日却在它们的诞生之地,渐渐走向穷途末路,只留下一个个物质化、形式化的虚无的皮囊,这便违背了初衷。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在节日中的行为举止。一切节日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除了尊重与传承这些节日之外,我们通过节日,同样也是为了弥补尚为浮浅的观念,填充尚为空洞的文化世界的空缺。让纯真美好的思想情感文化有一席之地,不要让物质盲目无知充斥于全部的生活。

所以,重要的其实并不是争论传统节日是否优于外来节日,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节日背后所暗藏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传承。既然我们选择庆祝这些节日,那么就应当对这些节日怀有原本而纯真的情感,否则,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外来节日;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新兴节日,都会被我们演绎成为一个仅仅存有物欲的狂欢。

谢谢大家,我们的演讲到此结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