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走近省中>>媒体报道>>文章内容
专访老舍之子舒乙:自沉太平湖,贯穿了老舍先生一生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10-04-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高平

 

       昨日,老舍之子舒乙做客省常中“大家讲坛”,演讲结束后他接受了常州媒体的采访。
        记者:知识分子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良心,结合您的个人经历和家庭因素,谈一下这个良心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舒乙:后来我到文学馆之后,成为了一个老舍研究者,不是作为他的后代,而是文学批评家。我着重研究他的身世和传记,老舍有很多空白需要我去填上,其中老舍之死是我研究的重点。老舍之死引起了说不完的话,后来我有一些很重要的发现,这种死的结局,自沉于太平湖是他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生死观和生命观。
        1944年,老舍在重庆,日本人突然包抄重庆,重庆大乱,决定向西逃。很多人问老舍先生,你怎么办。当时老舍先生在后方有崇高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文联主席,所以很多人关心他的动向。他当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北边是滔滔的嘉陵江,那就是我的归宿。”当时有个叫做王冶秋的文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此话当真?”,老舍也居然真的回了一封信,“此话当真!”。后来王冶秋在解放后做了国家文物局的局长,居然还保留着老舍的信,并在文革后发表了,老舍在信中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向西跑有什么用呢?好在嘉陵江又近又没有盖。”这是老舍式的幽默,这是他的一种生死观。
        老舍设立过诗人节,每年端午节。他在每年诗人节都要写文章来庆贺这个节日。41年他写了一个文章,他说平时诗人很奇怪和一般人不一样,但是国家有巨大灾难的时候,诗人会“投水、殉难、身谏”。那么老舍先生1966年的那个举动就是“投水,殉难、身谏”,也恰好是国家有大的灾难的时候。结局一定如此,这就是他的人生观。
        记者:清明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日子,每当这个日子,您也会特别怀念您的父亲吧。
        舒乙:那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是没有保留骨灰的,所以到他平反时,举行了一个骨灰安放仪式,是一个空的骨灰盒,我们只能放了他钟爱的眼镜、毛笔、钢笔和他喜欢的茉莉花,代表他。后来母亲去世了,我就希望地下有个纪念性的坟,这样大家有个能凭吊的地方。所以我买了一小块地,设计了艺术性的合葬墓。前后去了13次,把它做成了,现在八宝山的一角,每年他的忌日、生日、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到那献花鞠躬。
        记者:您的《江南运河,水乡的辉煌》这本书提到了江南这块古运河的保护,您是出于什么契机来研究古运河的呢?运河申遗情况进行的如何?
         舒乙:有一年全国政协大运河视察,我和很多专家来常州考察运河的状况,筹划大运河申遗的工作。此后开始就把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一个主攻方向,前后四次大运河的查考我都参加了。中国的文化非常的丰富,是现在文化的一个根基,也是你影响世界的一个本钱。中国不缺文化遗迹,但是就看怎么保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实运河也是,和长城并列,甚至比长城还重要。因为长城是个死的,而运河是个活的,千百年来江南一带都在利用着它。
        目前古运河的申遗在有序的进行,大致还要四年,这是我去年建议的,要结结实实的准备五年,别轻举妄动。古运河的修复工程,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原真性,一个是完整性,运河要加宽、改道,两岸增加很多附属物,如果不注意,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原真性和完整性给破坏了,申遗就要全部失败了。赵霅煜
(《常州晚报》2010-4-2 A3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