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组第三阶段理论学习之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摘要
王传兵
一、 文章来源
《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8期
二、 国际经验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要落实核心素养,势必考虑实施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摆正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止于学科知识,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把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加以组织。 但学科知识的组织不是自然的,它们只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在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把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从实际情况看,这种基本关系呈现出两大更具体的实践样态。 第一种是一对总的关系,即每门学科课程都要承担起所有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如新西兰的各门课程都要体现出培养国家规定的五种核心素养,即思维素养,理解语言、符号及文本的素养,自我管理素养,参与贡献的素养,与他人互动的素养。第二种是一对分的关系,即一门学科课程有侧重地对部分核心素养作出独特贡献,如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设计思想就是一大典范。
(二)核心素养转化为内容标准的思路
综合各国与地区的经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基本遵循学生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内容标准的思路。 在这种思路中,学科核心素养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研制课程标准的关键。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地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应用数学方法与过程进行推理、解决与数学相关的情境性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其中“解决与数学相关的情境性问题”覆盖范围非常广,需要学生运用创造力、进行信息加工、发现有效的解决策略、发展合适的交流方法,可见数学核心素养其实可以发展学生的所有核心素养。
三、 对我们的启示
(一)转化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科核心素养
从现有研究基础看,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类素养。 每类素养下有包括若干项指标,如文化修养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共 4 项指标。要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意味着将核心素养融入各门课程标准。 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过程需要一个过渡环节,即学科核心素养,否则,学科课程标准由于 “对不上”过于上位的学生核心素养,而导致“两张皮”现象,学生核心素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二)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重组学科的内容标准
从抽象到具体的角度来看,一旦确定了学生核心素养,然后每门学科都需要本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所作的贡献,即回答该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重新确定与组织该学科的内容标准。 这一流程从逻辑上是自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有扎实的相关研究基础。 我们与课程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最大的缺陷在于评价领域特别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实证研究太少,这给研制课程标准带来极大的挑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一是从学科核心素养审视、评判目前的内容标准,以确保内容标准的“聚焦”;二是从已经得到某些实证的内容标准出发,反过来,检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合理性。通过这样“两两对照”,形成逻辑上比较周延的内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