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严育洪、 管国贤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30
图书分类:教育理论
馆藏地点:二楼学生阅览室(D库)
内容简介:
学生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怎么办?学生身在课内,心在课外怎么办?学生出现思路阻塞,思想闭塞怎么办?学生常常缺乏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比较被动怎么办?学生在学习整块知识时,常会出现囫囵吞枣式的消化不良怎么办?
本书的编写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案例中归结理论,在具体案例中解释理论。从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死学”和“学死”问题出发,从而产生一个“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对策可以不把学生“教死”的话题展开系列讨论,接着列举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相应的教学活动现场,通过在应用时间上有先后或在应用范围上有不彼此,或在应用水平上有高低的两个案例的对比,读者可以一目了然找到答案。真正实现让学生灵性地成长,对教师而言,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本书对处于转型期间教师的困惑有很大地启迪。
本书目录:
A形式上,不“死教书”
01学生:不容易一下子集中注意和一阵子保持注意,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的注意“留住” / 2
一、拍照片,让学生留意 / 2
二、唱歌谣,让学生留情 / 3
三、演手势,让学生留神 / 4
四、挑毛病,让学生留心 / 5
02学生:常会出现身在“课”内、心在“课”外的现象,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团结“一心”参与学习 /9
一、让学生在探究前“预热” / 9
二、让学生在做题时“呼应” / 10
三、让学生在游戏中“互动” / 11
四、让学生在回答后“传递” / 12
03学生:面对冷漠的知识常常表现比较冷淡,该怎么办?——
教师:让教学变得“含情脉脉” / 17
一、送出一份温暖,让学生感到“有爱17” /
二、抽出一次机会,让学生感到“有幸”/18
三、贴出一方天地,让学生感到“有戏” /19
四、补出一种荣誉,让学生感到“有劲” / 20
04学生:有时感觉学习因材料和头绪太多而显得忙乱,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的学习在“以少”中“胜多” / 23
一、一物多用,让学生在简化中学习 / 23
二、一本多用,让学生在感化中学习 / 26
三、一题多用,让学生在深化中学习 / 27
四、一法多用,让学生在同化中学习 / 29
05学生:苦苦寻找身外的材料和偷偷观察别人的态度,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有一双学习的帮“手” / 34
一、用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 / 34
二、补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 35
三、搭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示知识 / 36
四、藏一“手”,帮助学生更好地反馈知识 / 37
06学生:学习中动眼与动耳比较多,动手与动身比较少,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玩转”知识 / 40
一、在“玩”中引出知识 / 40
二、在“玩”中做出知识 / 42
三、在“玩”中弄出知识 / 44
四、在“玩”中考出知识 / 46
07学生:厌倦了教师隔三差五的提醒和接二连三的提问,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无声”中学得有声有色 / 51
一、无声的牵挂,让学生感到“不好意思” / 51
二、无声的导入,让学生觉得“很有意思” / 52
三、无声的解读,让学生推敲“什么意思” / 54
四、无声的评价,让学生寻找“正确意思” / 55
08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看不到知识的人化和化人,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性情中人” / 59
一、特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名人” / 59
二、喻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好人” / 60
三、辩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强人” / 61
四、发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高人” / 62
09学生:常常以为板演只是别人的表演和个别人的表演,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板演中“表演”自己 / 67
一、选择好板演的对象 / 67
二、选择好板演的方法 / 69
三、选择好板演的载体 / 70
四、选择好板演的结果 / 71
10学生:在知识平台上平淡、平静、平常地学习,缺乏冲劲,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急中生智”中学习 / 76
一、说不清,逼得学生想变通 / 76
二、写不完,逼得学生想清楚 / 77
三、记不快,逼得学生想简单 / 78
四、拿不出,逼得学生想合作 / 80
11学生:学习中有时出现思路阻塞、思想闭塞的无力,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多管齐下”学习中多能 / 84
一、在问题解决上,多法并用 / 84
二、在思路研究上,多元反思 / 86
三、在作业配备上,多种经营 / 87
四、在知识系统上,多驾齐驱 / 88
12学生:在学习中难有催人奋进、发人深省的顿悟,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的学习在“突飞”中猛进 / 94
一、新授在“突变”中进入 / 94
二、悟道在“突出”中进发 / 95
三、发现在“突发”中进取 / 96
四、思路在“突围”中进步 / 98
B内容上,不“教死书”
01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字或文字感觉模糊或陌生,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有感觉”地学习 / 102
一、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实的体验 / 102
二、增加科学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 103
三、增加参照对象,让学生有更准的估计 / 104
四、增加问题数据,让学生有更好的选择 / 105
02学生:面对单薄的学习材料思路单一,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见多”中“识广” / 108
一、增加不同质地材料,让探索从模仿走向创造 / 108
二、增加不同数量材料,让交流由肤浅走向深入 / 109
三、增加不同呈现材料,让体悟从缓慢走向明快 / 110
四、增加不同来源材料,让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 / 112
03学生:常常缺乏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动力,比较被动,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有“备”中走进课堂 / 115
一、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 / 115
二、让学生带着“预习”走进课堂 / 117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 120
四、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课堂 / 122
04学生:学习的渠道狭窄、工具陈旧,缺乏现代化手段,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学习 / 127
一、利用摄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127
二、利用软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 128
三、利用短信,帮助学生记忆知识 / 129
四、利用博客,帮助学生交流知识 / 131
05学生:面对繁多和复杂的知识常常抓不住主线,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咬”住知识 / 136
一、连字,让学生望文生“意” / 136
二、圈字,让学生望文生“疑” / 137
三、换字,让学生望文生“异” / 139
四、减字,让学生望文生“议” / 141
06学生:在满目的文字和数字、图形和图片中犯晕,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看不见”中更有看头 / 145
一、看不见边线,让知识更有趣味性 / 145
二、看不见配图,让知识更有挑战性 / 146
三、看不见符号,让知识更有深刻性 / 147
四、看不见过程,让知识更有神秘性 / 149
07学生:自己的作文难有自己的声音和自己的身影,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 / 153
一、莫让作文成“造”文,让学生不说假话 / 153
二、莫让作文成“引”文,让学生不说大话 / 154
三、莫让作文成“命”文,让学生不说空话 / 156
四、莫让作文成“公”文,让学生不说套话 / 157
08学生:学习中常会发生精神、知识、思维漫游状态,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把知识的“根”留住 / 163
一、情境不能太“情境” / 163
二、欣赏不能太“欣赏” / 164
三、游戏不能太“游戏” / 165
四、想象不能太“想象” / 167
09学生:在学习整块知识时,常会出现囫囵吞枣式的消化不良,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在知识“分解”中理解 / 170
一、让教学内容“分步”出现 / 170
二、让教学内容“分段”出现 / 171
三、让教学内容“分层”出现 / 173
四、让教学内容“分工”出现 / 174
10学生:知识学习常止于知“识”,少知“根”知“底”,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入木三分”地学习 / 177
一、让学生知道,“名称”也是有道理的 / 177
二、让学生知道,“结论”也是有道理的 / 178
三、让学生知道,“工具”也是有道理的 / 179
四、让学生知道,“错误”也是有道理的 / 180
11学生:有时不钟情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或试题,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代替”老师出题 / 183
一、练习时,变教师布置为学生出题 / 183
二、复习时,变教师组织为学生出题 / 184
三、失误时,变教师改正为学生出题 / 186
四、考试时,变教师设计为学生出题 / 187
12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联络、联动常缺乏热情,该怎么办?——
教师:让学生“念念”不忘知识 / 192
一、在环节上,上下呼应 / 192
二、在应用上,首尾呼应 / 193
三、在课时上,今明呼应 / 195
四、在年段上,高低呼应 /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