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来源:人民教育 2010年22期
在国家和广东省的“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我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愉快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和老师在快乐的互动中自然成长、成才的过程。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是否正确,是素质教育能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前提。
一、素质教育应首先是快乐地学习而不是考试的奴隶。
教育的功能应该首先是人才培养。考试选拔的功能,是逐步派生出来的次要功能。
为什么推行素质教育这么难?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学业负担过重使然。为什么这种学业负担会过重?唯一的、学科知识型的高考考试选拔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成因!在一些错误的社会观念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不是选拔,而是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素质,营造他们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社会必须对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德国,当一个孩子读完初中要选择高中时,家长、老师、学生三方会坐下来讨论,这个小孩接下来要选什么样的学校,是参加高考的学校还是职业教育类型的学校,或者是过渡性质的学校,最终通过商定这种方式帮孩子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理性的选择。因为在德国,人们把教育看作一种生活,而不是应对考试的机器。但在国内,人们会心平气和地选择职业学校吗?大多数父母宁愿花大代价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考取学位。这就是两个国家的民众对教育理解的不同。当然也要承认,德国社会保障度高,两级分化没有那么严重,对技能人才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有重视技能人才的传统文化背景,这是不同于中国的根本国情的。而我国在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没有重视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也影响了合理的教育秩序,局限了人们的教育选择,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影响。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起点。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理解,首先源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正确,才能产生出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和方向感。
二、素质教育呼唤社会和家长们的教育理性。
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对教育类别、层次的选择从个人生活需求出发。但在中国,人们对教育的类别、教育层次的选择认识上,只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种单一的认识方式,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不公平。孰不知,孩子只有在多样性的选择和个性化的教育中,才能真正快乐地生活和成长。
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多元化的,他们需要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快乐成长,快乐生活;整个民族才能拥有多样化的人才和全面高素质的人才;整个社会也才会呈现鲜活的局面,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这一角度而言,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全景式话题!
谈到素质教育,我最期望的就是政府要引领和倡导一种科学而理性的教育选择观念,而不是盲从于人们非理性的教育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群众的社会选择,往往都从自身的、眼前的利益立场上作出;对教育的选择不仅如此,而且还包含了他们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及期望,为此,社会中个体的教育选择容易受到立场的局限,受到理解水平和“过度期望”的误导,由此,也容易产生社会群体甚至整体的选择的非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责任的、有历史感的和有科学决策机制的政府,就应该成为社会理性选择的倡导者,这种“倡导”,应该是一种反映社会文明水平和政府执政水平及能力的表现,成为一种“软性服务的公共产品”。
整个社会要正确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宽容教育和建设性地参与教育(如参与校董会、家长委员会等)。我曾考察过东部某一发达省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究其原因,与该省县、市“一把手”讲起教育来思路清、办法多、支持大、力度强密切相关,令人为之感动。我也亲耳听到该省省委书记在大会上要求传媒宽容教育,支持教育。素质教育要有力度推进,大环境上关键是落实三条:一是党政主官在谋划工作时对教育的“排位”好,领导在熟悉教育的基础上重视教育(防止瞎指挥),人才、物质、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资源保障好。二是社会舆论正确理解教育,合理引导教育研判,宽容教育政策推进中的试验性问题。粗浅看,全社会的成员都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参与了教育,“都懂”教育,都能对教育说上个“一、二、三”,但实际上,教育是极其专业的领域,由于它的牵涉面广、显效性低、周期性长、可逆性差,这种对专业的尊重和规律尊严的确认就显得特别重要,就不是一些站在小立场的、看眼前的、情绪化的议论能帮得上忙的。如果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染上了“民粹主义”色彩,脱离实际去炒作,那就更是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新困难了。三是社会成员要自觉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去。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一些校董会,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只要家长做足“功课”,着眼大局和长远,出于公心,利用好这个平台和渠道,就能形成一种正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合力。
家长要很好的参与教育,当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消除对教育的纯粹功利心理。没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大环境,素质教育要推行,就是很困难的。
三、素质教育应是教育系统的自觉追求和美好愿景。
尽管素质教育推行之路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教育系统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教育部门必须有高度统一的认识,把其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首先要广泛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打消急功近利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的校长和普通教师,都要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坚定地推行素质教育。但目前,观念认识上的差距还是不小的。主要表现在理念上认识不到教育主导方面的责任要求和技能要求;认识不到教育主体方面(学生)的主动性的确认、积极性的调动、潜在能力及兴趣的开发和培育;认识不到整体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本质,要求每一位教育从业人员都必须确认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互动成长,营造美好生活,创造幸福未来的事业,所以是一项充满大爱、智慧和着眼于人的成长的创造性的事业。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总是怕学生学不会,非要教很多很多东西给他,把学生搞得很被动、很不爽,这实际上已离开了教育的本义。实际上,正常的人天生都有一种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启动他,开发他,指导和引导他,学生自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信任学生,从小开始!越灌越多、越高难标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其次要从法规政策层面上予以改革,教育部门要将“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政策。在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是国家要办好基准教育,让人民群众都享有接受基准教育的公平机会。这表现在国家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确保基准教育的实施;要在教育类别和教育层次的不同基准上配备足够的资源;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基准建设的水平;国家应该正确宣传、广泛教育和有效引导人民群众对基准教育作出切合自身实际的理性选择。
另一方面,教育要有序开放市场,引入社会资金,争办优质教育(这与“教育产业化”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做可以扩张教育资源,增加教育的多样性选择。要尽快建立合理的教育的社会秩序。国家要加快该方面的立法,严格优质教育建立的管理特别是市场管理。只有大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好了,很多具体配套的法规政策才会陆续制定和完善,那么素质教育问题将能在国家大政策的保障下逐步完善。
在这里,根据不同类别层次的教育,科学划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是最为重要的。这实质是教育机制体制上的深刻而又重大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够给教育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才会消除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也只有这样,深化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机制上的动力。但是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和实验。不过,这却是保障教育公平有更全面实现可能的条件。
四、素质教育必须直面十大矛盾。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决十大矛盾,教育系统只有坚定信心,努力克服这些矛盾,才能迈向素质教育的成功:
一是必须解决保障教育公平与教育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追求的矛盾。保障教育公平是教育的基本政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性成长是教育的内在必然需求。因此,我们在保障教育公平政策问题上千万不要将政策取向混同于差异化教学,否定教学过程和教育选择的内在教育需求。对一些特色选拔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就片面否定,美其言为保障教育公平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教育公平的误解,也是对内在教育和教学规律的无知。我们应该做的是完善规范这样的特色化教育和个性化选拔,而不是简单的废止。
二是必须解决教育对象与教育资源的矛盾。目前这对矛盾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显得特别尖锐,比如素质教育需要“小班”教学,需要大量优质师资,但目前教师与教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三是必须解决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矛盾。教育推进到一定程度和环节,就会有一个考试门槛,这一门槛的作用,呈现出教育的“工具化”功能,比如要选择一批人读大学,选择一批人读研究生,这就要通过考试来选择。所以必须深化教育考试改革,形成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选拔模式。
四是必须解决教育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缩小差距,解决矛盾,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必须逐步不断推进。
五是必须解决教育类别、教育层次合理配置的矛盾,建立合理的社会教育秩序。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学前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用精英教育的合理引导抵消高等教育平庸化的倾向。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应该构建一个统一有序管理、上下左右贯通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有一个合理的符合规律的推进历程。
六是必须解决教育的结构协调的矛盾。教育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学科专业高度分化而又高度整合,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个大系统的内部整合就更加需要有新的时代的高度和视野。有人提出,当代教育为何难以培养出大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大师”理解的时代特色的不同时代争辩和对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的时代审视。
七是必须要解决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现在教师学习进修培训机会不够,整个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激励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还有很大差距,这容易使得教师普遍存在职业怠倦和业务疲劳。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单单靠待遇的提高就能够消除的。毕竟过高的社会期望、较大的舆论压力、失调的人际关系、疲倦的身躯等都不是金钱能够弥补的。教师职业倦怠的彻底根治需要的是社会的多方合作,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切实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特别是心理压力。与此同时,还应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开心从教。
八是必须解决成人与成才的矛盾。人才是“国家栋梁”,但他首先是理想坚定,人格健康,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心理阳光,体格强健的人,然后才是有科学文化知识,有实际操作技能和有创新能力的人。所以,必须坚持“教书育人,德育为先”。
九是必须解决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动脑和动手的矛盾。中国目前的教育过于偏重于课堂教学、知识传递教育,社会实践和动手技能严重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和技能水平均不如人意。
十是必须解决主科学习和非主科学习的矛盾。将主科学习过难、过深、过重、过繁的问题压下来,把缀学率、厌学感扭过来,那素质教育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才有启动的余地。实际上,所谓非主科学习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精神境界上的丰富,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往往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