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育科研>>教育综述>>文章内容
常州中学的师道与跑道
发布时间:2012-02-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明

 

 1980年恰逢江苏四大名校开始在全省招省招班,由于考试发挥出色,偶然被常州中学录取,时年15岁的我,告别家乡宿迁,只身来到常州,踏入常州中学的大门。从那一刻开始,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地方!我撒欢于母校宽阔的操场,遨游于图书馆无穷无尽的书海,躺在如茵的草地上看着白云在碧蓝的天空中飘过,一朵接着一朵,带着我的遐思和梦想。我喜欢教室的宽敞、集体宿舍的有序、晚修时日光灯下的明亮和宁静,以及老师谆谆教诲的温馨……悠悠30年过去,在我们的记忆中,最为缅怀的当然是可敬的老师们。最难忘的不是学习、而是春游、劳作和那运动场。
 英语老师张湘湘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她上的第一堂课30年后仍铭记在很多同学心中。记得她穿着的是藏蓝色的西装。那节课安静极了。大家被张老师的仪容、气质、装束震慑。那种端庄、文雅,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潜移默化地平衡着同学们的性格发育,提升着我们的审美水准。她看到我们省招班学生学习勤奋,甚至表现出一点急于求成的苗头,就寓意深长地对大家讲:“成长、发展、成才、成功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最后胜出需要智力、毅力和体力的综合素养”。张老师用智慧点燃了我们的心灯,不少同学后来潜心向学与老师的启蒙不无关系,全班不少同学后来到国外发展,他们英语口语水平的底子就是张老师打下的。张老师后来也调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语言编辑部工作去了。
 恽正平老师当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教务处主任,恽老师接人待物永远是措置裕如、分寸恰好、滴水不漏。这是家庭出身与文学历史熏陶的结晶。记得恽老师上课讲鲁迅的代表作《药》,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文章结构到表现手法,条分缕析,最后以“药,药?药!”归纳主题思想,真是言简意赅。他的精辟讲解,不仅帮我们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含义,更让我们懂得了如何阅读和欣赏,可谓终生受益。恽老师一生情系教育发展,心系人才培养,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负责常州华英教育基金会工作,还在为常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做贡献。
 蒋溢涛老师当时是我们的化学老师兼学校副校长,蒋老师除了繁重的学校管理事务外,还带我们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化学课,蒋老师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常常上午考完试,下午批改过的试卷就发到我们的手中,他的工作效率常常让我们惊讶。我们高二时蒋老师调到教育局当局长了,同学们听到消息都舍不得他走,蒋老师知道我们心思后说:“你们放心,即使我到教育局工作,我也会坚持把你们带到毕业的”。他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上任局长后,在一次“学雷锋”活动中,我们班集体到常州汽车站搞义务劳动,他还和我们一起擦汽车站门口的栅栏和窗户玻璃,没有一点所谓“局长的架子”,这次很平常的义务劳动中老师的所为,却完全可以折射出当时常州教育的优秀局长,校长,教师的人格操守。常州基础教育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在全省全国领先,与蒋老师那一代教育领导们的努力与打下的基础分不开。蒋老师的专业能力与人格操守一直深深地烙入我们的心田,每每成为我们学生后来不断前行的动力。
 班主任方道成老师是我们最忘不了的班主任,他特别关爱我们。高二五一节期间,他通过他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联系车辆带我们班到无锡、苏州去春游,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让我们开阔眼界,放松身心。早晨五点我们从学校出发,一路饱览惠山、梅园、和鼋头渚等风景名胜后,又游览了苏州园林,并在虎丘塔下全班照了合影照,直到晚上九点才结束旅行。无锡、苏州之行给我们带来了终身难忘的记忆。进一步增强了师生之间水乳交融般的感情。方老师数学教学特别认真,而且教学有方,我们班也比较争气,后来高考数学成绩在四校省招班中最好(班均分106分,总分120分)。
 特別值得讲述的是老校长教育家史绍熙校长,他早年就读过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但他一生却特别钟爱教育事业。四十年如一日,史校长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常中这片培养英才的摇篮和常州、江苏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他三度振兴省常中,在抗战后的废墟上重建学校,在新中国的曙光中发展学校,在文革的浩劫后再铸学校,他让省常中声名远播,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创造,成就了名校长的风范,成长为中国二十世纪最著名教育家之一。
 每天清晨五点半,史校长就走进校园,陪学生晨练,上午到教室听课,和老师学生交流,他中午一般都会到食堂转转,晚上看完学生宿舍直到学校熄灯以后他才最晚一个走出校园。史校长很重视因材施教,他曾经在我们班会上讲:“过去有一段时间,在教育界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就是片面性、一刀切、一律化。结果个性切掉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受到压制,得不到充分发展。对此,我是很反对的,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情况:智能、特长、爱好、兴趣各不相同。教材一样,个性就得不到发展,特长、爱好、兴趣就遭到压抑,就要埋没人才。我一直主张早、晚自习课要让学生自已学习,不能去占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自习课中按各人爱好,让大家看自己喜欢的书。省招班学生基础好,你们要立志成为对人类社会有作为的拔尖创新人才,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好底子,要全面发展而不要平均发展,要有选择的追求卓越,争取将来到社会上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史校长在八十年代就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论述创新与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并坚持不懈身体力行在常中进行教育改革方面的实验探索。我们班后来有些同学事业成绩突出,不少是得益于史校长的教诲,他们都有意识的通过寻找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结合点,来达到创新突破和填补空缺之目的。这样方能表现出后劲和实力。其中孙智宏同学在南京大学读书时期,对数学研究特别感兴趣,经过许多周折从地质系转到数学系,后来到淮阴师范学院做教师,在数学研究方面显示出特殊的才华,他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数学论文30余篇,其研究工作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扬,数学中的Wall-Sun-Sun素数冠以他的名字,他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表现出常中学子较强的研究实力和特殊的潜质。
 史校长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大家,1984年,《史绍熙教育文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教育学会举行的全国优秀论著评选中被评为优秀论著。同年,他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研究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上被选为江苏省学校管理研究会理事长。2009年已是95岁高龄的史绍熙,还当选为“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
 体育运动席卷着全校,常中人半数人是体育狂热分子。这里就要说到一下“占场子”。中午、下午最后一节课后,各班都要派出捷足的同学去抢占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球场和球台从来不会闲着,一直到天黑。球场最为壮观。热天球场上的同学一般穿着短裤,有的光着脊梁,统统剃着寸头,大家每每自嘲说“这不是不雅,是君子不计小节”。大家的心思中确不在装饰自己,而在争当强者。
 当时省常中的400灰渣跑道很像样子的。跑道虽好,我们时常感到“不过瘾”,清晨还是常常出外去越野跑。我们省招班全是住校生,对跑步的热爱到了疯狂的地步。朱润增老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每天清晨晨练时间总是亲自带我们跑步,爬楼,做高抬腿练习,开学初总是受不了,腿涨得难受,基本上要两三个星期才能适应。他的坚持让我们的体能、耐力、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不断增强。我从一个初中不太爱运动的小个子成长为班级学校的体育运动积极分子。而且在长跑方面培养出兴趣和能力。每天早晚我都会坚持在学校操场上跑步,由于持之以恒的严格科学锻炼,我长跑的耐力与速度提升幅度很大,我的八百米,一千五百米总是全年级的前两名。仅次于体育班的专业运动员水平。学校田径运动会我们班三年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其中我的长跑每次总为班级贡献六分到七分。运动场上流淌的汗水让我在高中三年打下了一个很好的体能素质的底子,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充沛的体力和耐力。
 常中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每学年各班级都有一个星期的劳动课,当时我们的劳动课除了搞卫生外,主要是从化粪池中挑粪给学校的松树施肥,这种活虽然脏累,但我们干得却很幸福、快乐,这种劳作中孕育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刻涵义。常中校园内的陈年雪松,在一代代学子的悉心呵护下,长的郁郁葱葱。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常中自1907年建校起就以“存诚能贱”为校训,新世纪常中又回应基础教育的担当,坚持“明德正行,精微致远”的办学理念。常中把“培养在未来社会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杰出公民”作为己任,将“对生命负责,提升生命质量”确定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让一代代常中学子都能沐浴在积淀丰厚的历史传承和浓郁学风中。高中三年,母校有如校园里那几棵高大健硕的雪松,用她那浓荫蔽日的巨大松冠呵护我等莘莘学子,让我们失意时得于依偎,疲倦时得到爱抚,欢乐时得以放纵。在常中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文化沃土上,我们健康地成长。
 从高中时起我似乎开始领悟什么是为人师表的真谛。老师们身上散发出的高洁儒雅之气质,就如同从校园百年苍松与苍松之间倾泻而出的七彩阳光,以各异的华彩照射在我们世界观初步形成的人生阶段,不断引领和提升着我们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理想。这些可敬的老师们不但教给了我们知识,还教给了我们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前辈学养丰赡,做人大气,给了我们浓郁的文化熏陶,在打通知识体系方面也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常中老师们还将一种精神与梦想根植进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心田。常中短暂的三年,现在已说不清到底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影响,但肯定的一点是被称作“省招班”的我们这一批学生,是常中历史上比较特殊的群体,虽然在后来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我们都曾经历诸多的人生变迁与沉浮,但在常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无疑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我们开始懂得奉献、变得勇敢和找到人生标尺的启蒙时期,我们很庆幸我能在人生一个关键的时刻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无论我们后来漂泊到哪里,母校之魂,满注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明白,我们是母校的教育对象,也当然是母校的教育结果。天涯海角,大家都在各自岗位履行着世界公民的职责,以自己的成功诠释着母校的成功,以自己的辉煌续写着母校的辉煌。我大学虽读的是工科,但却从工厂辗转走进学校,走入教育,且一直对学校教育文化生活的奥妙与魅力情有独钟,并为之心迷神往,也很乐意把她作为自己终身劳作的田地,这也许就是常中文化潜移默化熏陶的缘由结果吧。母校给我的财富就是如此庞大,无论我走到哪里,母校的精神与传承,都在我的血脉里流淌……
 本文所述无关宏旨。但30年光阴没有抹掉的记忆,还是常中母校的师道与跑道,这也应该有它入驻心魂的道理,特别是与今日校园内外的风尚对照之时。一个教师的优劣不在于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他对学生兴趣的开启,一所学校的体育成就不是其运动尖子水平的高度,而是它惠及的范围。
【作者简介】陈明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教师,是常州中学第一次省招实验班学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