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育科研>>教育综述>>文章内容
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
发布时间:2011-03-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国平

 

    现在流行一种对智育的狭隘理解,认为智育就是考试的分数,就是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将智育定位为学习知识,这是对智力的误解,智育的目标应该是人的智力的健康生长。能够让学生享受到智力生活的快乐。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好奇心。爱因斯坦将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这就是说,人因为有了好奇心几乎就像神一样,当你因为好奇心而思考世界时,就像将世界在头脑中重新创造了一遍,那你不是一个神吗?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就明确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当你对世界感到惊奇时,你就开始哲学思考了,就开始有灵魂了,而原来你的灵魂是沉睡着的。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每个人从小就有。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都很粗暴,对待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去想。
  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就是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以为自己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哪里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真要你讲出其中的道理,就讲不出来了。科学家的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让它被习惯磨灭掉。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因好奇而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无用的,但关系到人的灵魂,我们往往它们不实用,就认为它们没什么意义,就这样把它们pass掉。这种功利心不知扼杀了多少好奇心!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不光是教育,我们的文化都有这个特点,即实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就是对未经你独立思考过的一切都要存疑。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想明白了,才能承认是真理。这是思考者最起码的品质,不是什么坏事情。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的内在自由。头脑是自由的,你就不会盲从别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爱因斯坦说:仅仅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兴趣,第二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所有有成就的人都具备的能力,并且他们都非常重视,举爱因斯坦为例。我认为他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哲学家、教育家,他对人类的智力品质和灵魂都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百年庆典,请他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他说:从我进校后就发现,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我想各类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由。其实任何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任何学习都是自学。所以我很赞成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要老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将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都忘记了,将你为考试记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的那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剩下,就意味着你没有受过教育。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好奇心,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就是最宝贵的能力。
所以,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 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教育学会享受自己的智力活动,我认为应当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智力活动本身就是快乐,就是人的高级属性的满足。你为什么要将高级属性的满足降低到低级属性的满足即所谓的有用呢?所谓有用,不过是吃好、穿好、住好,物质丰富一点嘛!为什么只去满足自己的低级属性,不肯去满足自己的高级属性呢?为什么要用低级属性的标准来判断高级属性的价值呢?这不是颠倒了吗?
爱因斯坦说:欧洲伟大的传统就是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尊重知识。马克思同样也是这么看的,他不认为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就是共产主义,他真正要达到的理想是什么呢?是这样一个社会:自由王国。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是以人的能力发展本身为目的的一种状态。到那时候,人的一切活动没有外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的能力,就是为了享受人的能力。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他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在一次讲座时,有学生问他:丁教授,你现在的研究有什么经济价值。他说:我不知道,但是诺贝尔物理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分别奖给电子和X光的发现者,这两项发明当时被认为是花钱最多而最没有经济价值的,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都是如此。科学最重要的是兴趣,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利也包括经济效益。大师都有一种这样的眼光和看法。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虽然有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但他们都是在国外受的教育。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弱点。如果一个国家中,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我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急需改变这一点,就是不能用物质的价值来衡量精神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是独立而神圣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