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
姚要武:陈老师,您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近来我发现您经常出现在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您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表述您对小学生作文的理想追求?
陈钟樑:我想这句话应当是:让孩子的作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启功先生在《启功韵语》中说道:“唐代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代的诗是‘嚷’出来的;唐代以后的诗是‘想’出来的;近现代的诗是‘仿’出来的。”我想,所谓‘长’出来的,意思就是诗歌起源于民间,是作者朴素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宣泄,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能的艺术再现。因此,我希望小学生的作文能够自然而然地“长”出来。
姚要武:有过自然而然地长出来的好作文吗?
陈钟樑:有啊。《华商报》曾报导,有一篇仅107个字的作文,小作者是浙江省诸暨市三年级小学生郦思哲,题为“妈妈回来了”。这篇作文在海内外五万多篇作文中脱颖而出,荣获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请允许我朗读一遍吧: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评委王国军老师把这篇文章给11岁的小女儿看,问她:“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小女孩说:“写得很‘真’。”又问:“你会这样写吗?”答道:“不会。因为这样写,可能得不到好分数。”
姚要武:这段对话太精彩了!小女孩的一个“真”字,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我的孩子在读小学,他拿到一个题目“我心中的一件乐事”,首先想的是我心中有哪些值得写的乐事,而不是开头怎么写、可以用哪些华丽的辞藻描绘….
陈钟樑:的确这样。近几年,连小学教育也出现一些浮躁现象,小学生的作文也开始大而又大,空而又空,丢却了与生俱来的童真和童趣。希望通过《妈妈回来了》这篇短文荣获大奖的事例,能够起到“归真”的震撼作用。
姚要武:其实小学语文教师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勤勤恳恳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能比较缺乏的是理性的思考。支撑您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陈钟樑:谈不上什么高深的、系统的理论。我只是深深记住了教育家的三句名言。
第一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小学作文教学也如此,首先应当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一个认识了千把字的孩子,急于表达的是他的天性、他的生活。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读了《妈妈回来了》这篇短文后,激动地说:“它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宝贵。”
记得20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不少小学都参加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这一课题研究。那年,我出席了在哈尔滨召开的研讨会。会上,不少代表指出,“注音识字”可以说是汉字识字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规律;“提前阅读”绝对有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只是“提前写作”值得商榷。到底放在哪个年级,放到这个年级的上学期还是下学期,不必刻意规定。要适应该地该校学生发展,顺其自然。小学作文教学特别要关注孩子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姚要武:孩子生活的表达,是由一个个词到一句句话。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生活与语言积累,才能形成一篇相对独立的短文。成年人,做教师的,做父母的,不能着急,更不必攀比,需要耐心等待。
陈钟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嘛!
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一——洛克
姚要武:我孩子的语文老师有时布置孩子们“写话”。记得植树节时,我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说到植树,我想大家一定想起孙中山先生了吧。我上大班的时候,我妈妈带我去种树,我和妈妈植了一棵樟树。我想它已经长成大树了吧。”后来,他们春游了,还植了树,又“写”了这样一段“话”:“星期五我很兴奋,因为我们一年级去春游啦。我很喜欢其中的植树。我植了四棵小树,可是泥太硬了。于是我打了满满一杯水,把硬泥弄成软泥。我想这就没事了。”孩子真是可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觉得挺好玩的。
陈钟棵:“觉得挺好玩的”非常重要。我记住的第二句话是洛克说的:“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小学作文教学也应当如此,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需要的是激励与扶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而不是甄别,区分出好坏、高低,要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是最棒的。模仿,使孩子的天性。小学作文教学,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例文教学。要提供给学生在这个年龄段上可以从选材或写法上模仿、开发的佳作。我觉得我国的小学生写的作文内容比较单调,很少能从文中透视出他们的淘气、顽皮、捣蛋,包括像诗人普希金所说的同学之间的一次争吵,甚至不带坏意的恶作剧等,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还有我国港、澳、台小学生的作文选中,倒可以找到不少。“变成一种游戏似的”,不仅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境界。
姚要武:我建议像美国的《心灵鸡汤》、日本的《窗边的小豆豆》,还有轰动全球的《哈利·波特》,可以列入小学教师必读的书籍。
陈钟樑: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下面向你介绍一位美国小学教师的杰作。一个周末的下午,他让全班学生在两张纸上列出班上其他同学的名字,把他们的优点一一写下来。这个特殊作业足足占用了一节课。周一上午,老师把写有每人优点的纸条发给了学生。看得出,孩子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接着,他们把这件事写成了一篇短文:“原来有人这么喜欢我!”
多少年以后,一位名叫马克的同学,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了。他父母在上衣的口袋里取出一个皮夹,里面有一张非常陈旧、折叠过无数次的两张纸,一张上面写着马克的优点,另一张是马克当年的作文。显然,这是马克心爱的珍藏,他伴随马克走过了一生!
姚要武:听了您这个案例的介绍,我心中十分激动。我真正懂得了教育家洛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设计的技巧,在于创造出“游戏似的”形式,而目的是为了纯洁孩子的心灵。这其间渗透了智慧。
陈钟樑:说得太精辟了。
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加恰当。
陈钟樑:我记住的第三句话,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威特说的:“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更加恰当。”我想,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失去什么呢?童真、童趣、童爱。威特这句话,一针见血,击中时弊。
可能成年人都有一颗急迫的心,总希望下一代早点儿懂事,快点成长,可惜早熟的苹果不甜。农耕社会,人们采取的是人工的“揠苗助长”方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了,人心也浮躁了,使用的是“催长激素”。如今的孩子几乎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小小年纪,就开始在作文中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
姚要武:是的,您所说的现象的确存在,也令人担忧。谢谢陈老师的提醒。
陈钟樑:虽然我们当教师的,或者当家长的也都由儿童、少年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是,一旦长大便往往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儿童,一个少年,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天性,有过的天地。总希望自己面对的孩子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地去思考问题,去谈论人生。教育家反复阐述过一句名言:“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大多数孩子不会玩,也不敢玩。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很好玩。”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说:“作文很好玩。”
学者王富仁对今日儿童过分早熟,十分忧虑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很晚,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
小学习作教学一定要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成长,教师本身必须有一颗童心。
姚要武:记得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结尾中写道:“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象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学着永远做一个小孩子。
陈钟樑:对,教育家早就谈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