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的一篇演讲稿,选录时作了大量删节,但文本仍较长,为方便下载阅读,特于文末添加了一个附件。
(一)
今天我讲的题目叫《“人”是怎么不见的?》。这个题目是我突然想到的。
有一天,我在升旗仪式时,站在台前。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听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我突然想,我们的孩子们,是不是已经站起来了?是不是还在做奴隶?我们的教师,是不是站起来了?是不是还在跪着教书?我们是不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校长说不要“以人为本”,没有哪一个教师说不要“以人为本”,也没有一个家长说,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人,但是,在实际又是如何呢?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教师郝旭东倒在血泊中了。杀他的是一名16岁的高一男生,他为什么要动刀?
然而。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为了读书,儿子杀母亲,母亲打死儿子的事屡屡发生,因为反感读书,未成年的孩子自杀的事更是数不胜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全部归咎于教育,然而教育的缺失肯定是原因之一。我只想追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由生长,是让人性升华,是要让人快乐,而我们的教育却给人带来痛苦,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二)
有五根绳索捆绑着我们的孩子。
(1)第一条绳索是“功利主义驱动”
第一条绳索首先是教育目标出了问题,教育成了功利主义的工具。一切由功利主义在驱动。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的爱,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巴金曾对文学下过定义,他说,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不妨套用巴老的话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
而功利主义最大的危害,正是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在技能上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
教育不能搞功利主义这个道理,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哲人,都说得很清楚。
一位学者说:大自然造人的时候,只造了人的一半,另一半是靠教育。人的本能中有着一种求知的需求,由教育来完成。教育是为了人更完善。
孔夫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修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他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人是首要的,有余力才去学文。
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其次成为艺术家,最后才成为钢琴家。”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这里并不是说不要专业知识,而是说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1972年就对教育所作的定义是“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个人说得特别好。这个人并不是以教育家著称的。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位育之道》,文章引了《中庸》里的几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的意思是: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那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所谓“安其所,遂其生”。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法国教育家卢梭二百五十年前,就明确的说:大自然希望孩子在以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爱弥儿》)
以上这些论述,一个共同点,都是强调,在人的教育上,必需要符合 “天道”,让它符合天性地成长。为此,要有一颗平常心。
鲁迅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对教育的目的也作了比较明确和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要“用全副精力,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的话,讲得很明确,但大家注意到没有,他的话与前面几位有点不同,当时救亡是中国的第一目标,所以他强调了“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这一点,加进了竞争的成分,加进了考虑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因素。这是不该指责的。
但是,四九年以后,我们的国家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功利主义的道路。
首先是国家功利主义的路线。是政治挂帅,强调的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它的着眼点,不是在培养人,而在能不能够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一种服务于政治的劳动工具——劳动者”;不是在关心人的成长,而实际上是在压制人的和谐发展,健康成长。要求做一颗革命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后来,政治挂帅不行了,又来了分数挂帅,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成了分数的奴隶,进了高校后又成了“考证书”的奴隶。
总之,对国家来说,是要做革命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就是不考虑怎么成“人”,不考虑人的完善。不考虑人的成长规律。不考虑求真求善求美。把“人”丢了,“人”不见了。
功利主义是自上而下的。教师服从校长,校长服从教育局长,教育局长服从他的顶头上司,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政治的、经济的、名誉、地位有关。
就这样,在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下,我们的孩子每天每天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从小就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为分数而起早贪黑,奋斗不止,每天每天仍然有多少孩子厌学逃学,用各种形式,甚至极端手段来进行反抗。
(2)、第二条绳索是“专制主义坐镇”
这个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功利主义,是通过应试教育来实现的。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如今的应试教育的出考卷和批考卷是怎么回事?
诸位都是应试教育的过来人,是应试教育下的胜利者,深受其苦,也深得其“益”。不过也许你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来的。我想一半是靠聪明和拼命,一半是靠运气。我说这话,各位不要生气,我是有根据的。
我参加过高考命题,也担任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我们中心组的五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二人错了,三人对了,三人错了,二人对了,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怎么样,全错了。你想想,如果说连我们的答案都不对?那么,怎么要求学生呢?
举个例子:上海卷某年出了这样一道题: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春 朱弁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赭衣。
结就客愁云片断,换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现,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问:这首诗通过什么和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写出了春天的什么?
标准答案竟是:通过“花初现”和“絮未飞”写出了春天的“短暂”。
试问:花刚刚开,柳絮还未飞,你怎么就知道春天的短暂?好比,孩子刚刚出生,你怎么知道他是短命的?
其实这首诗,并非写春天的短暂,而是在写作者思乡。春天刚到就回去了,我被捕十六年还没回家!所以后面写道: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这是羡春,是思乡!不是在写春天之短暂!可是标准答案就是如此,它是霸王条款,无理可说。
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专制主义的长期压制下,我们的同学们确实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那无休止的题海中,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被剥夺,生活乐趣被剥夺,独立的人格没有了,不会思想了,只会人云亦云。
所以,最可怕的是,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完全失去了同情心,失去宽容精神。
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写的碑文中说:“先生的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人不同于动物是有思想,思想没有了,也不成其为人了。
所以我们说,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专制主义,最终是要毒化奴化青年一代。
其实早在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育论》里就指出过:当时的一些学校成了青少年智力的屠宰场。每一个青少年恨不得从教室里即刻逃跑。他们在教室里度过了令人沮丧的岁月却所获不多。请听听先哲的警告,这难道不是在说我们吗?
(3)、第三条绳索是 “训练主义猖獗”
何为“训练主义”?即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制定出一整套周密的训练体系。学校成了车间中的流水线,每一位不同学科的教师几乎在干同一件事——锻铸、雕凿符合“标准”的零件。美其名曰:灵魂工程师。刚才我们讲了“人”怎么不见了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本上不是为培养人而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既然你是为了制造螺丝钉,是为了让他们听话,把你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那么一切所谓的学习,都将是被动的。既然要想做一颗螺丝钉,就必须接受灵魂工程师的塑造。如果你要做一颗大的螺丝钉,一颗重要的螺丝钉,那还要通过考核,更要接受训练。就更要孩子们学会迎合,学会揣摩。
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要听话,要根据的统一标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更不能有独立的思想,叛逆的思想;只要能够按照上面的规定动作做就行了。于是,就要接受训练,训练主义自然也应运而生。确实,现代社会分工细密,专业繁多,但不应成为机械训练的理由。教育的本质仍是“人”,要培养具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训练主义的本质是要速成。就像流水线那样,可是,人的精神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以语文为例,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韩愈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而如今,却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人的成长最基本的规律。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急于灌输各种思想,《学记》中提到教学不能“凌节而施,躐等而上”,而今天为造机器、工具、螺丝钉就必须来个“教育大跃进”。
复旦大学曦园有一个亭子,朱东润先生写了四个篆字“书声琅琅”。朱老教导同学们要学会读书。现在的学生上学不在读书,要么在听老师同学分析,要么就在做习题,而且语文课一周只有四五节,总共只有两个半小时。我再也没听从学校里传出那么动听的琅琅书声。读书人不读书,成了习题人!
天天在做练习,做不完的练习,小孩做了十点半,中学生做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
连作文也是搞训练。
上海作文题06年《我想握着你的手》、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08年《他们》。这些题目都可以用一个模式来套,都可以写关心弱势群体。06年写:我想握住民工的手;07年写,必须跨过与民工差距这道坎;08年写,他们是一群民工的子弟。而事实上,写这样文章的人,也确实得了高分。还在报上宣传。这样的题目只要事先准备几篇,还有什么不能应付的?还需要读书干什么?
对于应试作文的套路,不但上海卷如此,全国卷和其他省市也如此:
江苏的王栋生老师收集了用同样一句话作开头的套文:那句话是“屈原向我们走来”:
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
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的关系”,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种凤头……当他举身跳入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
2006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怀想天空”,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2008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
这样的作文题,怎么能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怎么能促进同学们刻苦读书,完全可以投机取巧的。
训练主义,害了多少人。我们的教育创造了一个像在马戏团里训练动物野兽的那样一个环境,通过统一的高考标准,通过这样的教育,把每个人的训练成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没有独立人格的工具。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还谈什么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在这种违背人成长规律的教育下。当然,我们的“人”就这样不见了。杜威说:教学犹如买卖,只有教师积极地卖,没有学生主动的买,买卖没做成,也不会有真正的教学与教育。
(4)第四条绳索“科学主义横行”
在教育界,几乎年年有新的举措新的理论,而且往往很多打着科学的旗号来折腾。一会儿一期课改,一会儿二期课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来三期课改了。而每一次所谓课改,又会提出一批口号,出现一批“专家”。
十八世纪有位法国哲学家叫拉·梅特里写过一本小册子《人是机器》,他在里面说:“事实上,所有别的注释家们直到现在只是把真理愈搞愈糊涂而已。”“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
以我之见,这二十多年来几乎所有专家们的理论其实也并没有为教育理论增加什么新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反而把问题越搞越糊涂,离真理更远。什么成功教育,什么尝试教育,什么优化教育,什么红色教育、绿色教育,什么什么教育。教育论文铺天盖地,而且都把它说成是符合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有多少篇是有用的!他们不过在制造一批一批文化垃圾、教育垃圾罢了。朝令夕改,美其名曰与时俱进。老教育家吕型伟说,这叫教育的“多动症”。
在我看来,与其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是启迪人的灵性的工作。那些一刀切的所谓科学理念,往往坏了教育。我们还是归真返璞的好。
下面我想特别提出来讲几个当今基础教育界流行的“科学”的观点。结合语文学习特点来剖析一下。
1、关于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问题
有人说,教育“要授之于渔,不要授之于鱼”。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重要的是要学到抓鱼的方法,方法会了,以后自己抓鱼吃。但是我要问,抓鱼的方法怎么学到,是老师可以凭空传授的灵丹妙药吗?比如,如何读书有很多方法,每位有成就的人都是好读书,会读书的人,但你问他读书方法,他能讲得出吗?他能传授给你吗?好比:打网球,你不去打,教练仅仅教你打的技巧,你学得会吗?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积学以储室,酌理以富才”。你自己不去读书,你怎么学会读书。其实,大多数老师自己也不见得都有“打渔”的本领和方法,他不过在教学生:“做习题”的技巧而已。
2、关于减负问题
现在媒体上把“减负”叫得整天响。教育部门有规定,谁增加学生的负担,就一票否决制,不能评级。教育是复杂的事, 业,最忌笼统地提口号,搞一刀切。
对减负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关键在于是否让他们学得有收获,学有兴趣,有收获有兴趣自然就觉得轻松愉快。像现在那样,为了考卷上的几分之差,不断地反复地进行低层次的操练,必然会感到烦躁,感到压力大。
而且对“减负”不能笼统地看,不是说所有的“负担”都要减,人总是要有负担的。读书是苦中找乐的过程。该有的负担不能减少!而不该有的无效的负担则不但要减少,而且要取消。例如大量的教辅、无穷无尽的习题等等。
3、关于死记硬背问题。
看你记什么,背什么。打人文底子,是饶不过要背要记。死记硬背是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的。设想一下,一个能背出一千首诗歌,两百篇古文,读过几十部小说的人,语文素质会不高?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死去活来。先死后活。犹太人叫:生吞之功。现在是打着反对“死记硬背”旗帜,搞支离破碎、碎尸万段,没完没了地分析。
为了提高人文素养,学生一定要积累背诵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文。积累是会有负担的,但这个负担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我教学四十年,深知拼命做习题与提高语文水平无关;而大量的阅读、背诵,大量地积累,语文水平便自然提高了。韩愈云:“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表面上是增加负担,其实恰恰是提高语文水平地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关键是要讲效率,凡有效率的做法才是可取的。
4、关于传承与创新问题。
对中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接受性教育。过分强调创新,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连小学生也在侈谈创新,搞什么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那是拔苗助长。
十九、二十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德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该站起来,四面瞭望。”在小学中学阶段主要是传承性学习,到大学,才是创造性学习。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他强调,大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智慧。他告诫人们“凡是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认为不要在中小学过分提倡创新,并不是说,不要保护孩子们的灵性。恰恰相反,科学主义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扼杀孩子们的灵性。
科学化管理代替了人性化的管理。听课、评课,无穷无尽的指标。就是不见人!
……
科学主义横行的结果是,把自己所信奉的一套,都冠以科学的美名,他们把人的力量无限放大,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按天意办事,毫无敬畏感,他们像王安石那样,鼓吹“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教育,应该启迪孩子们有敬畏感,要敬畏自然,敬畏规律。科学主义却说“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无所畏惧的!”正如毛泽东说的:我是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在教育问题上,我以为还是具体一点,多研究具体的问题,少讲一点空洞的理论,少讲一点伪科学也就是少讲点科学主义。
(5)、第五条绳索“技术主义助阵”
提倡科学主义的结果必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技术化,规范化,变成可批量操作的行为,凡事一刀切。什么都是量化。
上课有模式程式:复习旧课几分钟,讲解几分钟,提问几次,用多媒体要占多少比例。老师批改作业几次,上面是不是见红,红的有多少?
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字数多少。是哪一级刊物发表的,是不是有书号。只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只要是有书号的,哪怕文章再烂。也能评上。(更不说评判的人是不是有资格来评判。)
还有,在行为规范要量化,黑板不干净扣几分,早操时讲话扣几分,并且要按时检查。弄的学校像警察局,教师、学生像小偷,像犯人。
科学主义与技术主义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一是形而上学的理论指导,一是形而下的机械操练,目的是一个,试图找到“举一反三”的好办法,将教学纳入“科学的轨道”“专制主义”的陷阱。
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也许能用于搞课题,写论文,但决不适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学要符合规律,力求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可以交流,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更需要艺术。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需要教师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总之,课堂里情况千变万化,课堂里学生各式各样,所讲授的内容每天不同,怎么可以用僵化的技术主义去画地为牢呢?
法国有位哲学家说:“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我要说:你可以大致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和计划,但明天你课堂的学生会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类问题。而这些问题你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全部预计到的?你怎么能科学有效?你只能依靠教学中的智慧与艺术,依靠你教师的学识,来处理这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花更大的力气。
就这样,明明是很有才华的学生,一个个成了俯首贴耳,灰头土脸的样子。在这五条绳索的捆绑下,朝气蓬勃的少年郎成了猥猥琐琐、谨小慎微的、唯答案是从的学习的奴隶,成了习题的奴隶,成了老师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教辅书的奴隶,甚至成了出版商的奴隶。
总之,这五条绳索捆绑住我们的学生:
功利主义:浮躁浅薄,急功近利。
专制主义:扼杀个性,奴化教育。
训练主义:制造工具,剥夺灵性。
科学主义:貌似科学,堂皇迫害。
技术主义:专讲技巧,反复操练。
就这样,独立的人格不见了,独立的思想不见了,自由的精神不见了。“人”不见了。更为可怕的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养成一种双重人格:他们知道“该”说什么和“该”做什么;例如,当教师们、校长们大呼“素质教育”的时候,他们知道实际上校长们要的是分数;当学校教育他们为人要忠诚讲诚信时,他们知道为人须乖巧,要找关系。……
(三)
然而是谁来具体操作这五条绳索,也就是说,是谁来拉动这五根绳索的?是教师?
教育本质上是教师的活动,没有教授就没有大学,没有教师就没有中小学,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实践人,学校里,校长出国一周一月,一年半载,学校教学工作照样运行,但缺了教师,一天也不行!
作为知识分子,教师是应该是有独立精神的人。然而,现在教师的的现状如何?普遍的情况是失去了独立性,缺少教学的理想和应有的责任感。成了应试教育的忠实执行者,“传声筒”,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成了帮凶。
然而,如上所说教师并不是不知道要培养“人”,也不是不知道教育要“以人为本”,但是说起来也万分无奈,那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头上,上面有教育局、有校长,有年级组长盯着,边上有家长盯着,前面有高考指挥棒,下面有一心在高考中夺得好成绩的学生。升学率不高,校长要找到你,家长要找到你,学生要找到你,你自己心里也不安,你的一举一动不得不受牵制。你只好加班加点以应付高考为首要任务。否则,你一个小小的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再说,你的评职称,与你的工作成绩息息相关,你的成绩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你何必与这巨大的力量对着干呢?即使装装样子也好。
而且,说实在话,好多校长教师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生活,对此已经驾轻就熟,见怪不怪。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一个对对答案的机器。他已经没有高屋建瓴的能力。他本身已是整个机器的一部分,还自以为是“名校长”“名师”。我敢说,如果不搞应试教育,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充分的自由的生长,这些教师是不是还能胜任,是不是还能站稳课堂,是大有可疑的。
教师的修养,至少包括“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而今天的许多教师,包括中青年教师,甚至老教师,往往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早就有五条绳索,现在不过是愈演愈烈罢了。)如今,他们要培养和他们一样的学生了!他们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问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梅兰竹菊,皆茫然不解,兴趣几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的教师的现状!
不过,我们也不能苛责他们(其中包括我本人),他们就学于应试教育,从教于应试教育,绩效考核,战战兢兢,起早摸黑,受苦受累,岂是心愿?
加以,教师经济条件不好,要买房,要买车,不得已挣外快,搞家教,明知家教大半骗人,反正有需求,我也有付出,总比当官的贪污盗窃要好,于是心安理得。
然而,真的就完全无能为力了吗?是的,是很难,因为这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它的背后是“体制”。但既然身而为教师,总不能眼看我们的孩子在这水深火热中受煎熬!我们每个教师,总要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去”。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痛苦,而且,事实上,也不是完全不能作为的。
我有两句话:
第一句: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胜,以应试教育对应试,则应试败。
第二句:大环境不好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毕竟教室门一关,你是起主导作用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是你。我曾听有些大学老师对研究生说,选学校不是主要的,选导师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大学如此,中小学,也是这样。
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学得热火朝天,有兴趣,站得高,那么,应付高考,即使不比别人高多少,也决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教改教改,教改的关键还在教师,没有教师,不但没有教改,也没有教育。所以我总觉得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而起作用的关键是六个字:亲其师,信其道。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毕竟有很多教师已经在在应试教育中挣扎,希望对现状有所改变。而且,已经有很多教师作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比如,我最佩服的一位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老师就是。
结束语:
中国教育的痼疾,非一日之寒,也非一处之病。
有人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在当今的体制上,我不这么看,体制固然有问题,但不是唯一的,教育走到今天,有历史原因,有社会原因,社会有责任,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光是批判是没用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它存在土壤。
当今老百姓人这么多,还这么穷。僧多粥少,资源有限,生活资源,工作资源都有限,还要为饭碗操心,为工作奔波。人多而穷,只能争,只能抢。怎么抢?定出一个游戏规则,就叫应试教育。要争,必然没有平常心,在饭碗还不牢的时候,要人自由自在地成长,要有平常心,不现实。连基本物质条件都不能满足,而要人们去追求精神享受,侈谈提高人的素质更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学生提出的一句非常令人感动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今不妨借用之,我们只能要求自己,有一点理想,有一点责任感,有一点担当精神,从我做起,在这个小环境中作一些改变:振兴教育,从教师做起。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已经有许多教师,正在发愤努力,刻苦学习,为了中国的教育,大胆探索,奋然前行。
黄玉峰演讲稿精编.doc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