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文精神是如何体现,如何获得的。其实,什么是人文精神真是一个难题,很难说得清楚。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不一样,在古代,可能儒家的那一套就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在今天理解就不一样。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世界有一样至高无上的东西,那就是“道”,“道”坏了,天下就大乱了,黄宗羲、顾炎武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现代社会当然没有了这个“道”,但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大约永远不会消失的。尤其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结构里,由于国情不同,各个国家的人文精神都有所不同,需要我们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的专家来结合实际状况努力探索,我觉得所谓理论创新正是体现着这种精神。
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走到WTO门槛上了。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须进入西方的模式,也必须把技术精神和科学精神绝对化,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人文教育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巨大危机,人文社会科学也面临着萎缩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下讨论人文学科教育,最重要,也是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坚持民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恕我直言,我们从事人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因此,我的看法是,越是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地位就越是重要,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有灌输式的压抑人性的人文教育也不行。那种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知识教育与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教育不是平等的,而是人文教育要高于知识教育,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对象是人”的主要意义。如果问我,理想中的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我毫不犹豫会说,在中学和大学里,人文学科的教育都应该摆在首位,贯穿到一切学科(当然是包括理工科课程)的教育中去,应当在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的美学的教育基础上,再来学习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应用性的知识。当然,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培养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是很难教条地理解,人文教育也未必就一定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但反过来理解,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更加丧失了人文精神获得的条件,这是一个通过实际的操练慢慢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如果少了人文教育作根本,不仅是教育的不健全,也是民族的不健全。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人文教育的位置,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主义。讲教育就一定要讲理想,搞教育的不讲理想,还有哪个行业来讲理想?也许,今天我们讲的教育理想有点脱离现实的实际状况,但是今天做不到的理想,不能证明明天也做不到。人文精神就是要促使人们永远不满现状,永远地提出问题,不断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当然也在其中。但不能因为我们今天穷,还在发展中,处于这样一种处境,就只能认可现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国国情本身在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个高瞻远瞩的人,要看到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中国国情是什么。今天我们教育的十几岁的孩子,将在十几年以后的社会上发挥作用,如果我们现在不负起这个责任,十几年以后就要出问题。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没有理想就连人格也谈不上,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我们今天讨论作为教育灵魂的人文精神,就是为我们提供思考未来的思路与眼光的,所有学科中唯教育最与未来联系在一起,与理想联系在一起。
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读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如何读书,是任何一个学生进入人文学科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着手,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开阔思路扩大眼界,倡导真正的爱读书和会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读书仅仅是手段,通过关于读书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艺术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台阶;艺术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最感性也最有趣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熟悉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类艺术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为了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我们可以较多介绍欣赏艺术的方法,但是,真正培养对艺术的鉴赏力,还是需要大量的艺术实践,如带领学生去赏听音乐、品味绘画、阅读文学、观摩戏剧等等,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文艺创作的活动,只有大量的实践性的课外艺术活动,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人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二台阶;一个人、尤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正是人文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显现。把人生列为人文知识教育内容实际上就是伦理学的教育,它关注的是人如何认识自我、爱的意义、人性上的弱点、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生态问题,等等。人生问题不仅是异常丰富、充满变化的,而且是可以用来回答和解释具体现实生活的。说到底它仍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丰富的、高尚的人,所以与那些死板的教条的所谓道德教育不同,我们的伦理教育一定要充满对人生实际问题的解释与引导,真正的学习方法还是应该把理论结合每个学生的人生实际状况,放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加以讨论。
传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三台阶;也是最抽象最艰涩的理论问题。人文精神离不开传统,这是人所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我们今天如何来认知传统,如何把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建立起当代人的精神家园,是人文精神最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探讨人与传统的关系,也就是对人文精神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发展过程的寻思。这里涉及大量的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也涉及当今的许多问题,需要有比较成熟的文史修养的基础,才能逐步进入这个领域。
由感性到理性,但始终不要脱离你对生活的真实感知;由具体到抽象,但永远不要放弃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由书本到人生,但最后再返回更高层次的书本,在精神传统中寻求自己的“家”。
(陈思和,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