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来自各辖市(区)的分管市(区)长、教育局局长、有关中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以及教研室主任、教研员和教师代表近千人,在龙城大厅召开大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工作。刚才,市教育局韩局长作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常州市第一中学等单位介绍了减负增效的做法,有关单位进行了表态性发言,市教育局还专门出台了推进减负增效的文件。会议开得很好。减负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市教育部门和学校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以后这项要求一直在延续。减负也是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减负不断见诸于各种媒体,成为老百姓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今年五月,常州率先于全省号召减负,有些家长有担心:减负是否会影响孩子高考成绩,有些校长在观望:其他地区和学校是否在减负,自己走在前面是否会吃亏。总体来说是想法各异:学生盼望减负;家长想减又怕减;校长、教师想减又不敢减;教育局局长的态度是什么?刚才,韩局长在报告中作了明确的回答:要将减负进行到底。我的态度是什么?我认为,减负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今天邀请各辖(市)区的分管市(区)长参加会议,就是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总体来说,我的态度是六个字:坚决减,科学减。
一、减负的认识要更加清晰,决不含糊
首先,减负的关键是减。减负就是要减少违背规律的做法,具体来说:一是减拼时间。要减掉学生不必要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能比谁占用师生的时间长。二是减耗体力。要减掉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高负担,光拼体力是低效劳动,甚至是无效劳动。三是减一刀切。什么是一刀切?就是不论学生实际,“吃不饱与吃不了一锅煮”。一刀切,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顾、不研究有多少学生在陪读、陪考、陪学。四是减心态差。心态差就是想到考试就怕,想到学习就厌倦,想到要去学校就焦虑等等。据对全市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长期加重学生负担,通过大运动量求得考试成绩提高,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度降低。
其次,减负的目的是加。减负是为了增效,是为了增加科学成份。一是要增加教师的创新劳动。减负后,课时减少了,教师如果还是沿用原来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减负的同时老师必须做加法,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增加自己的创新劳动和高效劳动。二是要增加学生的科学学习。以往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现在减负后,星期六、星期日不上课,晚上也不上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会不会学,学生想不想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想不想学是动力,会不会学是能力,想学就有动力,会学就能科学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效益。
二、减负的决心要更加坚定,决不动摇
减负的决心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减负是一次转型。减负是从传统的教学、一般的教学,转为科学的教学,因此,减负是教育的一次革命。就像以往的经济工作一样,为了GDP,不管是环保的还是污染的产业统统引进来,这样“有了金山银山,丢了青山绿山”,而现在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山”,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理,教育如何实现转型?即要从高投入到科学投入,从低产出到高产出,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关注教师的品质发展。对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习成绩好,而且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不但能考上大学,而且还要对学习有兴趣,对新知有追求,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有耐挫力,有阳光的心态,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对教师来说,要从专业发展到品质发展。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做教书匠,还要做教育家;不仅是主演还要做导演。教师实现了品质发展,教育就能从一般水平发展到高水平,在规定时间内低投入,高效益。因此,减负不是简单地从八小时变成七小时,七天变成五天,而是一次转型。
第二,减负是一次机遇。减负对每一所学校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四星,还是三星高中,不管是示范初中、实验小学,还是普通学校,大家机会均等,都要求走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去。我们要求所有的学校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一齐齐心快跑,从研究教到研究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结果性评价到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指以学生会不会学习来评价老师的教,而不是只看分数评价教师的教。)
第三,减负是一次考验。现在全省教育系统都在减负,这对江苏所有的城市来说是一次重新洗牌,原来领先的的不一定继续领先,原来落后的不一定继续落后,谁把握好了减负的机遇,就能进步。从这个角度说,减负不能回头,不进则退。一是不作为,不进则退。有的学校严格执行减负规定,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做,一放了之,一减了之,只做减法不做加法,这是不作为,不会进步,不进则退。第二是假作为,假进则退。有些学校是在表面上减负,思想上、行动上没有真正转变。有些学校“应急反应”很快,督导组的同志刚到校门口,学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违规上课的学生、老师解散,使督导组无据可查。千方百计绕着走,躲开红灯继续走,想方设法回到老路上去,这是假作为。减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始终没有真动作,还是千方百计去拼时间、耗体力、一刀切,把沉重的负担加在老师和学生头上,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没有真正认识减负的目的。假作为不会进步,假进则退。三是乱作为,乱进则退。有些学校、有些老师在减负过程中,既想做减法又想做加法,但不知怎么做,思路不清,头绪较乱。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校长能上课、多听课,要走到课堂去,因为减负的阵地在课堂,但这方面还很不平衡。
实施减负,不做不行,假做不行,乱做也不行。全省各城市都在实施减负,如果我们常州不扎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常州教育就要落后,就要倒退。因此,为了常州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了师生的健康成长,减负必须坚定不移,决不动摇。
三、减负的措施要更加扎实,决不懈怠
减负怎么实施?我感到要做到“四个真”:
1、认真研究,形成真思路。各地、各校要领会减负的精神实质,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研究和思考,形成减负增效管用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首先,是要研究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自主发展。意志品质是德育问题,心理健康是德育问题,合作学习也是德育问题。所以,要把德育工作与减负相结合来做。其次,是要研究教师培训。减负的关键是校长、是教师。对于学校,校长是关键;对于课堂,教师是关键。教师要以要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优秀的提优,后进的补差,有条件的要推行导师制。教师培训质量的高低是减负成败的关键,只有把教师培训好了,才能实施好减负。每个地区的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基教处长,每所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到每位老师都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形成各个层面的真思路。
2、广泛发动,形成真合力。目前,减负的瓶颈主要来自家长。减负后,家长不放心,就去请家教,于是才有了有偿家教的社会有需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老师、家长的思想工作。如果经常请家教,学生会有依赖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自然学不好,这是帮倒忙。因此,要引导、指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会自学,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减负工作。
3、深入督导,形成真风气。市政府教育督导团要加强减负工作的督导,形成全市教育减负的真风气。全市各中小学在非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在校要坚决做到“五个不”:一是不整班;二是不上课;三是不考试;四是不强迫;五是不收费。督导团要严格督导,推广典型,表扬先进,同时对违规的,要进行通报批评,严肃处理。
4、长期积累,形成真优势。多年来,常州教育在江苏有名气,老师有士气,现在我们减负更要有志气。我们要通过这一轮减负增效形成新优势,不靠加班加点,不靠一刀切,不靠乱作为,靠转型改革,靠提高教师素质,靠做减法和加法并行,靠教科研,通过长期积累,逐步完善,赢得常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优势。
减负是一个目标,是一个高远的目标;减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能一蹴而就的长期过程;减负是一个起点,是一个刚刚破题的起点;减负是一个舞台,是一个有很多真英雄站起来的大舞台;减负还是一块试金石,是一块比试真假的试金石。让我们携来手来,共同努力,将减负增效进行到底!为给全市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交一份减负增效的满意答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