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2009-06-11
又一年的高考,已经画上圆满句号。两个月后,又一批90后的年轻学子将奔赴大学课堂,问道学术,修习文化。
高校学术圣殿乃藏龙卧虎之地,站在大学三尺讲台上的大师和学者到底是何方“神圣”?每年新生入学时,流传在校园里的关于大师和名教授的小故事,总是为新生们津津乐道。
“大学的文化,正是承载于一些名师们的传说和轶事当中。”记得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先生离任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无独有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今年履新后的一次全校大会上谈及大学精神的传承时,也把目光锁定于大学教授的“小故事”——“叙事者在传播老师故事时,可能会有一些‘歪曲’甚至是‘添油加醋’,但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精神,而这对一所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极其重要。”
大学讲坛并不仅仅是知识的集散地!课堂之外,大学教授们的学问、才情以及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轶事、佳话,都将对一代代学子起到精神引领作用。比起一本本正经刻板的“校史”或者“学校大事记”发挥的传播功效,年轻学子们在传诵老师“传奇故事”的过程中,不仅将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学术文化的尊崇感,其对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将深刻得多。
“令我有点伤感的是,现今大学里有些院系及其名师的故事还能否有人继续传诵?”杨玉良教授这一感叹,或许多少折射着现今大学校园里一些令人忧心的现实状况:一些学生们已经习惯于称老师为“老板”;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逐渐减少,下课后“一拍两散”;名师故事在学校里的“失传”也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