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科建设>>四校交流>>文章内容
“百年前的校园歌声”今又唱响省中
发布时间:2009-12-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薇
2009年12月4日,我校举行“四校交流”教学研讨活动,艺术组杨英老师开设了一节《百年前的校园歌曲》,教学效果反响出众,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杨英老师本着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钻研,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启蒙和开端,杨老师打破常规教学思路,有机的整合了教材资源,将后面的单元的教学内容提前至我国的民歌、民间器乐单元衔接,使《音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按照时代与风格贯穿了下来,使得教学在音乐的脉络上变得更加富有清晰的条理。在音乐鉴赏课中她有意识的加强了学生的演唱能力教学,为我校学生高二的合唱特色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我校百年前的老校歌和新填词的校歌对比欣赏,让音乐穿越百年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听课后的研讨中,与会的老师们不仅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家一致认为音乐课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脱离了实践性,如歌唱等围绕音乐进行的实践活动,那么音乐课很可能就会变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历史课”、“语文课”。杨英老师对百年前的校园歌的课题把握深刻到位,在鉴赏中引发学生的思辩,而后在理解中用歌声去演绎经典,学生课堂吸收反馈效果极好。
大家还针对当前高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现状提出思考。扬州中学教研组长汪仪美提到:今天的学生的思维深度不能再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去评价,如每一首乐曲都用相同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很容易疲劳,如何在多个维度让学生深入解析音乐,围绕教学目标的设定的教学方法的要有新意。前黄孙煜老师提出:如何在音乐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前,如何把握课本的脉络,制定单元框架,课程结构,直至具体的问题的设置。教研员方建新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文化现象?在关注音乐本身的特性时,是否能够运用足够的深度的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最终形成思辨。
好的课程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正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不断积累、反思的成果。在今天和我们同学们“交锋”中,教师如何使得学生的学得自然,做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教学武器”——教学方法来武装自己,而这其中永远少不了是一个关键词——钻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