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上午第一节课,高一(11)班的同学们在热烈讨论着,他们正在对手中的纸杯、塑料杯、饭扫光、水笔、食品包装袋、袋口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发现之旅”。原来这是今年“四校交流”暨校庆公开课中,由江军老师开设的通技学科《发现问题》公开课的课堂一景。
这节课一开始江军老师就以海尔在“家电下乡”中如何创新的案例创设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将要学习的课题上来。随即“开启发现之旅”的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选定发现任务,小组合作,结合所提供的材料,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热烈地讨论和积极的思考,很快将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学案上,交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是在平时使用这些生活用品时不注意而又的确存在的小问题,老师则在黑板上迅速记录着同学们发现的问题。接下来,同学们由这些发现的问题,师生互动问答,很自然地归纳出“发现问题”的来源、途径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动态生成了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后,通过“线龟缠线器”、“电话的发明”、“橡胶雨衣的发明”、“6+2>4+4”等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出观察日常生活的“无心插柳”和“有心栽花”两种类型,紧接着又进行“继续发现之旅”学生活动。该活动先由学生个体尝试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再与同桌交流讨论,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2个问题在班内交流,并指出该问题的来源、途径与方法。随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一个个问题发现出来,很好地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灵活运用,也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随后的研讨活动中,江军老师介绍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1.整节课是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构建和能力拓展,并通过“小循环,多反馈”的模式及时思考、分析、提炼、评价。
2.教学的环节由“案例导入→活动探究→知识构建→灵活运用”构成。
(1)教学引入选择经典案例——海尔在“家电下乡”中如何创新的案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2)以学生活动探究为载体,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的过程,将发现问题的意识、来源及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启发现之旅”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使学生集中某一点来发现问题,“继续发现之旅”采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的模式,是对构建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品质得到提升。
(3)课堂知识动态生成。结合学生发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正确引导,对这些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从而提出有设计价值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结合“会开罐头盖的兔子、带日期袋口夹、线龟缠线器”三个案例使学生形成对问题价值的敏感性。
(4)在灵活运用方面,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继续发现之旅”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加深对“发现问题”的认识,提高“发现问题”的信心。
3.通过向学生发放问题记录表对学生课堂学习和活动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随时记录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4.对课本处理的策略
(1)舍去了学生所知的“新式纺纱车”、“伽利略和温度计”等案例。
(2)着重于“观察日常生活”的发现问题方法的案例补充。
(3)避免了课本中体现较多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案例。
在评课过程中,四校的通技老师都对这节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扬州中学倪老师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很精彩,很细心,所选案例丰富而鲜活,课堂提问有20多次,并且层层递进,体现了很高的课程设计能力,板书也很好,但如果课堂总结阶段再完善些,那将是非常完美的一节课。南师附中孔老师认为,通技课能上成这样是相当不错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想要,因为课本的内容对于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是完全能看懂得,而这节课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本节课上很大的亮点还有就是案例生活化,层次分明,另外学生的互动很好,能力很强。我校虞老师认为,这节课的设计中将四个活动任务分别由四组学生同时进行,很好地解决了课时紧而内容多的矛盾,这在当前通技课时不多的情况下很有意义,另外让学生通过实物发现问题,既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