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变成研究
——记叶敏老师“四校交流”历史课的展示与研讨
为了展示在我校办学思想的指引下,高中课程改革以来所形成的教学特色。12月4日,来自省内的近三十名高中历史教师相聚我校,参加了由我校组织的2009江苏省四所中学(南师附中、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和常州中学)交流研讨活动。这次有关历史学科的教研活动,首先是观摩了叶敏老师在我校高一(11)班所展示的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接下来进行了以“历史探究活动课的价值何在”为主题的研讨。
叶老师所上的这堂历史观摩课主要是通过召开题为:“‘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读”的阅读讨论报告会来进行的。人类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过去、现在和未来同处于这条不间断的长河中,可以说欧洲的政治形态也毫不例外地既是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又充满了对传统的改造与批判。“那么,那么欧洲是在怎样的传统下又为什么可以率先进入近代呢?”叶老师就是以此为题开启同学们对“黑暗”的西欧中世纪的自由探索。上课后,叶老师首先回顾了这次历史探究课同学们的前期准备情况,再次强调了这次活动课的主要目标,然后就进入了展示成果与交流探究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当中,各学习小组利用多媒体先后展示了他们所搜集的材料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组同学从中世纪西欧政治的视角找到“封臣”、“世袭化”、“多层次”、“封建主们之间的关系”四个关键词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详细地说明了“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原则对中世纪西欧政治的影响。第二组同学是从经济角度入手来探究西欧中世纪社会特点的,主要说明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方式导致西欧庄园制经济盛行”对西欧政治形态的极大影响。第三组同学从中西方政治制度成因进行了比较探析,涉及的因素有地理、经济、军事、文化。这时叶老师为了能使探究更深入地进行,请同学们对课题要进行一个延伸性的思考,问同学们西欧中世纪真的那么黑暗吗,究竟如何理解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第四组同学又从“基督教会势力膨胀”的角度进行了自己的阐述。第五组同学主要从西方中世纪“大学教育”等层面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不论同学们的论点如何,他们详实的资料所体现出来的证据意识和各具特色的文字风格,还是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与争鸣。通过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在叶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西欧重要封建国家的基本发展线索,特别是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特点,为理解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何从封建制度下萌生与发展,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并在参照中国7至17世纪(约唐朝至清朝早期)的政治历史过程中,分析出了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分裂的原因。综观整个课堂,叶老师所指导的探究性学习完全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同学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叶老师课后的研讨活动是由我校历史组教研组组长汤永成老师组织的,各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之后,叶老师首先对本次研讨课的选题进行了说明。叶老师讲到这课对于人教版必修①第二与第三单元知识的衔接是极为重要的,上周布置任务后,同学们搜集的材料相当丰富。叶老师说她的设计思路主要是:“能否用问题把同学们所搜集到的材料串起来,希望学生能够在思考中得到应有的锤炼,进而把探究学习的方式渗透于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方式当中。”之后,整个研讨活动就围绕“历史探究活动课的价值何在”展开了讨论。市教研员闵晓宏老师对这次探究课评价很高,闵老师说:“叶老师今次的上课方式不同于以往,叶老师通过实现过程目标把整个课堂的流程串了起来,知识补充是一个方面,但更深层次的是本堂课的价值取向。”闵老师认为让学生体验历史研究的方法特别适合省常中资优生能力的培养,也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南师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陶建萍老师认为叶老师能开这一课是有很大魄力的,课前所花精力远远要超出课堂的外显。陶老师充分肯定了叶老师的教学理念,开放的课堂需要叶老师的指导与引领,要跟着学生走,这不是一般老师所能驾驭的,但叶老师的课堂做到了。接下来陶老师从三个方面谈了她对叶老师这节课的欣赏。第一,结构的欣赏,她说叶老师的导入充分地解决了从第二单元到第三单元知识上的过渡,过程中的小组分工与合作使探究更加有效,既展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老师总结时又延伸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与深度;第二,课堂理念的欣赏,她说叶老师的课堂基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第三,课堂气氛的欣赏,她说叶老师的课目标清晰,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堂的及时生成,而这种较好的及时生成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也充分肯定了叶老师开放的课堂,一致认为叶老师这次探究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收集、阅读、分析、比较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建立研究小组锻炼了同学们的分工合作能力,在课堂的实践中锤炼了同学们有效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整个活动气氛热烈、教研氛围浓厚。无论是叶老师的课堂,还是接下来的研讨,这些过程完全是开放的全员参与的对话。课堂上既有激烈的对话,更有活跃的思维。研讨中既有老教师透彻的分析,也有新教师积极大胆的提问。这些都使参与这次活动的老师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历史教育视野,加深对历史教育的理解。另外,这次活动除有利于促进我校历史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之外,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与兄弟学校历史教师之间的彼此了解,增进了友谊,有助于日后各校历史教师的团结协作,共同谱写江苏历史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