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日,南师附中、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常州中学四校交流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语文组的张明老师和程代军老师为参加活动的兄弟学校领导和老师先后开设了两节精彩纷呈的文言文示范课。课后,开课老师和前来观摩的老师进行了热火朝天的评课。
张明老师开设的是“《六国论》之比较”,程代军老师开设的是《管仲列传》。张明老师打通了苏洵、苏轼、苏辙和李桢的四篇《六国论》,对这四篇文章让学生从题材、风格、结构、语言、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并在学生比较的基础上自然生成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之后在收束课堂的时候,又相机给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整个课堂大开大合,又辅以知识分子的经邦济世情怀。程代军老师的课堂由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导引到《管仲列传》的学习,在突破文言障碍的时候,运用的都是学生的真实问题,整个课堂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又拓展了许多精深的史料,让学生来理解作者隐晦的意图。两位老师都对学生的课前语文学习行为进行了充分的关注,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了一个真实完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流程。
两位老师的课堂,频繁的师生互动、深度的学生思维活动、热烈的课堂探究等都契合着我校“促进资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议题,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其耳目一新。会上,张明老师说:“引领资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校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孜孜以求的。但是长期的引领也会让学生一直被牵着走,为了让课堂真正地实现减负增效,提高其思维品质,我设计了四篇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打通了必修、选修、读本教材,这是全新的课型,从未上过,但是想尝试。虽然学生学习文言文一向具有畏难情绪,但是我却按捺不住想把其上活、上深的学科冲动。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方面给其搭建相应的认知的梯子,另一方面又引而不发。从课上下来后,证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基本拿得住的,化解了文言文的阅读障碍。另外在课堂上,学生也展示出他们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选修教材的解读具有研究性,这是课堂的一大亮点。”如果说张明老师的课是“特色教学”,那么程代军老师的课就是“本色教学”。程代军老师在开课后,也谈了他对文言文教学独具匠心的研究:“用问题解决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一直是我在课堂中思考和追求的:问题要来自学生,问题要明晰化,问题的解决要具有选择性。课后,我问了一些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学生说‘满好’,我想是源于他们的意见充分得到了重视。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一般的公开课都会在文言文上深、上活方面下功夫,我想文言文言教学不如‘本色’些,所以我给各位展示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课。在文言现象的处理上,对于‘说不清’的现象,我觉得可以搁置所谓的标准答案,文言文的教学不宜过于精耕细作,‘含混’也许能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解读的思维过程。”
苏州中学的语文教研组长戴老师高度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我很喜欢张老师的课。他是‘老丁新传’,现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量很大,张老师在取舍文本、驾驭教材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大开大合。在选取、设计比较阅读的角度时,很用心。张老师在点评学生的环节,也处理地十分得当,张老师扮演的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的角色,教师的‘牵手’与‘放手’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程老师的课是‘因文解道’,对于文言文的解道,老师可以百花齐放。程老师的课呈现的学生的问题是‘真问题’,不是‘伪问题’,‘伪问题’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另外程老师课堂中问题的生成有的是体现在课堂的现场,有的是体现在课下的预习,体现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南师附中的教研组长倪老师对两位授课老师的课也是赞不绝口:“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是针对资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能迁移到教材之外,都侧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方法的研讨。张老师比较法的运用非常有实效性,程老师比较好地处理了‘文’与‘言’的关系,在迁移的过程给学生夯实了基础,用文来载道。”扬州中学的孙老师已是二次来我校,他说道:“每次来省常中听课,都是收获颇丰。张老师的课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明晰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创造性。另外张老师课的收束具有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程老师的课,拓展地比较深,但是又用巧妙的手段解决了信息量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在师生互动中,随时不忘即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远方客人热烈的评课气氛也激活了常州市教研员周於老师的思维,他也加入了积极研讨中:“平时老师文言文的教学有三个着力点:文字、文学、文化。一般授课老师会根据自身资源和学情,三个方面各有侧重。今天,两位授课老师提供了两种文言文的教学范例。张老师的课是‘观其大略’,程老师的课是‘务求精深’。两位老师的课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特质,都在课上展现出他们对‘促进资优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追求和思考。两位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呈现、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是适切的。张老师的课是把精彩留给学生,老师大量的功夫在课外;程老师的课,讲授的时间虽长,但是‘静水流深’,学生的思维是高度活跃的。”整个评课活动由我校语文教研组长陆建生老师主持,陆老师向与会的老师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理念、我组语文建设的课程方案、课程文化,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方面的提高所用的心力,也恳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四校交流”活动是四所有着共同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发展使命的兄弟学校聚在一起,共话甘苦,共谋发展,因其在学校自主发展道路上的前瞻风格、务实态度和合作精神而具有了一定的辐射力和示范性。而我组更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地耕耘,无论风雨,上下求索的精神却一以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