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科建设>>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治教研组十件大事
发布时间:2011-07-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向永知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治教研组十件大事
 
政治教研组
 
1.“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让课堂绽放思维之花”――政治组“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2月14日上午,政治组马维俊老师的一节“生活与消费”研究课拉开了政治组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的序幕,政治组及其他教研组的10多位老师走进了高二(7)班,分享了这节思维快餐般的小高考复习讲评课。
学业水平考核如何有效地应对?毋庸置疑,这可谓当前高二必修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本节课马维俊老师结合学生“会而不对”――知识再现不准确;“对而不全”――体系构建不清晰;“全而不高”――审题作答不规范的学习现状,以时事为背景,以考点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以训练为抓手,做出的一次大胆的思维训练尝试。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的国内外“新闻联播”,渲染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能级的问题,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品质;再次,通过近几年的真题再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技巧。虽然是一节复习课,但整个教学过程并未走“讲讲、练练”的老路,而是在鲜活、开放、多元的情境中动态地演绎着,思维之花在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中静悄悄地绽放……
在研讨环节,围绕“聚焦思维活动”的主题,马维俊老师首先阐述了自己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即强化基础性,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围绕考点,突破重点,训练思维。并结合教学过程谈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其后,政治组其他老师分别从自己的观察视角,发表了对本节研究课的独特解读;最后教研组长向永知老师以“思考-思辨-思想”为主题作了总结性发言,并表示希望政治组同仁以此为契机,把思维能力作为政治学科的核心能力加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实现“双赢”。
2.组织参加“复旦模联·2011”和“北大模联华南分会·2011”等
2011年1月常州市第一届模联大会(C4――省常中、常州一中、北郊中学和常州二中)后,校模联社团坚持每周五晚上组织模联社团会议等,把北大模联和复旦模联的规则流程、特色创意,以及当前国际政治时事热点融入到我校模联社团的每次活动之中。2011年4月,经过校模联主席团的推荐,成立了“复旦模联•2011”代表队――刘 阳、梁歆佚、李尔乾、卜惠洁、郭超鸣、赵绘昌、朱明渊等8位同学,将于7月17日至22日参加“复旦模联•2011”的国际足联世界杯选拔委员会、Human Rights Counci、European Parliament、内阁联动危机、商业挑战赛、imPRESSive新闻室等委员会。
2011年4月,经过校模联主席团的推荐,成立了“北大模联华南分会•2011”代表队――李震宇、张敏慧、姜正泰、周颖琪、张雨琪、朱雅惠、姜晨铠、田 舟、秦子豪等9位同学,将于7 月28 日至31日参加“北大模联华南分会•2011”的教科文组织、历史理事会、IAEA、UNHRC和IECOSOC等5个委员会,在此预祝他们取得好成绩。
3.协助学生处开展省常中高二辩论赛
自今年4月份以来,政治组协助学生处、语文组在高二年级开展系列辩论赛。从辩论规则的制定、辩题的选择、评委与嘉宾的担任及辩论点评,政治组老师几乎全员出动,积极参与其中。
第一轮,高二同学围绕“兔妈式管理还是虎妈式管理”这个辨题展开了精彩的辩论;第二轮,高二同学围绕“低调做人还是高调做人”这个辨题展开了精彩的辩论;5月27日第三轮,高二同学围绕“文明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法律规范还是道德自觉” 这个辨题展开了精彩的辩论。高二同学经过三轮激烈的辩论,产生了二个特等奖(高二2、高二3班)、二个一等奖(高二1、高二4班),以及最佳选手若干名。
附评委向永知老师点评:从“手心手背”说起――
今天巅峰对决的高二(1)班与高二(3)班都是我教的班级,对我来说就是手心手背,说句心里话,我希望你们能够“双赢”。就这一辩题而言,有四个关键词:文明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道德”也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我们也不能对任何一方说“不”。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底线。正所谓无法无天,作为国家机器,法律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主要有打击和保卫职能,巩固国家政权和管理社会。因此,法律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而与之对应的道德规范,是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德育过程是一个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到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据传,孙中山先生对中山装的设计理念是:前襟的五粒纽扣表示“五权宪法”(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同时领口还有一对封纪扣代表着道德自律。由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法家主张的法治与儒家主张的仁政(德治)应有机结合。“法律”和“道德”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以上是我对辩题的理解,就今天两队同学的表现来看,凸显了两个特点:
第一、理性智慧。正反双方一辩的陈述让我们眼前一亮,你们用史诗般语言,从“季子归来”到常州的“道德讲堂”,从“法的起源”到“法的善恶”,穿越了时空隧道,让辩论赛成为了精神的跑马场,激活了现场的气氛,真是有备而来、来者不善。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巧妙运用了论辩鼻祖苏格拉底“助产术”,不断用自己的问题试图“设套”,在此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正反方的理性、敏锐与智慧。如围绕“新加坡国家建设”、“文明城市与文明国家”关系的设套与解套掀起了一阵阵头脑风暴。
第二、和谐包容。首先体现在正反双方能够把自己的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时事巧妙地嫁接,如约家鑫事件、高晓松事件、毒火腿肠事件等。可以看出,我们省中的同学不是书呆子、读死书,能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次,正反双方不是牙龇毕露、你死我活的“对掐”,而是不时地给对方精彩的应答以会意由衷的掌声,让我感觉到双方辩手对知识、人格的尊重,我想这才是学校搭建“辩论大赛”这一平台的核心价值体现――涵养人!
最后,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够以本次辩论赛为契机,用法制的“规则意识”和道德的“人性温馨”把我们以后每一天的学习生活打扮得更精彩,把我们生活的龙城装扮得更文明、更美丽。
4.开展校本教研,打造高效课堂
本学期政治组围绕“打造高效课堂”这一主题,每位老师都至少开了一节校本研究课,旨在改变学生的课堂生活方式。
附:“记黄荣平老师的市级研究课——高一政治备课组”6月15日星期三上午,风雨挡不住听课教师的热情,二十多位来自各校的政治教师挤坐在高一(13)班的教室里。
黄荣平老师开课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框题,思想理论性强,重难点知识密集,解析难度大,但老师们都被黄老师精彩的课堂设计和演绎所深深吸引住了……时间过得很快,45分钟结束的时候,老师们还沉浸在流畅、严谨、活泼、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课堂氛围之中。
课后与会老师在吴敏主任的带领下进行了认真的听评课研讨,吴主任首先指出怎么把看似平淡的课本内容上出精彩,怎么把内容庞杂似乎难以完成的课时,高效圆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应是我们政治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不懈的追求。随后,大家对本节课“让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得益彰,形成和谐高效精彩课堂”的研究立意的圆满达成表达了非常敬佩之情,不少教师提到黄老师的课很好地实现了“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目标,整个过程“突出知识重点,既有热度又有深度,交待来龙去脉,环节紧凑,条理清晰,如行云流水,经典透彻”,还有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到位,结构清晰,设问有相当的思维量,注重知识迁移;选择材料典型生动有趣时代感强,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奋点”;与会还有不少教师表达了要学习黄老师的课堂所呈现的“理性清晰、言简意赅,设问注重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等等,同时,老师们还对课堂视频材料的选用、教材有关重难点的处理进行了深度交流,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新桥和北郊高中的老师还特别提到我校学生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非常好,显然平时训练有素。高一(13)班同学的优良表现给他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课堂教学和研讨氛围应该就是我们身为教师要追求的一种状态吧,黄老师的课给了听课教师很多有益的启发和引领,这也是我校政治组一直以来积极倡导的“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的一个典型案例。
5.筹划省常中第三届“人文之旅·2011”和“公民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自5月份以来,高二政治备课组(马维俊)与历史组(黄天庆)、语文组(任小庆)等大文科项目组的老师精心规划和动员,积极筹划第三届“人文之旅·2011”,现已经拟定线路:“山东-山西线”――齐晋之行,时间为8月上旬。
第一部分:方案篇――“人文之旅•2011”活动方案(5月10日-7月22日):省常中“大文科项目组”成立;学生预报名工作开始;“人文之旅”活动草案出台;面向师生征集活动建议;“人文之旅”活动方案确定。
第二部分:旅行篇――“山东-山西线”:(山东)泰山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等;(山西)晋祠、五台山、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平遥故城、晋商"日昇昌"旧址、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中国"死海"、鹳雀楼、太行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第三部分:反思篇――总结、交流、分享:每人一本“旅行日记”;每人一篇“总结反思”;8月21日-9月1日,学生拟定“人文之旅”活动反思。
此外,“公民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
6.校义工服务队活动正常开展,并组织了寒假“天爱”之旅
2011年2月11日上午九点,省常中义工服务队的队员们如期来到“天爱儿童康复中心”进行义工活动。两个多小时的劳动,尽管有些疲倦,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写满笑意:累并快乐着!
九点的“天爱”格外的安静,孩子们还在上课。与老师短暂的交流过后,领队吴秋燕便带着大家来到了孩子们平时玩耍的淘气宝进行全面的清理工作。滑梯,秋千,海洋球……有同学亲切的称它为“小型室内游乐园”。于是,一上午的工作就在这里展开了,小小的淘气宝里虽然挤满了同学,却也增添了不少生气。大家擦滑梯,擦扶手,擦球,端水,洗抹布,连小小的卫生死角,也有个子小的女生钻进钻出……清理海洋球无疑是最繁琐的工作,需要把池子里、蹦床下、滑梯底成百上千的彩球清空,洗净,再重新放回。一时间,清理出的海洋球满地都是,同学们便一个一个擦拭。虽然枯燥重复,但过程却从不缺乏热情,就连几个男生也格外认真的擦了一盆又一盆球。看着地上散乱的海洋球越来越少,大家心里都有沉甸甸的满足感。高二(8)班的吴云涛同学感慨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天爱,用我们善良的心去温暖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虽说今天我们只能停留在打扫卫生上,但是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还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大家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世界一定会和谐美好!”
在大家热火朝天劳动的同时,旁边的音乐房里传来了悠扬的钢琴声,路过、伫足,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跳着舞时天真的微笑让人动容,也许他们还小,也许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有些许惶惑,但此时的他们心里开着一朵小小的花,属于自己,也让身边的人欣慰、感动……
这也许就是同学们为什么爱上天爱这个名字,为什么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为什么寒冷的冬季集结天爱:我们相约在此,只为那抹灿烂的微笑。
虽然一上午的时间都在淘气宝里度过,并没有太多的与天爱的小朋友接触,但大家并没有太多的遗憾。高二(1)班的钱梦澜同学说:“期待了很久的活动,也许是从暑假第一次来到这里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理由,只是觉得很亲切,很充实。喜欢属于天爱的阳光,温和,包容,慈爱;喜欢开门的那位爷爷,和善,慈祥;喜欢忙碌的跑上跑下,也许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累并快乐着……”无论是来过两次,还是一次,同学们都乐意再来:我们还会再来,这里有太多值得我们付出的地方。
也许,同学们能贡献的只是微薄绵力,但带着这份坚定,相信省中义工队与天爱的缘分将一路延续。正向领队吴秋燕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人。他们有单纯的目光,却只能传达无助。他们有清晰的背影,却只能显露孤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却无法和他人表达。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却无法和他人分享。他们诚惶诚恐地生存于那个小世界,他们走不出,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个小宇宙,别人进不去。他们总是选择用沉默表示挣扎,因为有自闭在他们的心间扎根。”而省中的同学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7.继续修定《政治学科学习手册》、《政治学科教学指南》、《政治学科课程方案》,并积极准备《政治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终期评估。
(1)2011年2月以来,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备课组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基于三年新课程的实践经验,依据学校的实际,为了更好地在动态教育生态环境中,把握我校高中政治学科一年的教育教学节奏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备课组研讨基础上,结合市教研会议的相关精神要求,继续修定《政治学科教学指南》(高一、二、三年级),并根据各年级段的《政治学科教学指南》实施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2)2011年2月以来,为了丰富学科课程的内涵,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以更好地体现省常中的校本特色,为每一位学生打造一份富有个性的课程,依据学校提出的课程统整的思路,即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统整和开发。为此,《政治学科课程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确立了政治学科课程统整的主要内容,并形成了A类课程、B类课程、C类课程三大课程系列。
(3)新课改背景下,课程在变,教材在变,教学方式在变,高考模式在变,学校办学思路在变,师生交往方式也在变。政治教研组根据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意见和要求,2011年2月开始,对《政治教研组三年主动发展规划》进行了终期总结性反思、纠偏和调整,以确保本规划的方向性和适切性,并为实施下一步规划提供经验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2011年1月开始,依据学校的《学习手册》编写和修订的新要求,并结合政治学科特色,教研组、各备课组对《政治学科学习手册》的编写和修订进行了充分研讨,形成了相对完善和稳定的模板,高一、高二备课组根据《政治学科学习手册》编写模板,在备课组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细致的分工,高一备课组编写了《经济生活》四个单元的学习手册;高二备课组编写了《文化生活》四个单元的学习手册,并且结合每一单元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8.谢晓虹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领市班集体建设
本学期谢晓虹名班主任工作室围绕“感受成长,创造幸福”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班集体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对我市班主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1)工作室于2011年4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研讨会,谢晓虹老师做了两个半小时的主题报告,向大会汇报了我校的德育框架以及工作室两年来的主要活动,得到各地与会代表的肯定,也激发了很多地方德育领导对江苏教育尤其是常州教育的关注。
(2)工作室于2011年5月去苏州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先后参观了西安交大苏州附属中学和苏州蓝缨学校,对苏州教育与工作园区发展相结合有了更多的认知,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水平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3)工作室于2011年7月受邀参加了省心理教育学会举办的第八届"心理-道德教育高层论坛",谢晓虹老师结合工作室对心理-道德教育的认识参与了大会交流,在自身获得很多启示的同时,也提供给与会的心理专家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9.高三政治高考成绩突出
本届高三政治应该说从过程到结果都比较理想,达A率为80.9%、达B率为97.1%。
2011届高三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一路走来,在坚定的、踏实的、投入的、减负增效的道路上打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模、二模达B率100%,在不争不抢甚至向其他学科让出本应属于本学科的时间的情况下,本学科经历了从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的快速上升之路。实现了全市领先(二模全市有较明显优势,高考成绩不清)的学校工作要求。成绩取得的原因背后是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计划、扎实的教学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当然我们高三政治备课组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1、正确分析高考形势和学生实际,精心制定教学计划。 夯实基础,训练规范。研究考纲,注重双基,突出能力,强化知识梳理,做到点、线、面全方位立体式复习。2、加强非智力因素,抓好心理教育,助长学习成绩。3、以课题教研促进教学,将课题研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促进教学高效,实现减负增效。
10.坚持行动研究,教科研成果斐然
(1)研究课。
本学期马维俊老师的一节研究课拉开了政治组“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的序幕,此后,政治组每个成员都完成了一节“研究课”,其中6月15日黄荣平老师承担了一节市级研究课,7月14日向永知老师开设了一节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讲座《高中政治教材解读及应试策略》。在研究课的备课、观评课过程中,坚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设计了各自的观察量表,并选择了不同的观察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了课堂观察研究,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了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2)论文。
陈开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烛光下,蹲在凳子上的高考》分别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1第1、5期;
黄荣平:《生活与哲学趣味教学案例三则》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期刊)2010第8期)、《政治生活教材编写创新值得期待》、《对生活与哲学教材编写的几点质疑》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0第10期和2011第3期)及2010年12月获“全国高效课堂研修案例展示一等奖”。
向永知:2011年2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核心期刊)2011第1-2期《多维透视课堂,预约别样精彩》、2011年3月14日,《生活与哲学专题:历史唯物主义(上)》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三新课程版2011年11期总第3659期、2011年3月28日,《生活与哲学专题:历史唯物主义(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三新课程版2011年13期总第3677期、2011年6月8日,《考前复习:集结知识群 构建知识网》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综合版2011年23期总第3770期。
刘 平:《常州市停车问题研究》获江苏省21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常州市一等奖。
谢晓虹:《一一风荷举――生态体验教育指导下的班级建设》2010年12月获市年会论文一等奖。
马维俊:《唯物辩证法知识体系建构》于2010年11月发表于《考试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热点分析》于2011年5月发表于《考试报》。
(3)课题。
政治组完成了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中学政治课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结题工作和《信息技术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的结题。
本学期政治组2个常州市“减负增效专项课题”《高中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的研究》(陈玫主持,多学科共同研究)、《基于校园数字化平台的政治学科学习评价研究》(刘平主持,政治组共同研究)完成了中期评估;1个校级课题《大文科背景下的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向永知主持,大文科组共同研究)正在申报“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现已通过了省规划办申报)。
                             
                             二〇一一年七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