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科建设>>校庆公开课>>文章内容
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品质——历史组开展《美术的辉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发布时间:2017-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为庆祝学校诞生110周年,加强校际交流,分享不同学校和地区的课堂文化与名师教学风采,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于11月25日开展主题为“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品质”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历史组施亚俊老师与来自江苏省田家炳实验中学的王涛老师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美术的辉煌》一课为内容,在历史学科中心进行了“同题异构”的教学展示,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
作为美术史的课程,如何避免将《美术的辉煌》一课上成美术课,继而上出本该有的历史课风采是两位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施亚俊老师的教学分两部分,一是“历美”,主要是展示和欣赏各个时期不同的画作,借此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二是“美历”,在兼顾画作“美”的同时,重点揭示画作背后隐藏的历史。施老师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指出美术作品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实际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分别展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在借助于互联网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画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每一流派的画作与前一时期的画作相比有哪些异同,展现了怎样的社会背景,借此归纳总结得出各个流派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施老师并没有就最后的“现代主义”流派展开详细阐述,而是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学生课后探究活动。总的来看,施老师的教学课堂实现了“历史与美”、“兴趣与方法”以及“学生与老师”的三个方面的平衡,带动了课堂学习氛围,实现了学生自主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






王涛老师的教学活动同样精彩。王老师以“美的传承”为主线,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以古希腊《胜利的女神》、《维纳斯》雕像为切入,厘清西方美术发展的简单脉络,向学生传递一种讯息,即“美术是在不断地修正中向前发展的”;第二个环节是整合教材,以美术作品串联起美术流派,并结合学案预、复习部分的内容,呈现史料与问题建构的历史背景,以此为梳理历史线索、分析流派的特征,建构整体认知体系;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依据所学去鉴别美术作品所属的艺术流派,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动力;第四个环节是东西文化碰撞,抛出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考自身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整个教学活动完整流畅,语言优美,在美术史教学中彰显出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课后,常州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黄天庆老师以及来自于各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分别就施亚俊老师和王涛老师的授课展开了评课活动。来自连云港的老师认为,美术史的课程非常难上,甚至有的老师自身都无法把握好。而今天的两位老师处理的都非常合理。施亚俊老师从法国大革命的角度谈了“三个平衡”,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既以历史讲美术,又以美术讲历史,体现了双重线索。而王老师的教学采用大量画作,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做到美术故事与历史发展相结合,非常具有感染力。来自徐州的老师认为,两位老师都是青年才俊,施老师对教学设计很有研究,突出了指导思想。板书设计非常优秀,线索与核心知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运用了比较历史学的方法,通过绘画细节的比较,展示出不同流派的艺术特征。而王老师的文学情怀非常突出,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黄天庆教研员对两位老师的教学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对于施老师的教学活动,黄教研员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施老师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典型的省常中教学特色,在此基础上还展示了丰富的个人特色。黄老师用了三个字来概括施老师的教学内容。首先是“精”,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课件制作以及板书三个方面。其次是“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手段、教学设计以及问题涉及三个方面。第三是“活”,主要体现在课堂讲解、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针对王老师的教学活动,黄教研员认为个人特征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具有文学情怀、语言幽默以及教态亲和。整个教学设计符合高中课程标准,讲解全面,教学目标明确。选材方面非常典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线索清晰,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黄教研员指出,施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了二者课堂关键能力强,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增加开放性问题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活动都完整地实现了本次课堂观摩活动的“聚焦关键能力·提升课堂品质”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