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信息技术组吴涛老师开设了一节题为“让软件设计不再神秘——信息的编程加工”的校庆公开课。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预设与动态生成的一次有效尝试。
这节课以学生使用教师亲自编制的小软件“大家来做加减乘除.exe”为引入,借此让学生感受自编软件所带来的乐趣,激起学生独立设计软件的欲望,引出课题。接下来吴涛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邻居家的小朋友学习加法有困难,请你帮他(她)设计一个加法软件,要求能够随机出题、自动评判。”进入了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
在“分析信息和设计方法”的环节,教师通过同学相互讨论,教师诱导思维,再让学生畅谈设计这款软件要考虑的多个要素,在白板上把同学们的设计思路画下来,让学生逐步改进,让课堂内容动态生成。
在“代码编写”的环节,教师采用“边抛问题边解决”的方法。出题按钮的功能是在两个加数的标签中随机出现数字,必须利用随机出题的功能让两个标签分别得到一个值,如何编写?怎么评判两个文本框数值相加与结果文本框数值是否相等?一个个学生会遇到的问题通过预设被教师一个个抛出,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解决方法。
在“调试运行,逐步改进”环节,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在调试运行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案”找到解决方法。这个环节完全是动态生成,吴涛老师凭借扎实的业务水平,很好的掌控了动态生成的课堂。最后教师还提出了一些软件进一步优化的方向,作为学生课后的兴趣延伸。
吴涛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让学生感受程序设计带来的好处,体验软件设计的整个过程和所思即所得的编程理念,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信息技术教学中仅有的程序部分增加一点亮点,也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一次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