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2010年10月22日的校庆公开课活动中,化学组陈卫老师和吴栋老师分别开设了高三复习课《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高二新授课《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陈卫老师课前请同学自主构建电解池的思维导图,基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层次不同,每位同学都绘制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考试说明和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很好地检验思维导图实用性的标准,通过对“结合电解池的思维导图,要求在钥匙上镀上一层铜,作图并说明原理”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对阴阳极的判断、构成电解池的条件、放电顺序、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等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巩固,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思维导图”对高三化学复习的重要意义,提纲挈领、高屋建瓴。所谓学以致用,陈老师带领同学感悟高考真题:07、08年对这部分知识重点考察基础知识;09、10年的试题以工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只有通过对题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从试题的变化可以感受到高考的命题趋势,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陈老师进行了方法总结,整理归纳出电解问题一般思路,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吴栋老师课前也让学生进行了预习,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某一课的预习,而是对整个单元的预习,并构建知识网络图。两位学生展示了完全不同的网络图,同伴进行了评价,从网络图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了内在和前后的联系,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知识点的罗列。吴栋老师通过反应热的能量图象这一暗线,使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以及盖斯定律三个板块的教学更有深度。
陈卫老师和吴栋老师的课堂设计都得到了教研室吴永才老师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他说:“从省常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来看,他们的课是一堂有意义的课,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从周一开始对省中高三化学课堂的调研来看,这种基于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思维导图和网络图形式的课堂教学是化学组的常态课,且在不同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有传承和创新;两位教师也智慧地抓住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任何课都是有待完善的课,是值得反思的,是有待重建的,如: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从而使建构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