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细无声
-----赴英教育培训感想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叶敏
2014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赴英国培训常州骨干教师团,为期三周的教育培训,虽然行程匆匆,只是对英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粗浅的了解认识,但苏曼中心提供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常州团的老师们学习认真,参与意识强烈,给苏曼中心的培训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互相学习,积极沟通,使得整个培训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也从中获益颇多。
通过此次培训活动,总体上感觉英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教育支出占财政比例的20%,且逐年增加。成熟稳定的政治局面、扎实稳健的经济发展、悠久深刻的的历史文化积淀都为其基础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国的基础教育如同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呈现出英国绅士般的特点:优雅、宽大、稳健、有礼;在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少见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保留的是稳健优雅的英国传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渗透教育理念,深化了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与细节处体现了教育的真谛。
细节一:铭记历史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英培训期间感受最深的是整个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初到伦敦,就被美丽的“虞美人花饰”所吸引,各种建筑物上、人们的衣领间处处可见,颇为不解,询问才知道是纪念“一战”,今年正逢一战“100周年”。后来所到之处,处处都有“虞美人”在绽放。在曼联我们偶遇了默哀一分钟活动,曼联工作人员友情提醒我们默哀致敬;在曼大发现了刻在学校墙壁上的牺牲校友名单;在爱丁堡的广场上树立了令人惊叹的纪念木牌,还有幸目睹了一年一次的纪念游行;在博物馆里装扮成一战战士的讲解员为孩子们现场拆卸并介绍一战所用的枪械;甚至在参观的一所中学里也看见了简洁而庄重的纪念角,上面了介绍这所学校参加一战的学生。总的感受,英国纪念一战一百周年的活动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威严,但整个国家纪念历史的氛围隆重而自然,人们对历史的怀念呈现出发自内心的朴实感。据说英国民众每佩戴一朵虞美人,都会自愿为纪念一战捐款一英镑,我想,我从人们脸上所看到的应该不是“被自愿”,那是长期教育渗透的自然表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历史应该有的认知和态度。
细节二:人文情怀 说实话,曼城并不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城市,它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有点破落的工业城市,甚至不那么干净,但几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人文之美。在公交车上,公交司机会主动走下驾驶位,帮助残疾人上车并安顿好残疾车;在曼联球场,有专门为残疾球迷设立的免费观看区;在学校里,政府让每个儿童都能接受主流教育,患有生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一些身体残疾或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学校会安排专人照顾,每个学校都有助教制度,每一个孩子都会获得老师的关注;参观了英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感觉各类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差别不大;无论多么偏僻落后的社区,也总有那么一块供人休闲的漂亮的社区公园。英国十分重视价值教育,明确提出学校要开展合作、自由、快乐、诚实、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和团结等主题的教育。我想,曼城的细节应该是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种种细节体现的恰恰是教育所追求的平等、尊重、包容等人文价值观于社会的一种渗透和反映吧。
细节三:体验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10%靠读、20%靠听、30%靠听与看结合、50%靠看听读结合,讨论学到70%、亲自实践则达到80%。在英国课堂教学的观摩中,我注意到他们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过程,比较少见的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模仿。比如音乐课,学生学习谱曲,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在电脑上进行谱曲知识的初步学习,然后尝试谱出简单的曲子,并在电脑上自己试听,也可以在钢琴上试音;在一节学习制作饼干的课堂上也出现了类似的体验过程,最后学生在专门为他们提供的厨房内做出自己心仪的饼干。此外,每到一个博物馆,总能看到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的身影,后来了解到英国有3000多个场馆全是免费对外开放,学校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学校会有计划地带学生去周边的重要场馆开展有目的社会实践学习,学生课余时间也可以尽情的沉浸在科学世界、艺术殿堂、知识海洋。在体验中学习,我想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讲是多么有价值而难忘的经历。
细节四:自然生长 英国的树木花草总是给我一种长得十分舒服的感觉,没有多少刻意的修剪设计和清扫,长得自自然然,但也不是肆无忌惮,英国的基础教育给我的感觉也有此种感受。英国的学校类型很多,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社区学校、文法学校、专业学校,教会学校、免费学校等各种类型,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或需求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没有“高考才是王道”的烦恼和束缚,学生和家长也不会因为选择不同类型的教育途径而感到自卑或不安;英国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是学校首席行政长官,向校董会负责。在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育教学原则等方方面面,校长享有很大的自主权,校董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不对学校的日常工作进行干预,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是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英国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教师必须依据大纲自己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开发教材,吸纳与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此学校和老师有很大的课程开发与创新空间;同时英国具有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全国四次统一考试,国家还有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局。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一般每三年一次,通常只会提前1到2个小时通知学校,甚至是半个小时。督导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督学)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对学校的整体情况作出综合的判断。内容包括听课、访谈、督导小组会议、与校长反馈、查阅教师的教案、查阅学生作业、查阅学校的各种材料等。督学收集各种证据作出综合的判断。督导评估报告和统考的平均成绩排行榜等信息都会及时在媒体上公布。家长可以此了解自己学区的教学质量,选择优质的学校。优质学校就能获得更多的生源、更多的经费,也就能吸引更好的教师。质量低下的学校则会根据不同情况被要求整改甚至关闭,所以校长、老师都高度重视评估和统考。综合看来,英国政府在提供了一定范围的教育支持和管理后,给予了基础教育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允许并鼓励多种模式的教育类型存在和发展,虽然有对评估和统考成绩的关注,但英国教育更多的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重视实践而非考试成绩,家庭和社会层面在这方面的接受度和认知度也是比较深刻的,教育的大环境较为理性、健康。总体上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负担不重,或者说是每个孩子都在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所以在快乐的学习道路上自然生长。
匆匆三周的培训学习,对英国的教育认知无疑是十分肤浅的,中英教育有许多差异,但互相间的学习交流无疑会促进发展。作为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想我能改进的也许只有我的历史课堂,多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多一些体验的机会给学生,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