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由精神,培养独立人格
——课程专家张华教授在我校“四校交流”论坛上重解课改方向
2009年12月4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课程专家张华先生来到我校,在我校秋白厅做了一场题为“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教学变成研究”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我校组织的2009江苏省四所中学(南师附中、扬州中学、苏州中学和常州中学)系列交流研讨活动之一。
张教授引导我们开始这次思想之旅之前,丁校长首先代表论坛的组织方强调了这次论坛是个圆桌会议,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专家之间的一次对话和沟通。丁校长告诉大家,按张教授一贯所追求的学术平等精神,张教授希望在自己讲话的过程当中可以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拓展大家的思路并提升大家对教育的理解。接下来,张教授由衷地表达了对于我们江苏基础教育四大名校保持长达30年交流研讨的敬意,并提醒我们要真正地做好研究证据的积累与保存。他说我们的研究资料如果以年为单位,回头看我们的前三十年是非常宝贵的,对于我们四校的后来者仍会有持久的影响力。报告开始后,张教授首先就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课程建设问题亮出了自己的如下观点:一、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体化的;二、教和学应该是一体化的;三、学习即探究;四、教学的本质是探究和创造。对于以上观点张教授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然后,张教授从“钱学森之问”、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的谈话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数据对比描述了中国教育令人担忧的现状,进而引出了他此次所要阐述的中心话题:“一、我国课堂教学是如何失去创造力的?二、怎样使我国课堂教学恢复创造力?”张教授认为“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张教授在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后,从哲学的层面剖析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刻社会原因。对“钱学森之问”,他认为解决方案是:让教学变成研究。张教授认为“让教学变成研究”应该是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在指明这一方向时他分别从“为什么把教学变成研究”、“学校学科的本质”、“将教学变成儿童研究”三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实例做了具体生动的阐述。例如,他在谈到为什么要把教学变成研究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通过美国一小学的一次数学课上一道 “90-65=?”的数学习题为例,给与会老师展示了在美国孩子那里,这种在我们看来极为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发生不同路径的探究,反观我们通过加大训练量而达到的所谓基础扎实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机械训练是扼杀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最大元凶。最后,他号召我们基础教育的一线老师要行动起来,让我们变成儿童研究者,在教学的研究中和课堂的创造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张教授的主体报告结束后,丁校长认为张教授的报告有论有据、观点鲜明,希望我们能基于民族的未来、教育者的良知和孩子的长远发展来思考张教授所提出的命题,能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到真正的突破点。接下来,就开启了这次论坛的互动探讨环节。这个环节当中,张教授耐心地听取并回答了老师们的所提出的很多现实问题。有老师问,新理念如何与当下的高考并存。张教授回答说:“考试其实与教育无关,考试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是个对人群分等划类的程序,应试教育只具有工具价值而无内在的教育价值,这个矛盾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使考试与权力分开,考试走向专业化,使学校和教师获得评价学生的自主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苏州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以语文学科为例,他说由于课程改革没有和考试改革相匹配,可以说课改之后,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是今不如昔。张教授非常认同这位老师的看法,认为教学实践当中为了应对考试,“选修变必修”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高中学生负担加重的一个原因所在,我们的改革应该在水平点上降、在选择点上多,这样才能“于立足点处中求平等,于出头点处求自由”。探讨过程当中,我们学校政治教研组组长向永知老师也提出了系列很为尖锐的问题,向老师说张教授讲座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强调教育中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教育者不能成为压迫者,希望张教授能就政治学科改革的方向谈谈自己的看法。张教授从自身的一些经历与当前的教育的现状与向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把这次互动推向了高潮。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参与活动的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但还是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次将近四小时的思想之旅。
总之,这次思想之旅,张教授充分阐发了他“追求思想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培养独立人格”的教育诉求。虽然讲座已经结束,但是张教授所引领的这次思想交流与平等对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长期受用的,这不仅使与会老师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更为要紧的是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有着长远和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