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22日,第40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走进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站的比赛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以及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的197支参赛队参加,经过5个小时的奋战,最终清华大学获得了冠军,复旦大学和金日成综合大学分获亚军和季军。代表我校参赛的张志俊(高三11班)、孙云帆(高三10班)、赵亮(高二10班)三名同学在金牌教练曹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凭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夺得金牌。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ACM/ICPC)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历史最悠久的权威性组织ACM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的面向大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是一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此项赛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程序设计赛事。自1970年以来,该项赛事已经成功举办了 40届。因历届竞赛都荟萃了世界各大洲的精英,云集了计算机界的“希望之星”,而受到国际各知名大学的重视,并受到全世界各著名计算机公司的高度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级计算机类的赛事。
ACM比赛赛程为5个小时,其间,参赛队员需要解决12个难度不等的问题,例如“从华理到浦东某地,最短的路线是哪条?”等。在规定时间内,谁做得又快又准确,谁将是最终的胜者。而这样的胜者正可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一名大一新生如果从入校时就开始准备,那么,在经过2年时间、10万行编码的勤奋训练后,就可以在亚洲区预赛中获得奖牌。
从2006年起就担任校队教练的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罗勇军老师表示,ACM比赛向来是对选手的综合考验,它要求参赛队员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数学功底、出色的算法设计能力、熟练的编程技术,不仅考验选手的技术和逻辑能力,还考验他们的心理素质、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比赛过程一波三折,开始阶段我队处于领先位置,一度排在所有参赛队的前10名。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选择题目有误,赛程过半时我队落到了50名开外,处境十分不利。在最困难的时候,同学们发挥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永不言弃,最后一个小时,接连做出两题,最终获得了第11名的优异成绩。
作为中学生,能够组队与大学生同场竞技,这并不多见,我校三位学子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充分展示了省中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这场竞赛,不断锻炼了参赛同学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比赛网站地址:http://{域名已经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