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我校物理教师毛奇参加了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召开的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叶兵主持召开,来自中国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江苏省内高校和42所中学的各位领导、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对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落地三年多来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做出总结,并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未来进一步的推进策略和发展方向展开了研讨。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游森介绍了中国教育学会的在大学先修课程方向的实践和相关思考。目前大学先修课程开设有7门课程,试用教材已经出版,课程大纲也已经建立。先修课程的考务工作参照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标准。特别的,学会还针对学生的考试成果,采用先进的人才测评技术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传统的成绩单相比,可以更加丰富的反映学生的多元综合能力。同时,在线先修课程(慕课)已经在高教社旗下的爱课程网站上发布并向社会免费开放,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在同步进行。游主任特别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大力发展先修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对学生的高考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认为很多高三的学生花一整年的时间针对高考进行反复练习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容易导致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动机不足。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尚志教授介绍了CAP数学课程与高中必修、选修一体化的试点方案的尝试进行了介绍。王教授详细的介绍了CAP课程面临的挑战、CAP课程的目标、优秀人才评价的途径、CAP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原则、CAP数学课程一体化的初步设想、CAP课程的策略与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东南大学周雨青教授首先回顾了美国AP课程的历史,并从结构上解析了美国物理AP课程的体系。美国的AP物理课程分为物理1、物理2与物理C,均属于大学物理中通识课。美国AP物理对学生的要求分为持久性理解与科学实践,其中持久性理解包含7个核心知识点的要求,分别为物体与系统的基本属性、空间中可用于解释相互作用的场、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系统的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守恒定律约束下相互作用过程的变化、波的性质与波动方程与用概率描述复杂系统中的行为。科学实践包括阅读、理解和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分析特定物理现象或问题时,有步骤的进行描述和解题的能力;在物理情境中使用数学的能力;进行实验并对所观测到的结果进行解释、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的能力。最后,周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新高考背景下CAP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内容的看法。


江苏省天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焦建生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校长龚国祥各自分享了学校对CAP课程的实践与思考。焦主任与龚校长分别分享了学校对CAP课程的思考,介绍了学校在CAP 教学管理与服务方面做的工作,并说明了CAP课程的教师团队、教学方式、学生选拔与教学研究方的实践情况。

会上,来自一线的高中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进行了面对面对话,各位代表从实际出发,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运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也探讨了目前工作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对项目未来的进一步开展深具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