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图文]我校教师赴宁参加“全国高中批判性思维教学展示和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10-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潘正凯

 

20171018-20日,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南京中华中学联合举办的“全国高中批判性思维教学展示和研讨会”。19日全天的四场专家报就“什么叫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个话题进行了全面、详实的阐释,20日上午同题异构课堂展示与评课活动,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将批判性思维融合课堂教学给课堂生态带来的诸多变化。为期两天的研讨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

批判性思维,直译自英语的“Critical Thinking”。对其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体现为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评判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发现错误才是批判性思维,通过检省发现别人的正确也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不意味着普遍性、习惯性、随意性的质疑和否定。批判不等于批判性思维。当下,我们少的不是批判,而是批判性思维。

英语学科(潘正凯)

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更为关心如何在学科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融合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优化、升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能力的形成,并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从展示的课例来看,当前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理论建构丰硕,但基于实证、实践的教学模型建构偏弱、偏少,这也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正在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品质列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逻辑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批判是关键,创造是目的。如何依托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广大外语教学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从两节展示课看,依托文本的深度阅读是培养批判新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文本的细读中,学生分析文本的信息逻辑和思维过程,教师通过提问策略展开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展学生作出有理有据的判断的能力。

就英语学科而言,我们需要结合各项技能的教学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方法,在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良好的思维逻辑组织信息,以丰富多彩的信息承载语言。

数学学科(陈振)

很幸运有机会去参加“批判性思维”的研讨会,听了多场报告,接触很多专家、前辈的最新最前沿的批判性思维的观念,又听了两节公开课以及几位专家的评课,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第一场报告令我印象深刻。徐飞老师介绍了“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特别是列举了很多真实的教学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给我很大的启示!

两节数学课均为《导数及其应用》第1课时。姚老师在课堂中加入了数学史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的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框架结构严谨,值得学习。张老师由小游戏开始,在游戏中渗透了二分法、无限逼近的思想,课堂充满趣味,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同样收获良多。

化学学科(张克清)

哈佛大学校长在2017年本科新生入学典礼上说: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这是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的思维。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需要人们学会选择,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格已经成为健康社会的基石之一。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可能改进学科教学。就高中化学的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化学史、化学实验、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地理学科(孙超)

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要点是,会质疑、有理由、讲逻辑。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会质疑,即情意上要求学生有一种独立与怀疑精神,能力上要求学生抓住话题、分析语言、寻找漏洞、发现矛盾并准确地表述问题。学生习惯质疑、乐于提问只是第一步,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提升质疑的能力和问题的质量。对于有理由,质疑本身需要理由,理由是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又一要点。有理由,并不等于理由成立,理由成立,则需要在逻辑的框架内建立论据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各科教学共同的任务。

对于两节同题异构课,主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授课教师分别来自浙南京中华中学(课1)和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课2)。

对于课1(1)批判性思维贯穿于整堂课的始末,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以“质疑——理由——逻辑”即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要点作为出发点,课堂主线清晰,教师语言功底强。(2)课堂内容充实,所选用的大量文本、表格和图像都比较新并且与本节内容较贴切。于此同时,教材中插图也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3)整堂课以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质疑作为牵引,学生围绕三个质疑展开思考和讨论,在逻辑的框架内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好。对于学生不同的质疑和理由,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比较到位。(4)整堂课进行地比较流畅,模块间、问题间承转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对于课2(1)教师语言幽默,善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教学设计体现了地理学上的“尺度”概念,从全球到中国再到山西。(3)注重对分析方法的迁移运用,在总结出相关分析方法后,立即跳转到类似案例,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交流并展示。(4)学生上台展示过程中,对于理由的阐述体现出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与平时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密切相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