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重庆渝中区复旦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兵来到我校驻校教研。王校长是四川省彭州人,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高级教师(5级),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教育学会理事、渝中区教育学会副会长、渝中区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理事长;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理科类)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高评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长市级培训专家库”专家人选;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导师”。
王校长说这次活动能够和史品南校长跟岗研修感到骄傲、自豪,非常感谢史校长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和热情,在省中的这些日子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只叹时间太快,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收获却很多,很多经历让他难忘也给了他很多启发,所思所感是无处不在;古人云“道可道,非常道”,教学之道、管理之道,值得探索和研究,“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道省中,王兵校长幸福回眸:
省中印象之初体验:
省中校名石背后的四字校训“存诚能贱”:存诚,好理解;能贱,没官方解释,只能意会,但深入骨髓。
校园风格统一、颜色基调一致、布局合理科学的学校建筑群,宽阔的校内马路、高低错落有致的乔灌木、层次分明的绿色植被、典雅大气的校园环境,还有宁谧的校园氛围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正如史品南校长所言:希望静下心来办教育。
从“80里坚韧行”想到的
省中坚韧行活动有几个优点值得学习:一是他们的德育活动来源于学生,因此,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泛,“一个也不能少”。二是一个活动经过实践证明是有价值的,能够上升固化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传承和发扬,并且列入“3年重大活动”计划表,利于协调安排、务实推进。三是仪式感十足:校长主任等所有行政干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在校门口迎接远足回校的师生,还组织了先期返校的高二学生组成锣鼓队,高一学生以班为单位列队、夹道欢迎远足归校的老师与同学们。高二学生一进校门就跑步入场,有唱歌的、有呼口号的,掌声阵阵、欢呼声声、鼓乐齐鸣,好一派“胜利”的喜庆景象。
小事显品质,大事见功夫。
追求更加公平 更高质量的教育
全程参加了“2016年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影响力论坛”,常州市教育局长丁伟明的主题报告“努力追求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区域教育质量”,旗帜鲜明的观点——“没有公平的质量是不道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是低层次的”,震聋发聩、发人深省······
数十位“人民教育家培训对象”的校长、特邀的来至一线的校长、教科院所长、教育局长分别登台亮相,从教育公平与区域、学校、学科教育质量三个维度,说理念、明观点、讲做法,介绍经验、交流所想所做,观点激荡,精彩分呈。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教授主持了两批次12位嘉宾、数百名校园长参加的沙龙“基于公平的学科教育质量提升”和“基于公平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主持人诙谐机智、高屋建瓴,嘉宾侃侃而谈,参与校园长积极发言,时间在智慧激荡中飞快地流失……
初到常州几天的学习中,深深地感到:江苏省的整体教育水平很高,是因为有“懂教育”的教育管理者,更有一大批有教育追求、有教育情怀的校园长,还有一大批“追求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校长“面对面”见闻
同学们善于观察,敢于表达,有思想、有个性,既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事关学生成长的“大事”。不惟上只惟实,直抒胸臆,让人感叹“自古英雄出少年”。史品南校长,一言一行均在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没有架子,不打官腔,真正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和未来,把自己放得很低,让我想起一句话:蹲下来和学生平等的交流,放低了自己,挺立了教育之魂,树起了教育家伟岸的身躯。
四校交流
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名校校长对学校高位发展的许多担忧,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感知到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四所名校教育质量好、社会影响大、地位崇高,都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省常中享受的政策比其它兄弟校更灵活、更好,制约最多的就是南师大附中,苏中、扬中居中。
概括起来各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是各校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二是注意与学科教学整合,真正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三是把学生群体本身当作是学校德育的宝贵资源,整合校友、家长资源;四是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体验,“动情——动心——动行”;五是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主角。
江苏教育之所以能够在全国领先领跑,有其必然的因果机缘,但真正在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于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和格局,更在于校长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
校长的情怀
史品南校长有教育的责任担当。从他的专题讲座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史品南校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时时“仰望天空”——思考教育的未来发展,也脚踏大地——反问自己:“省常中培养的孩子和其它学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最大的不同就是“省常中”的学生更有“责任、担当”,何尝不是,他自己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有广袤的教育情怀。他的专题讲座总结、提炼了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浓缩为精辟的十一个问题,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和解读这些问题。他有思想,有高度和深度、广度,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情怀。
他是一位敬业的校长。驻校研修期间,我观察很早到校的是他,他办公室的灯光照亮我上班的前路,在我下班离开的时候,他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送我离校。有时,我在想:一个校长的存在感,能给学校干部、教师带来巨大的鼓励。一个敬业奉献的校长就是老师们的楷模,无形之间给校园带来巨大的安全感、获得感。
静是一种境界
我们经常在想并努力追求“回归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静下心来办学”。我早在57中时期确立学校文化主题“桂苑育馨 嘉陵扬帆”时,就冀望学校办学像桂花一样,不是含苞怒放,而是静静的绽放,默默的吐露馨香,桂苑飘香,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真要做起来却发现很难、太难,不得不去应对无穷无尽的烦扰……“省常中”的“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校园“静”,闹中取静。2办学“静”,远离浮躁。3教师“静”,精心育人。4学生“劲”,愉悦成长。
静,是一种政策环境,适应就好;静,是一种人文情怀,感受就好;静,是一种氛围,体验就好;静,也是一种境界,追求最好!
课程 永远的追求
我用整整一个下午,通过查阅“全校各班课表”了解、理解“省常中”的课程结构体系、运行情况,统计了从高三文科、理科到高二文科、理科再到高一年级每一个班的周课时表。感触很深,1省常中的课程围绕学生发展,课程服从于高考,设置合理科学;2开足开齐课时,3高一年级开全所有学科(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综信班,特别是生物)培养学生兴趣,为后续发展奠基;4课时安排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年级越高自习课时越多,高三文9理10、高二4、高一2.5节/周;5注意引导学生选修选课,既尊重学生志愿,又把握高校录取专业学科需求,避免分类分班困难和师资安排困,6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A、B、C类有序进行,杂而不乱、庞而不泛,围绕学校办学使命(培养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健康生命、理性精神、主动发展的杰出公民)戮力践行。
我非常推崇校长的一个观点:“减负的背后是竞争,竞争的背后是资源;只要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竞争是必然的,减负也任重道远。”校长常说“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累不累、苦不苦,是一种心态,仅仅是一种心理体验,学校尽量不把辛苦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心甘情愿”;根本出路在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爱好,就能把“艰苦学习”变为“快乐学习”
干部 干 引领
我列席了学校行政会,会上各部门负责人交流汇报了工作,校长们及时提醒和强调,内容实在,形式普通,本以为情理之中,但还是感到有点意外。从通报情况来看,事情真不少,办公室、课程与教学处、学生发展处、国际部、后勤保障处、工会等汇报、通报,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方方面面数十件,几位校长进行了及时回应解答,有友情提醒、有强化强调。这没有更多不同,我的体会是“省常中”各位行政干部“能干、会干、肯干”,行政团结,管理高效,“干部就一个字——干”。
校长不仅“干”,更重要的在“引领”——行动引路之上的思想引领。学校的引领最重要的在于思想的引领、文化的引领,关键在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背后一定有一位好校长。
教学之道
我经常在教学楼转悠,也去到了高二学生在少年宫进行的“通用技术”学习课堂,还进入了教室听课。我翻看学生的作业,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配套练习和习题卷子)基本上是全批全改,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们给学生的配套练习册是自编的,针对性不言而喻,值得学习和借鉴——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有更高的智慧,还需要更多的积累,需要每一位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学校也经常邀请学者、专家、教授到校讲学、开专题讲座,具体指导教师……我在想:一所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除了生源好,学生基础好之外,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肯定有其独特的绝招。纵观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发达地区先进学校,无一例外地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省常中就是这样的好学校。
从校庆公开课 再悟教学之道
从“省常中”的校庆公开课,我深深的感到:1.教师的思想境界、思维水平、内在素质、业务能力太重要了,师高才弟子强,这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之关键;2.教育教学的素材来自于生活,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应该符合生活的需要”),当然“教育也是生活”,只看你怎么去挖掘、去做。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教学也是美学,教师才是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