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图文]“关注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品质”
发布时间:2016-12-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昭君

                                           ——我校成功举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基于社会发展,基于学生未来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2月16日上午,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庆公开课暨观摩研讨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省、市内外及兄弟学校300多人前来观摩研讨。此次开课的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九门学科的17节课,还有音乐、体育、班会和生涯规划等4节课,以及历史和生物2节综合实践课,涵盖各个年级,各类班级,既有新授课,也有复习课,既有基础课,也有活动课,是近年来,我校公开课类型最多的一次,另外,此次公开课活动还邀请了两位南京大学物理和化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高力、王欢教授。高教授和王教授分别做了《石墨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抗生素的发展与现状》的科普讲座,为前来听课观摩的同行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
          我校一直在创设良好的条件,用多元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项目性、前瞻性建设引领常州教育,我校努力践行着以教研强教育的理想,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做一个勤奋学习、善于创造、勇于创造的人,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不断强调创新实践的今天,更倡导的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激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尽力保护学生"神圣的好奇心",掌握现代化多元的教学手段,课程、课堂,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能有效落实到学生的身上。要把一堂优质课的研究,转向为一个单元的系列优质课研究,转型突出系统研究的价值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让我们更坚信的是教师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育质量的保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堂应体现:教得有效、教的巧妙、教出特点、教出美感。

        省中人永远在路上,省中之责任任重道远。
















各学科活动亮点特色摘录:

 

语文学科潘胜朋老师、曹韧基老师和钱云凯老师开课,三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让人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感受。潘老师《说书人》一课专注于深刻的文本分析,善于利用与文本有关的一切教学资源,直面挑战,真实自然地展现思维碰撞的奇妙之处。曹老师《天上谣》一课专注于诗歌之美,营造出了美好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以自身广博的知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钱老师立足于《骑桶者》这篇小说来分析如何读懂小说并突破考点,课堂探讨的问题集中而有价值,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阅读体验,带领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开放文本深入探究。

 

政治学科唐涛老师《价值与价值观》以“航天精神”为主线,以“校本资源”为依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主题式教学,最后回归“省中学子”的身份,以朗诵《两杰广场抒情》的形式在感性上对学生进行升华,在理性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两杰精神”为落脚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达成三维目标!师生平等对话,默契互动,教师授课幽默风趣,颇有激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

 

外语组开设的三节公开课,均呈现出重思维、重体验、重对话的特点。孙湘娟老师的高三英语写作指导课,凸显了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和写作内容的建构过程,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和掌握写作知识和技巧。
秦艺老师的文学阅读课,依托问题展开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和咀嚼语言及其思想内涵,注重通过语言体验异域文化、锤炼人文品格。
王翠芬老师则通过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有机整合,紧紧围绕线索解剖文本内涵,拓宽了学生对语篇主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基于批判分析此获得个性化的理解。

 

物理学科孔琛老师的《牛顿第三定律》以“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加以应用”的科学研究过程贯穿课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课堂以《星际穿越》片段引入,穿插以演示实验、分组实验,通过神舟十一号飞船、水火箭科技比赛以及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音乐学科刘微老师合唱课《旗正飘飘》,是一节歌唱实践课,更是一节深度的音乐鉴赏课。不仅重视学生的歌唱能力,如气息、声音状态等,还关注到了歌曲的风格把握,如力度的要求、调性的色彩、伴奏的合作等等,让同学在歌唱的同时积极体验,用歌声来表达历史的声音“旗正飘飘”,很好的反映了省中师生的音乐素质,为其他学校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化学学科张婷老师以二维坐标图的方式呈现出了铁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框架清晰、简洁。利用数字化实验创新原有的实验,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看到”了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从学生探究实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化学胡珺晶老师的综合实践课以实验分析带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一步深入主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乐在其中。

 

地理学科孙越雯老师尝试运用新媒体开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复习课,通过学生和老师分别呈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框架;通过平板及软件实现学生的交互,让学生通过思考动起来;通过学生展示成果,试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当堂检测,快速呈现结果,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

 

体育学科郭海力老师《挺身式跳远》一课凭借自己扎实的教学经验,通俗的话语向学生们阐明了挺身式跳远的重难点,在课堂的细节安排上,更是体现了一位老教师该有的现场掌控力和判断力郭老师扎实的教学经验,深度的课程前期准备以及流畅的教学安排让一堂公开课变得多姿多彩。

 

数学组顾俊老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堂《三角恒等变换》,天马行空的探索,严谨缜密的总结,从书本中来,回到书本中去,不变的是书本,不一样的是知识。数学组刘万稳老师《导数的综合应用》,慢条斯理的分析,有张有弛的探索,步步为营的攻占一个又一个难点,不变的是题目,不一样的是感悟。
数学组徐文春老师一堂《主元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大开大合,让思维再飞一会,在交流碰撞的硝烟弥漫全场,不断深入的研究,不变的是形式,不一样的是隐藏在所有数学背后的本质。

 

历史组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在不久前建成的历史学科体验室,运用历史学科APP软件和互联网资源,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戚逍逍老师的《辛亥革命》和龙老师的《康熙帝》,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材内外内容,教学中提供丰富的材料,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探索信息基础和历史学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有助于通过历史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探究性、体验性,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规律和认识社会的方法。教学内容围绕创新能力发展创设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路径,力图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历史差异化教学的新评价体系。通过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让历史照亮未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