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着核心素养的“石头”前进
——记常州市“阅读教学沙龙”第三次活动暨省常中语文核心研究项目组第六次活动
2016年3月3日下午,常州市“阅读教学沙龙”第三次活动暨省常中语文核心研究项目组第六次活动来到了常州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三中”),这次活动旨在探究论说文阅读教学规律,促进学生阅读核心能力的提升。在本次研讨会筹备期间,常州市教研员周於老师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当天他也莅临现场为我们进行指导。
相较以往研究,本次活动在课题确定上更加集中,六位老师只在《简笔与繁笔》(周先慎)和《咬文嚼字》(朱光潜)两篇课文中选择,同时也利于教师个人风格的凸显和听课老师的比较研讨。新桥中学的范文玲老师、三中的张奇飞老师和王伯美老师为我们条分缕析地讲解《简笔与繁笔》在写作方面的心得,常州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的刘隽老师、三中的刁春萍老师和我校的曹韧基老师带我们赏心悦目地领略文字咀嚼之美。
讨论阶段,新桥中学的李新敏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法的维度肯定了范老师和曹老师的亮点和可改进之处;三中的姜国顺老师分别用“寻常”和“自然”概括了张老师和王老师的课堂,还具体地在导入、问题设置、比较阅读等方面表示了他的赞赏;五中的朱寅老师则从师生对话、生本化课堂的角度表达了她对刘老师、刁老师的激赏。
常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为在座的老师提供了两个教授论说文的基本思路,即文本研习和操作型阅读,并结合当下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状况,表达了对他所聆听的两堂课的某些环节的欣赏,进而与大家探讨“审美的生活”和“生活的审美”问题。最后,周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供所有老师思索:第一,学生会在什么情况下看《咬文嚼字》这一类的文章?第二,站在语文教育的立场上,本文(指《咬文嚼字》)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省常中语文核心研究项目组负责人郭家海老师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
随着阅读核心能力研讨会组织形式的逐步稳定和辐射范围的渐次广泛,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参加进来,本次研讨会就吸引了50多位教师的参与。希望核心研究项目组的研究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启发自己的良好平台,为常州语文教学在教育改革的摸索中做河中石头。
